基于组织效能视角的战略网络节点企业关系治理机制探析

2016-06-22 01:51阮平南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阮平南,王 静(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基于组织效能视角的战略网络节点企业关系治理机制探析

阮平南,王 静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摘 要:现代企业对于技术、创新、资本和人才的需求拉近了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顾客和其他组织的距离,由此,大量战略网络应运而生。文章以研究网络的组织效能为目的,以战略网络中各节点的关系为基础,讨论战略网络的基本分类和各节点企业的关系治理问题,通过对组织效能进行定义和公式化表达,推导得到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最优值,并总结了战略网络中的基本要素,最后以具体案例进行验证,提出了增进网络组织效能和节点企业互信的治理机制,为战略网络节点关系治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组织效能;战略网络;企业关系;企业联盟;企业互信

王 静(1977—),女,江苏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引言

规模扩大和组织扩张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现代企业借助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产品市场和业务范围,通过延伸业务链条和产业整合,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单个组织可能会在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受到掣肘,因此其所拥有的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各种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以企业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结盟,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战略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战略网络的定义最早出现在JARILLO J C的《On Strategic Networks》一文中,他认为:战略网络是以利益为基础,为了获得相对于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相互连接起来的,具有长期性的一种合作关系,还认为战略网络能够降低成员之间的互信危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并通过成员之间的互补提升整个网络的竞争力,从而使得参与到网络中的节点成员具备了竞争优势,有利于网络成员的发展[1]。商业活动中组建战略网络非常普遍,例如,海尔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就曾经与政府、竞争对手、中介机构、消费者和中间商组建战略网络[2-3]。

在对战略网络进行分析时,网络中的企业被定义为节点,节点的数量通常是影响战略网络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战略网络分析中描绘节点的特征主要有功能、能力、资源和知识等,特征相似的节点可以相互替代,拥有不同特征的节点则可以相互补充。节点在战略网络中的地位由其特点决定。如果一家企业作为某个战略网络中的节点时,拥有核心的能源和知识以及协调其他企业运作的能力,对于整个战略网络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家企业就是一个核心节点;如果一家企业在战略网络中主要承担辅助和补充的职能,其经营目标是配合其他企业,那么这就是一个非核心节点。例如在由生产厂家、市场中介机构、政府和消费者组成的战略网络中,生产厂家就是核心节点,充当网络的核心。实际存在的战略网络中,几个核心节点或没有核心节点的网络都很常见。

在对战略网络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时,“组织效能”是一个可应用的概念。实现战略网络组织效能的最大化,必须要强调网络企业之间的协同和优化。不仅要保证节点企业在网络中共生,还要能实现“1 + 1>2”的经营效果,达到节点企业之间的互惠共赢。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网络组织效能的角度出发,考察能够实现战略网络组织效能最大化的节点企业治理机制,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推导最优节点企业数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制度建设强化节点企业间的管控,增强节点企业间的信任度和交流的频繁程度,最终实现战略网络共同的经营目标。

一、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

(一)战略网络的分类

从整体上讲,战略网络是一种交错的相互关系,为了互惠而建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网络关系都处于关系平衡的状态,因此战略网络也存在不同的类型,他们在市场中有强弱之分,通过组织网络联系在一起,取长补短,它们应环境需求而生,也随着环境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网络和环境的关系,可以将传统的战略网络关系分为3种类型:开放型网络、可渗透型网络和封闭型网络。

1.开放型网络

开放型网络是市场战略网络最主要的形式,也是自然形成战略网络的形式,网络与网络之间,网络和环境之间的便捷十分模糊,进入的门槛低。其主要优势在于,网络的开放程度大,节点之间的弱连接保证了网络具有足够的自由度和动态性。且弱连接对于网络内部的知识扩散、新思路、新认识的产生和交流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开放型网络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内部存在竞争,网络对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尽管如此,开放型网络也存在较大的缺点。由于网络进出较为容易,与环境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各节点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同时也很难产生相互依赖的经济行为,并且个别投机企业的投机心理在开放型网络中比较容易得逞。另外,资源共享的程度在开放型网络中一般不高。

2.封闭型网络

大多数最基层的网络都采用这种形式,像一个封闭的小村庄。这样的网络同样会是一个节点处于战略中心地位,调控着整个网络的行为。相对于其他网络,其优势在于网络中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都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内部存在关键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这样会使得各节点对网络中其他节点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对于保障战略网络的持久性和经济规模都十分重要。

度过大环境下的经济萎缩时期,保证网络中各节点成员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这种网络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网络中各节点成员更多地关注网络内部成员及其相互关系,与环境的联系相对隔离,对环境响应的灵活性较弱,对外来知识和新思想理念的扩散较慢,排他性强,进入与退出网络的阻碍较大,不利于抓住当前形势,进行创新发展和突破发展。

3.可渗透型网络

可渗透型网络在性质上是开放型网络和封闭型网络的结合体,弥补了各自网络存在的缺点,也削弱了其优点。这种网络构想一开始是从日本传统的封闭型战略网络发展而来,最典型的特点在于网络内部各节点间的联结强弱由其合作程度和相互信赖程度决定,达到一定的条件即可进入网络。其突出优点是:强调网络的整体性,网络中所有节点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联系,同时保持不断从环境吸纳新的节点成员,保持与环境相对密切的联系,相对开放和灵活。在网络内部,各个节点之间相互信任,形成一个利益联盟,具备封闭型网络的优点。

以上网络特点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3种战略网络类型的比较

(二)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

对于“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定义,最早是由密歇根大学管理学教授SEASHORE S E[4]在其著作《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一书中提出,认为组织效能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并非由单一独特的因素决定。DAFT R L在文献[5]中表明了他的观点,组织效能,代表了一个利益组织,实现其具体目标的程度。这里的程度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结果的评定,对多重目标实现了多少,即效能;另一个是对过程的评定,达到这样的目的投入了多少,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即效率。ROBBINS S P等[6]的观点比较模糊,组织效能是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能有效达成目标的程度,但是也强调了效率和效能。OGILVIE J R等[7]认为:组织效能是组织绩效的一部分,它衡量的是以管理为基础的软性绩效。我国学者有关组织效能的研究开展较晚,罗岷[8]认为:组织效能应当衡量企业对以下问题的回答程度,组织能否达到社会的普遍期望,组织能否完成既定目标,组织表现是否令成员满意。杨青隆[9]认为:组织效能是组织利用既有资源,通过适当程序,达成既定目标的程度。林海清[10]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组织绩效的内涵。孙国强等[11]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绩效风险的演化动因和强弱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对网络组织绩效风险的良性与恶性演化路径进行了探索。孙少博等[12]探寻战略管理影响组织效能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构建了组织效能评价的机制模型。从各位学者的定义看,组织效能是一个评价组织表现的概念。大多数学者将组织效能定义为组织的表现和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侧重的是管理层面、人员组织层面的企业表现,而并非财务或市场表现。绩效既有效能之意,也包含成绩的含义;效率则更侧重于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组织效能是战略网络的一种价值体现,并且有很多学者给出了衡量组织效能的评价体系和方法。CAMPBELL J P[13]是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领域最有名的研究人员,Campbell构建了一个包含30个指标的组织效能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总体效能、生产率、效率、利润、质量、事故率、增长、旷工率、员工流失率、工作满意感、动机、士气、控制、冲突和融合、弹性和适应性、规划和目标设定、目标一致性、组织目标的内化、角色和规范融合、人际关系技巧、管理任务的技巧、信息的管理和沟通、准备状态、环境的运用、外部实体的评价、稳定性、人力资源价值、参与及影响力分享、强调培训与发展、重视成就。这些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进行商业统计得到。组织学家斯蒂芬·罗宾斯[14]将组织效能的评价方法分为4类,分别是目标实现方法、系统方法、战略性顾客方法和竞争价值方法。这4种方法在衡量不同种类企业时有各自的优势,例如目标实现法适用于组织产出目标易于测定的商业组织,评估指标通常包括利润率、成长率和投资回报率等。系统方法也称系统资源法,该方法衡量的是组织对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力和利用水平,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这些方法通过量表实现,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组织效能态度指数量表[15]和竞争价值途径下的组织效能测量表[16]。

战略网络组织效能的评价也无法脱离企业组织效能的评价体系,但与企业或单一组织不同,战略网络更为复杂,其结构具有多维性,组成群体具有多样性。因此战略网络组织效能并非节点企业组织效能简单的相加,应当考虑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叠加效应。

二、基于组织效能的战略网络最优节点数

战略网络中节点的数目是影响其组织效能最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加入到网络中的节点都拥有一定的功能、资源和知识;网络中各节点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也就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组织效能会随之增加。如前所述,若新加入到网络中的节点有负的利润率,则有可能对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有所降低。战略网络中时常出现竞争对手,组建战略网络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填补信息鸿沟,并鼓励节点企业积极参与竞争,有助于提升整个战略网络的经营水平。此外,在一些行业内,战略网络中节点企业数量越多,越有助于发掘潜在的合作机会。但节点数量小的战略网络中节点企业更易于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战略网络是以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赖作为存在的基础,毫无疑问,节点较少的战略网络中成员更容易培养彼此的信赖感;信息在大量的组织成员间传播也容易发生偏差和误导。因此,如何确定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最优值,必须抛弃主观臆断对推导结果带来的影响。在此可采用数理方式对节点最优值进行求解。

(一)最优节点数量的理论推导

对战略网络中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单一节点企业组织效能和战略网络整体效能。战略网络整体效能是节点自有效能和网络效应的叠加,网络效应具体是指战略网络通过协调和管控,降低节点企业的生产成本、监督成本或交易费用实现的对整体效能的提升。这2种效应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假定战略网络的效能服从函数:E = f(c,r),其中,E代表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c和r分别代表节点企业的组织效能和网络效应,这2个因素通过函数f对E实现作用。如前所述,网络节点数量n也是影响战略网络组织效能的因素之一,而n对于E的影响是通过c和r来实现的。网络效应r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但可以归结为战略网络的控制机制,具体可以是不同节点企业的结合方式、竞争机制等,用h来表示战略网络的控制机制,那么r也是h的函数,利用数学形式表述见式(1):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机制与节点数量有反向相关关系,当网络内节点企业数量上升时,协调企业行为一致就变得更加困难。假定节点企业协调一致的行动能提升网络效应,那么节点数量n与网络效应r通过函数f1存在负相关关系。借鉴阮平南等[17]的研究成果,给出r和n的函数关系见式(2):

以及战略网络组织效能与各节点企业组织效能的函数关系见式(3):

通过式(3)得到表达形式见式(4):

其中,C是在理想化假设下不同节点企业组织绩效的公差。在得到上面的表达式后进行求导得到计算最优节点数量的表达式。计算得到的结果见式(5):

在求解最优解时,只需将右侧的表达式为零然后计算得到对应的n即可。关于节点企业组织效能的公差,可以将量表调查得到的数据由小到大排列,计算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差值取平均即可。在最右侧的表达式求解释,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在通过该公式确定节点企业的最优数量之后,如何通过优化战略网络的控制机制将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二)与某企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案例企业A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围绕A公司上下游的企业有若干家,其中对于A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能产生影响的企业共有10家,这10家企业组成了包含A公司在内的战略网络。战略网络整体效能是节点自有效能和网络效应的叠加。根据上文的公式推导结果,A公司上下游企业组成的战略网络结构的组织效能可以通过下式表达。

其中C是通过对A公司上下游企业组织绩效进行预估下的公差值,n是本战略网络中公共包含的节点企业数目,a则是一个常数,具体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内学者的研究来获取,本文根据A公司的运营状况,且便于计算,取a = 2。经过计算得到结果见表2。

表2 A公司战略网络节点数量与组织效能对应关系表

从表2中的数据不难发现,当企业节点数量为9时,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达到最大化。当然,我们所得到的综合组织效能的数值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这个数值的变化伴随着对于C的计算方法以及a的取值而变化,这些数值仅仅具有比较意义上的大小。但是从计算过程看,却能指导企业确定战略网络的规模。

三、建立高组织效能战略网络的关键因素

战略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个人或组织节点构成,对于战略网络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准确而权威的表述,在此,笔者认为:所谓的战略网络,就是指在相互关系上形成战略联盟,在资源上实行全部或部分共享,或在盈利模式上处于合作的企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集合。战略网络对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战略网络的存在,给其中的企业提供了知识、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便利,使得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承受较小的风险。当然,战略网络的存在也会对其行为造成一定的制约[18]。

为了建立高效能的战略网络,达到优势和制约相平衡,要保证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互惠、互赖,节点之间需保持柔性关系。

(一)互惠

战略网络中的互惠要区别于市场交易的平等互惠原则。因为在网络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不是断续的商品交换,也不是通过行政法规和相关命令进行的交换过程,战略网络中的互惠更多的是模糊的,如同在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商品和人脉的交换也是模糊的、连续的,这其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在于交易双方在长期合作中均可获得收益。

一般情况下,这种互惠不像市场交易会写在合同中,在战略网络的各个节点企业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交易法则,这种法则不同于等价交换,不必对交易的细节进行规定,也不要求在某一个单个的交易行为中获利,这种获利是整体上的,也是长期的。

相关专家对这种战略网络中的交易和市场中的交易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描述,战略网络的模式与市场竞争不同,市场中往往在用一次交易摧毁对手,取得市场的占有率,从而获得收益,而在标准的战略网络中,通常会选择通过长久性的交易来共同获利。以市场经营的模式在内部节点间经营,无法获得合作者的长期信任,依赖这种长期合作而坐享其成的,同样也不是最机智的市场选择。战略网络中的企业没有必须严格遵守的交易规范和条例,交易行为既不是源于价格的吸引也没有层次间的命令,提高网络内各企业的收益,增强整个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互惠是目的,也是关键性原则[19-20]。

(二)互赖

互赖是战略网络中的企业在长期交易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他们能在长期的交易中获得持续的利益,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能够减少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信任而产生的繁文缛节。当然,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在战略节点中也十分重要,防止一方企业对另一方企业的过度依赖而导致战略网络中整体结构的不稳定问题。稳定的互赖关系是保证整个战略网络关系稳定的关键。

一定程度上,这种互赖的关系有一个调节的作用,在战略网络内部的交易过程中,双方不断调整自己在战略网络中的作用态度,寻求最大营收的战略合作伙伴。战略交易的过程就像2个朋友之间的日常沟通,声誉就等同于人品,契约就是友谊,双方的交易以各自的声誉和关系作为抵押,网络内企业之间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随着整体的发展而淡化,网络关系变得稳定。

随着专业的不断细化,产业的产品供应链也越来越精细,每个企业均在产业中占到一小部分,由他们的相互合作,才能组成整个产品链,加强战略网络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提高网络组织效能的有效方法。

(三)柔性关系

在战略网络中,柔性关键是相对于层级关系这种刚性关系而言。柔性关系是说企业之间的交易、互帮互助不基于任何协议或法律义务,但同时包含一种稳定的互动交流框架,这种框架的稳定是靠长期合作总的获利来保证的。这种柔性关系保证了战略伙伴的同一性,也给各个企业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空间。

这种柔性关系的另一个层面就是竞争,网络内部的竞争体系与市场不同,竞争的结局不是淘汰,而是协作。网络中的某个节点都隐含着某种冲突,对某种产品的垄断可能导致其质量和服务下降,网络中的竞争存在也有其必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柔性关系就是讲市场和收益带来的竞争与合作的界限模糊化,这种特征的网络关系,使得在市场交易中产生的新知识、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学习能力都有所增强。提高网络节点内部企业的竞争力是提高战略网络组织效能的核心所在。

四、最优节点数量下的关系治理优化策略

(一)提升节点能力

节点是构成战略网络的基本单位,只有拥有强大的节点能力才有形成强大合力的基础。只有节点企业的组织运行是顺畅的,策略执行是有效的,才有可能在战略网络层面实现更高的战略目标。通常提升节点企业组织效能的方法有3种。

1.强化组织学习能力

组织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学习的对象既可以是网络内的节点,也可以是网络之外的其他节点。发挥不同作用的节点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一家企业需要具备内部开发、市场购买、企业合作和品牌推广等多种工作,对于一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需要在这些课题上向行业领头羊进行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对学习过程有不同的要求,如可以通过逆向开发学习竞争对手的技术,但是由于专利保护等限制很难通过技术人员跳槽实现技术转移。管理经验则不同,高级管理人员在同业间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

2.主动参与或建立外部网络

日产汽车公司在全球拥有多家生产和研发基地、分公司和经销商体系,也有着广泛的用户群体,21世纪初,日产公司选择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联手组成规模更大的汽车生产和研发集团。联手之后的雷诺日产平摊了研发费用,并分别对原有的经销商体系和市场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了合作双方均无法独立实现的经营目标。对双方原有的战略网络而言,由于双方的联合提升了利润空间,因此对原有组织体系的效能也是一种提升。

(二)优化战略网络支持条件

战略网络内的节点企业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成本均摊,协同完成战略目标,为每个节点企业赋予了独特的网络优势。这种优势既决定于各自节点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深受网络支持条件的影响。如果由于网络支持条件不利,造成企业间信息传输机制不畅,甚至出现信息丢失、信息误解等情况,将直接影响战略网络的运行效率。

弥补网络支持条件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企业战略网络的经营者应当制定可供节点企业自由交流的平台机制,树立协同一致的思想,建立一个跨组织、跨平台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系统,为各节点提供完整一致,可交换、共享、集成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以支持整个战略进行协同工作,实现战略网络目标。

因此,网络条件支持在战略网络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为战略网络内部各节点间战略信息的交流、共享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战略网络协同体系及相应管理机制。战略网络内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会议、高层热线等方式实现及时沟通以及信息互换,也可以缩短对应急状况的反应时间,提高企业动作的协同一致性。深层次上讲,还可以通过互相持有股权、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加深双方或多方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组建集团企业的形式,强化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以上种种措施之外,不同节点企业的员工之间也可以开展活动增进友谊和熟悉度。双方企业可以定期联谊,在宣传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加强双方的了解。

(三)提供节点企业互信的制度保障

战略网络内节点企业最基本的合作方式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现代商业活动中信用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了保持节点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深层次合作建立基础,提升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应当建立信任度评价机制和信任激励措施,鼓励节点企业诚实守信,对失信企业给予一定惩戒甚至将其踢出战略网络。

网络内部信用度评价的形式可以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评价在网络内节点企业之间展开,而间接评价可通过网络匿名进行。通过直接评价可以获得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的信任度,评价效率较高,但在评价的客观程度上可能有所欠缺。此时可以通过间接评价的结果对其进行补充和矫正,间接评价中所有其他节点都被要求作出评价,其客观度和公正形象会更高。前已提及的核心节点和非核心节点的区分也可以应用在企业信用度评价中,例如在对非核心企业进行评价时,可以将核心企业对该企业作出的评价赋予更高的权重,将所有企业对该节点企业作出的评价进行加权,从而降低信任风险。

网络内部信用惩戒和激励制度建设,也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加以固化。在对某个节点企业作出激励或惩戒时,需要结合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确保在处理过程中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平衡,惩戒措施要以促进节点企业间的互信为主要目标,如无法达成该目标则要为其余企业提供相对诚信的合作环境。

五、结论

在基于组织效能视角的战略网络节点关系治理机制研究中,首先,通过对战略网络的组织效能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基于量表的度量方法。接着,通过数量方式推导得到了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最优值,在其余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拥有该数量节点的战略网络在组织效能上有最佳表现。最后,通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提出战略网络组织效能治理机制,可采用提升节点企业能力,优化战略网络支持条件以及加深节点企业的互信制度保障3种方式提升组织效能。如此一来,形成一套完备的战略网络组织效能治理机制,为各行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在战略联盟中的角色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JARILLO J C. On strategic networks[J]. Chicago I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31-41.

[2]彭华涛.创业企业成长的创新网络、战略网络以及资源获取网络嵌入——基于海尔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88-93.

[3]彭华涛,SADOWSKI B.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4(8):51-58.

[4]SEASHORE S E. Criteria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M].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5.

[5]DAFT R L.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10th edition)[M]. Andover:Cengage Learning EMEA,2010.

[6]ROBBINS S P,DECENZO D A.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essenti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 CA:Prentice Hall,2005.

[7]OGILVIE J R,DECKER P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J]. Personnel Psychology,1995,48(3):72-83.

[8]罗珉.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杨青隆.台湾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与组织效能[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0]林海清.基于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1]孙国强,王敏.网络组织绩效风险演化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3(6):91-96.

[12]孙少博,张体勤.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以G银行济南支行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58-163.

[13]CAMPBELL J P. Contribution research can make in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M]. Kent,Ohio: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6.

[14]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5]MOTT P 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s[M]. New York:Harper & Row,1972.

[16]QUINN R E,SPREITAER G M. The psychometrics of the competing values culture instru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quality of life[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1991 (5):124-136.

[17]阮平南,田秋.基于绩效的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0(7):149-152.

[18]谢洪明,刘钢庭,蓝海林.战略网络连接关系的特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99-101.

[19]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0]李丽.如何选择企业战略网络结点?——战略网络中结点定义及研究[J].大众商务,2007(6):50-51.

[21]阮平南,李非凡.基于熵和协同学的网络组织节点进退机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12-18.

(责任编辑 刘 健)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lationship of Node Enterprise of Strategic Network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

RUAN Ping-nan,WA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The demand of technology,innovation,capital and talents requires modern enterprise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vendors,retailers and customers;and further generates a huge strategic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efficiency,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node enterprise within strategic network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we will review several canonical papers in related domain,and then the most optimal number of node will be derived from mathematical analysis,more precisely speaking,we establish a function connecting the number of nodes and the organization efficiency,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ial method,we would pinpoint the number of nodes optimizing the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demonstrate this metho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Besides,In order to improve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institutional optimization,the author proposes mutual trust of node enterprises. By so doing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is introduced in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node enterprises.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effect;strategic network;enterprise relationship;enterprise league;mutual trust of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 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0398(2016)03 -0042 -07

收稿日期:2016-01-28

作者简介:阮平南(1955—),男,江西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