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文旅相融 绽放异彩

2016-12-17 10:22袁慧鹏田昌维付余红
时代名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菌子民族旅游

袁慧鹏 田昌维 付余红

入刊理由

为了做大做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使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天然耦合性相得益彰,真正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师宗经济增长的新一极。近年来,师宗县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师宗县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县名源于唐朝初年聚居此地的部落首领的名字。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09.7米,最低海拔737米;辖4镇3乡3街道、110个村委会(社区)、7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57万;县城距省会昆明180公里、市府120公里。世居汉、壮、彝、回、苗、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三月三”“盘王节”“绑神猴”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多彩。凤凰谷国家4A级风景区被誉为“中国生命文化主题公园”,菌子山国家4A级风景区享有中国最古老杜鹃花自然群落、世界地质奇观等,闻名遐迩,是奇景观光的胜地。

登高远望 精准定位

如果把师宗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那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她的“外形”,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她的灵魂。细细寻觅师宗,其实并不难。只要翻开地图,以昆明为起点,两条线一划而过,那就是南昆铁路和国道324线。在这两条线上,值得留存的一个点便是师宗。站在河口中越边境大桥的一端,抛出一根绸缎,轻飘曼舞,另一头便落在了师宗。这里,地上长龙日夜穿梭,高速公路车流滚滚,似乎怎么也避不开东西南北的交错。

师宗历史悠久,古爨蛮之地,三千五百年前就有人群在这里生息繁衍。历史文化名人窦垿写下的《岳阳楼长联》与《岳阳楼记》著称于世、名扬千古。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留下了“论文不在汉唐下,问道常逰山水间”的豪迈辞章。这厚德之地,物华天宝。全国第一批重点产煤县,出口焦、烤烟、速生丰产林、黑山羊基地县的名衔可圈可点。丰富的资源赋予了广阔的开发前景,这是一片伫立在滇东高原上,天高地阔、美轮美奂,投资兴业的沃土。

师宗山川奢华。南丹山巍峨耸峙,五龙水乡轻柔婉约,菌子山如诗如歌,凤凰谷传奇惊艳,翠云山古墓碑文。这一切,让人境界自达,心之向往。

师宗旅游资源类别组合性较好,价值、特征、品位在全国没有同质化的缺陷。“凤凰谷系列旅游区”在30余公里旅游公路贯通核心区域内,集中了菌子山、凤凰谷、南丹山、五龙旅游小镇,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在曲靖乃至云南首屈一指。菌子山景区,荟萃中国最古老、最集中的杜鹃花自然群落;奇石景观区,世界罕见;凤凰谷集世界第一高洞、河涧峡谷、秀丽飞瀑、高原湖泊为一体,天然形成的生命文化主题景观;五龙壮乡民族浓郁,民族风情、习俗保留相对完整的水寨;“一石成山,一山成佛,十万弟子朝如来的”南丹山独树一帜;竹基镇因师宗是清咸丰皇帝老师何桂珍故里,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垿故乡,为师宗赢得“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此外还有诸如葵山镇温泉片区;高良丁累原始森林、南盘江流域综合植物等较为稀缺的自然资源。

登临菌子山,千古一山。最高海拔2409.7米,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中国最古老的杜鹃花自然群落,最大的原生态露营地;北欧风光,地质奇观,部落遗址,谜境仙踪,风情万种。天然大花园、植物园、动物园、野果园、菌子园,物种多样,景致独树。集中了想要的全部,充满了灵动的深情。沉醉在这无边的景致里,放牧心灵。

与菌子山相邻而居的凤凰谷,走遍名山大川,也难寻与它相似的容颜。气韵夺人的造像过于玄艳,贮积了太多的神秘。世界第一高洞的抽象数字论证了其高其大的外表;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槃的地方,中国生命文化主题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是真切的内涵。直面生天地育万物的玄牝之门,那堆满岁月皱纹的洞口,瑰艳翩翩的姣柔,是伟大母亲的圣符。以极度的虔诚把自己的生命与它熔铸在一起,终至于感悟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境界。在这里,高山峡谷,飞流鸣潭,乳臀石雕,男根女殖,碧水含烟,没有一点离开生命的主题。凤凰谷天生有文化、有哲理,石缝中活泼泼的长出了许多文字和图画,可以当画看,可以当诗读。

五龙的壮家木楼,鱼泳清波的流水,多彩的风情,竹杆抬起轻快的舞步,姑娘洒出泼水的欢乐。五龙,如一本精美的画册,依在榕树的粗根上,听着流水,静心的捧读。波光一闪,嫣然一笑,尽情享受生活。

朝向南丹山,便走进了天然朝圣地。壁立千仞,刀劈斧削,一石成山,一山成佛。大佛的头像,立体而形象,慈祥的目光端详着大千世界。观音菩萨足蹬莲台,手持宝瓶,神态庄严。静立于酷似倒立苹果的五座小山前,对自然造化的景仰,化为心中祈愿,寄托给了这座大山。南丹山,在眼里是一座山,在心中便不是山。天工有缘惠灵秀,造化何独钟师宗。师宗的秀山丽水间还散落着许多星星点点……

为了让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新的突破,师宗县着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依托师宗是滇东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全省3小时旅游经济圈内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师宗与周边景区如泸西阿庐古洞、丘北普者黑、罗平九龙、陆良彩色沙林、贵州马岭河等景区集中度高,环成一片,特别是与石林为龙头的国际知名景区连成一线的优势互补旅游资源集群效应,做强旅游产业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奏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足音。

师宗县按照“全县一盘棋统筹、一张蓝图指引”的要求,围绕“一中心”即县城,“一重点”即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四片区”即葵山、竹基、高良、龙庆,2015年编制完善以创建“中国首个生命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题定位,全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概念性规划,突出重点规划一批围绕核心景区的发展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县城及重点旅游乡镇建设成为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功能布局相对集中,要素市场配套完善的特色旅游小镇。一乡一特色,五龙突出壮族文化、高良突出苗族文化、龙庆突出彝族文化、竹基突出汉文化、葵山突出温泉疗养。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核心旅游带。围绕南盘江流域,把竹基、龙庆、葵山、高良乡(镇)适宜村落,打造成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据悉,师宗县自2002年以来,依托丰富、独特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资2.0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30亿元。构建“一核三生三镇一城”的旅游产业格局,打造凤凰谷中国最大生命文化主题公园、“一个养心的地方” 菌子山中国首个高原生态户外运动基地、南丹山中国首个天然山体佛文化养生基地等生命、生态、生养“三生”系统产品,开发五龙壮族风情古镇、葵山温泉休闲小镇、竹基历史文化名镇等“三镇”系列外围产品、完善丹凤山水园林城市内涵的产业格局。

目前,师宗紧抓旅游“二次创业”等机遇,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引进云南报业集团、河南博泰集团,助力师宗旅游产业发展,师宗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全县接待游客数量、综合收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美食聚集区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全县旅游产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今年1-6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22.93%、30.83%。

厚积薄发 破茧成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助推一个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师宗这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和自然旅游资源优越的县份来说,只有把文化与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突出内涵、彰显特色、显现魅力,才能加快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变,才能加快实现文化与旅游厚积薄发的融合发展态势。

师宗有35个民族,其中世居着汉、壮、彝、苗、回、瑶6个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781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该比例居曲靖市各县(市、区)首位,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南多北少、东西平衡的分布格局,众多的民族决定了师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县域内各民族的礼仪、习俗和节庆日,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度戒”等各种民俗活动,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独有的文化氛围。壮族织锦、彝族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纺织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指尖上文化的时代符号。搜集、整理了县域内民族民间口述文学、舞蹈、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区域性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人等方面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7大类43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列入县级保护项目,其中29项列为市级保护项目,有3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人,五龙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小镇开发相结合,以展现民族风情为主线,打造精品旅游乡镇为目标,充分展示古朴浓郁的壮乡风情、民俗文化,可口的壮乡美食、俊秀的自然风光,多样的人文景观,让游客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游得开心,让游客从吃、住、游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高良乡注重传承以“盘王节”为主要内容的瑶族民间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曲靖瑶族第一村”—新安村。龙庆乡大力弘扬壮族、彝族民间文化,壮族《碗舞》和彝族《酒歌》、《磨秋情》等优秀节目屡次参加省、市、县级演出,多次获奖。

师宗作为曲靖市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素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通俗”之说,师宗的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鼓舞、民族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壮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绑神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展示师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全县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演绎题材的农村文化户及演绎团队有160多支,农村文化户“泥腿子舞动乡村大舞台”,“师宗文化现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点燃火把,沿着古道去问一问古老的彝寨,师宗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舞步踏着月光,欣赏一回大三弦弹奏的玄妙之音。寻一个竹筏,在清流中划动手里的船桨,走进壮家木楼,去探访布洛陀、姆六甲究竟有怎样的神秘传奇。穿一身壮锦镶嵌的衣裳,坐在榕树下,品尝五彩鸡蛋和七色花饭的味道。借助一支拄杖,跨过山间溪流,越过道道山梁,踏访苗岭瑶乡,看一看那名贵的银佩,千针万线缝绣的华丽服饰。忘情于苗族“踩花山”对歌、爬杆、摔跤、斗牛和芦笙和鸣的热闹;参加一个瑶族祭祀始祖“盘王”的隆重典仪和感受成人仪式“度戒”的庄严。

千百年来,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和谐发展、共融相存,相互开放而又各自守候祖宗留下的那些珍贵和祥。保留着值得依恋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独特的民居、服饰、节日庆典、歌舞、习俗礼仪等文化。

近年来,师宗县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创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把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之中,真正把旅游作为新的富民产业来抓;发挥和强化政府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主导作用,围绕打造“旅游强县”的目标,强化经费保障,对重大文化项目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资金、申请引导资金,以奖代补等形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突出特色,着力抓好规划引导作用。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智力、技术要素整合。吸纳、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顾问,研究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兴业态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启动编制《师宗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划》。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规划,利用规划把旅游要素囊括起来,把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把民族文化主题凸显出来,在“融”上发力,“合”上共赢,将此规划上升到师宗县委、县政府的层面上,用以指导师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师宗创新思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平台。拟在菌子山修建民俗文化传习馆、演艺台,设置壮、苗、瑶、彝、回等民俗文化展览馆,利用周末、春节、国庆等黄金时段,开展彝族周、壮族周、瑶族周等民俗活动, 提高民族文化展示的集中度,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内容,延长民族文化旅游时间;组建县级传承人队伍。每年定额补助10人县级传承人,扶持一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对定期到景区表演文化队伍进行奖补;认定县级传承活动。继续举办“三月三”、火把节等各类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把壮族竹竿舞、彝族大三弦、瑶族“盘王节”、苗族“踩花山”融入旅游之中,注重增强游客参与性。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建设,加快菌子山“木寨石窟”、五龙休闲度假示范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深入挖掘师宗深厚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培育滇东旅游环线新高地。

责任编辑:施凤仙

猜你喜欢
菌子民族旅游
静静的菌子世界
菌子王
MINORITY REPORT
旅游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冯至的“菌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民族万花筒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