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房颤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查研究

2016-12-20 05:15安佰富王恩艳许大雪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膜蛋白糖蛋白溶酶体

安佰富,王恩艳,许大雪

1.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省肿瘤医院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

冠心病房颤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查研究

安佰富1,王恩艳2,许大雪2

1.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省肿瘤医院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

目的对冠心病房颤血小板活化功能进行调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冠心病房颤类型等等,患者填完后收回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患者血小板的活化因子,如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的表达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及统计。结果根据心电图分型,试验组患者中粗波型房颤34例,细波型房颤29例,扑动性房颤20例,慢率型房颤27例,快速型房颤39例,极速型房颤17例;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的表达水平均比单纯冠心病患者高。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冠心病房颤患者的治疗及冠心病房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房颤;血小板活化功能;调查研究

房颤,又名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之一,由于心房主导折返环而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房颤并发症较为严重,会引发动脉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3]。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而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化组成,在伤口愈合、止血、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为血小板最敏感、最特异的分子标志物,均是血小板活化的指标[4]。该研究冠心病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为冠心病房颤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单纯冠心病患者83例及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39例,女44例,患者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3.5岁,无房颤情况,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3例,心肌梗塞患者50例。试验组男40例,女43例,患者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4.5岁,房颤持续时间为2个月~3年,其中11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5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1例,心肌梗塞患者52例。两组患者除房颤情况外,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试验组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确定并发房颤,患者在试验一周内未服用抗凝药物;心房颤动标准参照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5-7]。

1.3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冠心病房颤类型等等,并向患者说明该问卷仅用于研究冠心病房颤类型,对所有填写的资料严格保密并只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出现,患者填完后收回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患者血小板的活化因子,如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的表达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及统计。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冠心病房颤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心电图分型,试验组患者中粗波型房颤34例,细波型房颤29例,扑动性房颤20例,慢率型房颤27例,快速型房颤39例,极速型房颤17例,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表1 心电图f波粗细分型冠心病房颤类型调查结果[n(%)]

表2 心室率快慢分型冠心病房颤类型调查结果[n(%)]

2.2 血小板因子表达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的表达水平均比单纯冠心病患者高,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小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血小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s),分]

注:两组比较,P<0.01。

组别例数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 P 5 3(%)α -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凝血酶敏感蛋白(%)对照组试验组8 3 8 3 8 . 3 2 ± 1 . 3 3 9 . 9 3 ± 1 . 6 7 9 . 4 6 ± 2 . 2 2 1 0 . 2 1 ± 2 . 6 5 5 . 0 1 ± 2 . 3 2 6 . 7 2 ± 2 . 8 9

3 血小板活化因子

3.1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子主要由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等细胞产生的,是一种磷脂类递质。血小板活化因子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血小板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与G蛋白偶联;(2)调控磷脂酶;(3)调控钙离子浓度;(4)调控蛋白激酶;(5)调控基因表达。

3.2 血小板活化引发的疾病

研究发现,血小板过度活化会引发除冠心病及房颤以外的多种血栓类疾病,如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等等。(1)高血压。研究表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均可引起高血压,危及患者心、肾、肝、视网膜等器官。患者患有高血压后,血管内皮损伤、高血流剪切力、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也会促使血小板活化。(2)深静脉血栓。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研究表明,活化的血小板参与血栓的形成过程,高度表达P-选择素,参与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凝血反应,因此P-选择素也可认为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3)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瓣膜、心内膜及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与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机制异常有关。(4)哮喘。血小板活化因子可通过使人气道反应性增加、浸润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方式引起气道分泌黏液,增强炎症反应,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等,引起哮喘。(5)肺血栓栓塞。血小板活化因子在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诱导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和内皮间的粘附,刺激血栓素A2的产生等,导致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同时也是肺血栓栓塞的诱发原因。

4 结语

目前,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好发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中老年人群,往往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及心肌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正常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存在于静止血小板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中,当内皮细胞或者血小板受到刺激后活化,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随着脱颗粒释放作用而与质膜融合,持久存在于活化的血小板质膜表面。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为溶酶体膜糖蛋白,伴随着血小板的激活,融媒体内容物释放,膜蛋白与血小板质膜融合,形成新的融合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由血小板生成,属于血小板α-颗粒分泌的多功能蛋白,通过与钙离子结合被固定在细胞表面[8-12]。因此,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均作为识别血小板活化的标志之一。

该研究表明了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发病类型复杂,分别有粗波型房颤、细波型房颤、扑动性房颤、慢率型房颤、快速型房颤、极速型房颤,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粗波型房颤、快速型房颤;房颤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溶酶体膜糖蛋白GP53、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和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该研究结果对冠心病房颤患者的治疗及冠心病房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齐茗,王晨霞.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与心血管病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1):98-99.

[2]祝恒山,方汉军,漆秦,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血糖水平对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心脏杂志,2016,28(3):302-303.

[3]蔡鲁梅.冠心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36(62):62-63.

[4]齐连芬,李川洁,方业明,等.冠心病气阴两虚型房颤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35-136.

[5]孟莉,胡元会,贾岱琳,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8):563-564.

[6]孟锐,张丽丽,靳维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107-108.

[7]俎德玲,诸葛毅,蒋一鸣,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与超微结构的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 (1):121-122.

[8]侯敏,刘晨梅,孙富强,等.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中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小板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3):144-145.

[9]侯敏,于靖,张连祥,等.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前后CD62P和血小板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4,4(10):166-168.

[10]陈晓曙,王毅,郑加永,等.不同血脂水平冠心病患者CD62p和CD63的检测(附5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 (2):185-186.

[11]谭劼,张红雨,唐宇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138-139.

[12]李剑,陈乐闻,倪唤春,等.阿托伐他汀改善高LDL-C相关血小板活化异常的临床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1):131-132.

Investigation of Mobilizing Fun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latelet of Coronary Disease

AN Bai-fu1,WANG En-yan2,XU Da-xue2
1.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2.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Management Office,Jilin Provincial Tumor Hospital,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bilizing fun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latelet of coronary diseas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The general data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type of coronary disease of patients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and analyzed after sorting out,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activation factors of platelets such as membrane of lysosome glycoprotein GP53,gmp-140 p-selectin and thrombospondin was investigated and counted.Results The electrocardiography somatotype showed that coarse wave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34 cases,fine wave typ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29 cases,flutter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20 cases,slow rate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27 cases,fast rate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39 cases,extreme rate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to 17 case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latelets membrane of lysosome glycoprotein GP53,gmp-140 p-selectin and thrombospondi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simple coronary disease.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 is of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of coronary disease,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Coronary disease;Atrial fibrillation;Mobilizing function of platelets;Investigation

R541

A

1672-5654(2016)12(a)-0178-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4.178

2016-09-04)

安佰富(1977.12-),男,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许大雪(1970.6-),女,吉林长春人,大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肿瘤内科护理工作,E-mail:892585782@qq.com。

猜你喜欢
膜蛋白糖蛋白溶酶体
大连化物所发展出时空超分辨四维荧光成像 解析全细胞溶酶体
溶酶体功能及其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科学家利用非极性包装获高稳定膜蛋白
高中阶段有关溶酶体的深入分析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浅谈溶酶体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原因
天然海藻色素糖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桥粒芯糖蛋白1、3 在HaCaT 细胞、A431 细胞及原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
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耐药蛋白、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癌干细胞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