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分析

2016-12-21 20:15许洪祥
亚太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互动性师生

许洪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及素质教育影响范围的扩大,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这门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为小学阶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师生互动分析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小学“思想与社会”学科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这门学科开设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师生互动进行必要地探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师生;互动性;实际状况

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实施中师生互动效果的增强进行综合地评估,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必要的方式保持这门学科开设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性。

一、生本互动,重组经验

所谓的互动式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保持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结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可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应注重互动式教学,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效果,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同时,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性的增强,需要做到生本互动。由于这门学科的体验性强,所有内容的编排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问题进行了必要地说明,需要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独立地思考,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对各种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学习目标及学生实际行为等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在不同措施的作用下增强师生互动性,引导学生在生本互动的模式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全面提升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的综合学习水平,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生本互动的要求,可知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汲取更多的课本知识,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进而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教材中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时,老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联想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总结出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并提高对诚实守信行为的正常认识,实现对学习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培养。通过学习与课本互动性的不断增强,也会激发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的求知欲,从而为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重组经验,主要是指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将教材中列举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类重组,促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总结一定的经验,不断规范自身的实际行为,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认识各种生活、学习问题的有效处理,确保实践性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内容安排及教学大纲要求,可知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确保所有教学计划的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中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通过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连接效果,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老师对教材内容的严格把控下,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制力,保持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促使师生互动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应先安排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促使学生对这些精神有着一定的了解。当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应给予必要地帮助,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点拨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三、小组互动,合作学习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有所差异,对于各种事物有着自身独特的看法。因此,为了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培养,老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促使“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得以顺利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他们信息广泛收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

四、结论

经验的积累、互动性增强、小组互动合作互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性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未来小学“品德与社会”开设中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的措施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确保这些措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6(08).

[2]顾卫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05).

[3]曹丽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河北师范大学,2015(11).

[4]常清.小学语文初任教师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夏大学,2014(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昭关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互动性师生
玩转表演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麻辣师生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性的测度及其与碳生产率的关联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