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6-12-21 11:33邵俊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培育

【摘 要】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在高中教学中凸显跨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素养既包含各学科素养中共通的内容,也包含学科之外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及实践能力,具有“隐性”“共性”等多重属性。高中生跨学科素养的培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定位,重在实施三个“打通”,即打通教学通道、打通课程通道、打通跨学科教研通道。

【关键词】跨学科素养;培育;打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10-03

【作者简介】邵俊峰,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科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跨学科素养的内涵界定

(一)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特性

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新热点,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一些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美国“21世纪技能”的核心素养系统中,包含了5个21世纪议题,即全球意识、理财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这些议题是跨学科性质的议题。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及艺术素养等核心素养体系,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追求,具有较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特点。我国台湾地区推动的“国民核心素养”包含了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等指标,也体现了跨学科的特性。

(二)核心素养中的跨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分为跨学科素养和非跨学科素养两类。非跨学科素养是学科指向鲜明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部分。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素养属于非跨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是超越学科框架的,适应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解决现实、未来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基本能力。跨学科素养包含两部分:一是包含各学科素养中共通的内容(如图1中深色部分),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类似“理性思维”的素养要求;二是包含学科之外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及实践能力,如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技术运用、劳动意识等(图1的中间部分)。

(三)跨学科素养的属性

1.跨学科素养是一种“隐性”素养。

与学科素养的“显性”相比,跨学科素养可以称为“隐性”素养,这种“隐性”素养将陪伴学生一生,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例如,“史料实证”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但很多学生今后接触历史史料的机会不多,这一素养对其一生的影响不是太直接,但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则是伴其一生的,这种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就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素养。

2.跨学科素养又是一种“共性”素养。

跨学科素养的一部分来自于各学科素养的共通部分,是各学科的“共性”部分,因而是一种“共性”素养。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核心素养中都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英语和语文都强调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3.跨学科素养是“学校知识遗忘后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把这剩下的东西归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和独立的思考。这“剩下的东西”,就是现代高中教育亟待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

4.跨学科素养是“桥梁”与“化学剂”。

跨学科素养对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跨学科素养是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真实情境)的桥梁,是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可迁移能力。同时,跨学科素养也是黏合学科素养的“黏合剂”,是激活学科素养的“催化剂”。

二、高中生跨学科素养的培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期,即将面对更为复杂、多元的学习及生活,拥有能应对复杂情境的跨学科素养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因此,对学生的跨学科素养的培育应该引起基础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一)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目标

第一,通过学校组织的跨学科素养的培育,高中生获得应对复杂社会及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跨界能力,获得创新灵感。具体包括:使学生具有大情怀、大智慧;使学生具有融通建构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大情怀包括全球意识、家国情怀、环境素养和文化理解,大智慧指具有应对复杂现实问题(大问题)的灵活思考及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社会经验、情感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应用工具媒体能力、理解素养等;融通建构的能力指对各学科知识能融通、迁移并重新建构的能力。

第二,建构跨学科素养培育的支持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管理系统、外部支持系统、跨学科素养研究系统、高中生跨学科素养生发系统。

(二)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与美国STEM教育的区别

在学科跨度方面,与STEM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不同,跨学科素养培育的学科层次更丰富。跨学科素养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尺度的跨学科,即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另一个是中尺度的跨学科,如科学类的跨科融合、人文艺术类的跨科融合等。

在培育目标方面,美国STEM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关注点在创新才能和科技高级操作才能。跨学科素养培育更丰富、多元,在培养人才的层次上强调基础能力和必备品格,重在培养完整的“人”,重在提升学生在现实和未来生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质。

在操作路径方面,跨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更多样。由于STEM偏重科技理工的素养,因而其操作重在基于设计的学习,重在学生的项目探究实验。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一方面也关注基于设计的学习和项目探究实验,同时也关注学科素养目标的整合,关注真实生活情境的人文体验、生活技能,培育学生的大情怀、国际视野。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更多元的操作路径。

(三)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路径

1.打通课程通道。

从宏观层面看,基于跨学科素养的培育,打通课程通道就是用整合的思维方式思考学校的课程体系的问题。从操作层面看,打通课程通道是一种建设策略,是对各科课程的归并、精简、整理、加工与调整,把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不同领域内容或问题统整,最终形成校本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1)统筹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思想看,课程目标总体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育人的总体目标是不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范围,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的“三维目标”。依据各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比对、归并各学科相通的目标,统筹、整理适应学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新的目标,找出其共性,这种共性就是跨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目标。如表1(见下页)。

(2)统筹各学科的课程内容。高中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有重叠,交叉,需要合理统筹。例如,物理、地理、数学方面都有天体运行轨道的内容,政治、历史、地理课程中对于全球化都有涉及。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通过对话和交流,确认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统整课程内容,并确定各学科在教学上的分工合作。比如,各学科中多有涉及能源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筹,形成整合后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内容——能源。如表2。

(3)统筹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为实现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需要统筹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还有教师、学生及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以及各种专用教室、图书室、课程基地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专家、校外实践基地等。统筹课程资源,在培育学生跨学科素养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使培育更有针对性。

(4)统筹校本课程的实施。一是建立健全跨学科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二是研究学生必备的基本跨学科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的焦点,如自学能力、立体思维、全球意识、环保素养、理财素养等。三是组织各学科教师,合力编写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编写源头包括国家课程的共通部分、跨学科主题、现实复杂性问题及地域特征、学校现有资源等,并具有一定体系。

(5)统筹课程实施的评价。根据跨学科素养的特征及实施要求,设立评价指标,以评价推进课程的实施。在跨学科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中,特别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

2.打通教学通道。

跨学科素养这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靠孤立的学科和学科相加能够形成的。基于共同的愿景,各学科都应力求共生与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意的整体面貌。“跨学科素养”的提出,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需要更新观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打开封闭的大门,打通教学通道。

(1)更新教学理念:全人育人

我们要培育的不是仅有孤立学科知识的“高分低能”者,而是“完整的人”。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站在“全人”“全课程”“全学科”的高度进行学科教学。

(2)变通教学思维:立体交叉

在教学上,改变“目中无科(其他学科)”的状况,由单科思维向跨学科思维拓展,打通思维通道,着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立体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复杂现实问题。

(3)打开教学场域:开放融合

教学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改变目前教室“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导学生多到实验室、图书馆、网络教室、课程基地,多到校外接触社会。以跨学科素养培育课程为核心,有机融合不同场域展开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体验、思考、感悟。

(4)打通学科教学:交融共力

变单科作战为多科共力。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更多地挖掘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共性,在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并服务于生活实际等三个方向共力、用力、融力。一是以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以多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共同的、相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多元、独特的视角,完善、融合其知识体系。二是以多学科的方法研究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不同理论和方法解决共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基于“立德树人”的共同理念,以跨越学科的视角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整体规划、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四是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学科共力培育学生跨学科素养方面的作用。

3.打通教师跨学科教研通道。

传统的教研方式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对本学科的学科教学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其他学科“隔行如隔山”。从跨学科素养研究系统与学校学术组织的关系架构来看,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素养研究和基于学科划分教研组、备课组有着明显差别。学科之间的“围墙”往往是影响跨学科素养研究顺利开展的障碍,为此,在跨学科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打通教师跨学科教研通道,建立起和传统学科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把按照学科分化设置的纵向教研组织与按照问题、项目等横向联合的跨学科组织有机结合,两者之间通过教学任务、课时学分、课程与教研活动等联系起来。如成立跨学科教科研基地,定期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尝试进行教师跨学科合作备课;实施跨学科听评课制度,并推行跨学科的课例研究;实践以问题和跨学科主题为导向、以跨学科项目为抓手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在跨学科的校本教材编写中也可以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合作。

让教师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文化中浸润是高质量跨学科教研工作的前提。推倒学科分化的“高墙”,鼓励教师对不同学科的求知与“浸润”,培育平等、开放、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参与性的学科生态环境,是跨学科教研顺利开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培育跨学科素养环境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09).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09).

[4]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

[5]邵俊峰.共生理念下中学跨学科教研基地的创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猜你喜欢
培育
山乌桕苗木培育技术
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与启示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第十一道 黑色饪食气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像爱自己一样爱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