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之“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实践

2016-12-21 17:53李星星张晓明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工匠精神辅导员

李星星+张晓明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匠精神”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基本条件,不仅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也关系到辅导员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养成和实践。辅导员“工匠精神”意识是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追求,应在客观、主观等两个方面养成和实践,包括岗位职业精神塑造、辅导员职业评价、个人意识和职业交流等方面;然而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过程中改善职业意识、形成自我经验积累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实践。联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可以说“工匠精神”之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行为的直接动力。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产生对工作积极性的内在驱动力,要激发内在的情感,使辅导员从理性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性、挑战性,将困难重重。因此,了解辅导员的心理现状,培养辅导员职业的“工匠精神”,有效地激发工作动机、发挥长效机制,是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界定和意义

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追求,以理念指导和解决学生思政教育中遇到问题的认识活动与过程。第一,辅导员的“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对高校而言,教育职业专业化是否能够实现,直接依赖于决策者和执行者是否普遍接受与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对辅导员工作而言,职业的认可度是在队伍建设层面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一环。第二,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减少师生之间的分离。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学校政策的实施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第三,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有利于辅导员提升职业素养,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二、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实践

合理化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选择方案,要求管理者在具体的约束条件下做出一致的,价值最大的理性抉择。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很明显地分为三个群体:激进者、保守者、折中者。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正确地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工作队伍,在大学生行为管理中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连接,面向问题所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因素

(1)充分发挥岗位精神的作用,走向职业专业化

首先,认真学习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职要求、培训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并结合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大学生新势头、新特征。如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新课程改革等基本课程和一些专家讲座(如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如何做好学生工作)。了解国内外大学教育走向,高等教育改革的动态和发展,吸收现代教育基本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组织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建立合理的辅导员岗位胜任制度。①岗位胜任力冰山模型(图1),根据胜任模型能力:技能和知识、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指标,确定个体的辅导员岗位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制定辅导员个性化发展计划,并实施培训。 ②辅导员日常教育模式“套餐式+学分制”,这一模式主要集中在辅导员日常教育过程中,采取学分制模式,辅导员自由选择不同的套餐,接受不同课程的学分管理法规。套餐式课程优点是在保证课程体系整体性,满足参训学生工作者的个性要求;学分制的培训管理,优点是促进管理有效性,实现培训课程的设立,两者相互统一。③“问题为本”的工作方法。从大学生日常行为问题入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操作实施中进行,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将教育理论融合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为理论与对象行为实践的衔接找到了一种解决的方案,并创造了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作习惯。

(2)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

开展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是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切评价遵循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等基本原则。强调评价的诊断选拔作用转向强调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功能;评价内容由注重工作成果的评价转向工作过程;评价主体由少数主管领导转向多元主体;致力于把学生道德教育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力开展大学文化的宣传、指导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从高尚的学术传统和优秀的大学文化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改革权力的分层与分配,考虑不同教师利益主体权力的重新分配,即“市场对教育的渗入与影响要求权力者完成三个任务:授权、放权和集权”。改变过去党政领导对于学校管理过死的状态。即教育的行政独立、适当的去行政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允许辅导员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辅导员主观因素构建

(1)辅导员工作之“工匠精神”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学校管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专业化以及价值取向要始终以人为本”。辅导员工作之“工匠精神”是影响学生成长教育的一个巨大因素,充分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辅导员而言,也应该践行和传承“辅导员”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给予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以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2)提高专业化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要求有现代学校观、教师观、教育观,具备与实践管理直接联系的特殊能力及有利于深化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教育工作态度、作风能力。同时,高等教育的一大功能是科学研究,辅导员作为接触大学生频繁的群体,要时刻做好研究探索能力,具有“传授一杯水,要有一桶水”的能力。

(3)加强职业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职前、职后专业交流是辅导员获得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辅导员的创新求变,应该着重“两个创新”。一是理念观念的创新。辅导员要跟上的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做好服务和管理的结合,重点做好学生人格培育和提高课业成绩的衔接,做好学生学涯规划和生涯规划的衔接,做好创新创业和就业之间的衔接,做好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衔接。工作中,辅导员要突出问题导向,创新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善用工作倒逼机制,促使自己带着问题去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反哺工作实践。只有坚持理念观念的创新,才能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二是工具技术的创新。当今,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功用,因为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一块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辅导员只有对新媒体善加利用,充分发挥其宣传教化功能,传递社会和校园“正能量”,才能有效拓宽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新空间和新途径。

三、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反思与强化

1、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认识

价值理念是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我深信无疑的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辅导员职业认识度低下的主要表在于:职业者对所从事的工作价值和意义认同度较低。即工作过程没有实际意义;同时,感知到社会偏见给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在专业教师的认识上,缺乏自信。有学者解释道: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实现自尊需要迫切与角色认同缺乏的矛盾和创造成就需要强烈与发展非职业化的矛盾”。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非职业化倾向和社会偏见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大成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考虑课堂教学,不考虑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只有教学的意识,却没有行为、文化的意识。因此,习惯于教室、书本、教参以及其他教辅资料的教与学模式来说,辅导员将面临极大的心理挑战。辅导员职业“工匠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要从理念上做出规范。

辅导员缺乏积极的创新意识,高校现实中辅导员处于一种教育局外人的位置,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习惯于传统的管理,一切以安全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因此,辅导员对待思政教育方法的认识不清楚,对岗位知识进修重视不够。知识的欠缺感使的心理上产生懒散;加之大学生工作难以跟上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激发教师对学校管理体制不满情绪,产生对抗心理。

2、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践行

改变过多的主体管理手段,实行大学生自治的管理方式,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辅导员消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滥用充沛的精力,不善于把过剩的时间用在学习研究中,在客观条件上失去了没有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从属于智育,服务于智育,这种“从属论”的思想,实际上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庸”,我们不能用智育的方法开展德育,认知需求不同于心理需求,在道德教育中只有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需要动力,则思想感受性才会越高;另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智德伦”有知识、有智慧就是善者,一般来说文化修养越高的人,品德修养也越高,但两者不能划等号,知识本身不是道德和世界观。

因此,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践行过程要避免盲目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细化行为养成内容、明确大学生时代赋予的压力和挑战。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民族性,既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考虑大学生实际状况,要特别重视和谨慎处理一些观念性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对象的关注和研究,提升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3、辅导员工作过程的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最突出的问题是情绪衰竭,抱怨、工作过程的负荷和压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消耗和冲突、缺乏热情等。由于社会、家长对大学的评价较高,但毕业、就业放在首位,再加上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影响,这种强大的压力时刻困扰着工作的开展,阻碍了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也强化了职业倦怠的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从德育接受维度来认识其中的问题,这一过程是基于自身需要,在教育者的主导下,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教育中介对大学生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教育、公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等教育内容进行反应、择取和整合等内化,并以此践行和反馈,形成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观念意识。(1)结构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实质是一个由教育者、接受者、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和教育情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系统要素发挥各自作用和影响,推动接受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实现,离开任何一个要素,接受活动会遭到阻碍,难以持续下去,获得实效性,如教育者具备较强教育能力,如果不能选择适宜教育方法或创设教育情境,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效果。(2)功能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本身具有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从社会功能而言,体现为政治认同功能、经济价值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和民族和谐功能;从个体功能而言,体现为个体发展功能。(3)本质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本质是认知性、情意性和践行性的统一、内源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国家认同性和民族认同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  涛, 杨春芳.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变革[J]. 教学与管理, 2005(2):3-4.

[2] 邵燕芬. 中小校长提高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模式[J]. 教育探索, 2008(10):88.

[3] 钱立青. “问题为本”: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绩效的教学模式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4):38.

[4] 张东娇. 中国与西方国家中小学校长职位权力的比较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7):55-56.

[5] 阎德明. 现代学校管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3):6-10.

[6] 陈道华.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2):28-29.

【作者简介】

李星星,男,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教育测量与评价。

张晓明,男,上海金融学院团委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工匠精神辅导员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