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民族性研究的素描

2016-12-21 09:54陈谦
延河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天皇日本

陈谦

2005年,一位美国人几十年前写的老书火了。

《菊与刀》在中国热卖引起了日本的关注,《读卖新闻》评说“此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已16年了,至2005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印出版,达到了空前的7万册。背景是围绕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日中关系变冷……”又十年过去了,中日关系还没有回暖,抑或稍暖即冷,冷暖参半。数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三个版本的《菊与刀》,仍然在书店和电商的书架上出售。

关于日本,我们多数人或许因为历史遗传的仇恨,只是一味地排斥贬损,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好像对日本多一点关注,就会损伤了泱泱大国尊严,损失了一份爱国的情感。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第一部书,还是1928年,民国元老戴季陶先生著的一本小册子《日本论》,和周作人先生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周作人论日本》。1949年以后谁还顾得上研究日本呢?虽然在鲁思·本尼迪克特女士《菊与刀》一书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日本与当下日本已物是人非,但那毕竟是我们能读到的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关于日本民族性的著作。

长久以来,中国始终端着架子从未正眼瞧过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对日本既熟悉又陌生,对于他们正在做什么和想要做什么,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直到有一天,一觉醒来,这个小个子邻家手握利器打到了家门口,方才恍然大悟。“蕞尔”小国已然有模有样地混进“列强”的队伍里去了。日本对中国的学习研究,始于日本的飞鸟时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隋朝,中国历史中又一个璀璨文化的开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晚年弃官归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在国内当时备受冷落、乏人问津,日本人却如获至宝,成了维新图强的重要资料。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汇总了自明治维新以后派往中国的间谍所收集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等等情报,编写成《清商通览》。至九·一八前,日本完成了对中国国土的测绘,精细到华北某个乡间小道岔路口有几株老槐都一清二楚,普通农家使用怎样的农具,务什么农活等等都了然于胸。而中国军队前后和日本打了十四年,要得到更翔实的地图居然要从日军手里缴获。如今又过去了七八十年,这种认知上的不对称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对日本,除了资生堂、丰田、松下等优良产品之外,还知道多少呢?前一阵子,日本AV女演员苍井空来访,有媒体居然称之为“苍老师”。我无职业歧视之意,作为成人录影制品的女明星,苍井空无疑是敬业的,演技也堪称高明。可是在日语语境当中,老师一词甚是神圣,有些中国古代“士”的味道,仅有教师、艺术家、医生、政治家等才配称老师,除此之外,即便你富甲天下、名震四方也不成,无论如何“苍老师”是不够格的。

一位有些名气的作家访日归来,写游记散文发表于报刊,提到日本女性和服时说,日本女人背后都背着一定格式的小包袱。这位仁兄有所不知,那“小包袱”是女性和服的点睛之物,腰带是也。若没有了“小包袱”,华丽而不失典雅的和服会黯然失色,优雅内敛的日本女性也会黯然失色。嫁女儿时,娘家的财力、文化品位都集于那条陪嫁的腰带上了,京都西阵织传统工艺制作的“小包袱”更是价值不菲,一般日本家庭是断不敢问津的。

两朵蘑菇云在日本岛缓缓升腾起来,美国人的原子弹残酷的终结了那场持久战。战后如何管理日本,是美国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领受了任务,要写一份关于日本民族性的调查报告。这位学者着实了不起,既不会说日语,也没有到过日本,仅凭跟日本战俘和日侨的一段生活,《菊与刀》就诞生了。本尼迪克特女士把日本民族的二重性形象地概括为“菊”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好斗而温和;黩武而爱美;倨傲自尊而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柔弱善变;驯服而不受人摆布;忠贞而易变;勇敢而懦怯;保守而十分欢迎新生活方式”的矛盾人格。“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是神,可以纵情恣意甚至可以恣意攻击别人,似乎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这种记忆虽然几经涂饰,仍然留存意识深处。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使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既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一变而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沉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而承受极端的义务。”这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民族双重人格的一段表述。那么,哪个民族或个人没有两重性格?我们很多中国人的双重性是阴阳两面,人鬼两身,台面上满嘴仁义道德,私底下一肚子男盗女娼,道貌岸然。但是我们常常有些罪恶感,并因此内心不停地挣扎争斗,感到不安。日本人不会不安,更不会有罪恶感,他们的两重性在心里和谐相处,互不打扰,就像他们的语言文字,汉字和假名并存;就像他们的日常起居,出则西装革履,归则坐卧榻榻米;就像他们的僧侣,庙堂之上袈裟披身,口吐莲花,下了班老婆、孩子、热炕头。

《菊与刀》在美国制定对日本管制策略方面起了多大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菊与刀》的观点和后来美国实施的政策是一致的,就是“天皇制对日本来说是不可以动的,这个民族必须保留天皇制……天皇制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统合力的力量。”

日本投降后,天皇裕仁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打探虚实,掐算好良辰吉日,便去谒见驻日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位太平洋战场上战功卓著,声名赫赫的五星上将一身戎装,口衔那只招牌式的玉米芯烟斗,傲岸威武俊朗,派头十足。裕仁颤颤地说:“我对我国进行战争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所有决定和行动负全部责任。今次,我把自己交给您所代表的诸国裁决。”二战的尘埃还未落定,冷战的阴云已经密布,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渐已形成。中国大陆国共内战,国民党败局已见,美国在远东要建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非日本莫属。日本历史上长期推行神话天皇,效忠天皇教育,天皇拥有极高的宗教威权。麦克阿瑟致电华盛顿说,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将会引起日本的混乱,美国在日兵力将需要增至一百万,如果利用天皇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统治则容易很多。于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统统扯淡,美国利益至高无上,麦克阿瑟暧昧的宣称,裕仁对战争并不负主要责任,裕仁无罪。就这样,这位标榜“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身为陆海军大元帅策划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导致包括日本在内十几个国家的千万无辜百姓生灵涂炭的战争元凶,得以保留帝位;岸信介等十九名甲级战犯得以释放;旧官僚体制得以复活;国旗、国歌以及天皇家徽等国家符号得以延续。

一个民族走向怎样的未来,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主要因素,在于选择怎样的政体和对待历史的态度。二战之后,德国认罪态度一直很好,得到全世界的宽恕,究其原因是希特勒被鞭尸扬灰,纳粹消失在茫茫历史尘埃里,第三帝国土崩瓦解,法西斯德国让连锅端了。日本却是提起了裤子死不认账,虽然政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在美国的“帮助”下,颁布了所谓“和平宪法”。但是天皇依旧高居“菊花台”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统治日本的仍然是那些罪恶昭昭的政客官僚,而代代血脉相连。当年操纵伪满洲国的五人帮之一,人称满洲之妖,极端敌视中国的岸信介战后居然担任了三年多的内阁总理大臣。其外孙就是眼前这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称有着岸信介的政治DNA。2013年,安倍“梅开二度”,依托美国战略东移,伺机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不断挑事。日本主流历史教科书,对自己民族犯下的累累罪行遮遮掩掩,肆意篡改,把侵略生生说成“进入”。试问,强奸和“串门子”能是一个意思吗?仇恨没有消解,正义得不到伸张,亚洲受伤害诸国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因历史旧账未了和日本口水不断,《菊与刀》有责任乎?麦克阿瑟有责任乎?美国有责任乎?

毫无疑问《菊与刀》的热卖,其原因是日趋紧张的中日关系,中国社会各层面对日本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世界老二以后,吃饱肚子的中国人怀揣中国梦,自信满满地开始端详这个近邻,但是又没有相应有关日本的知识准备,我们似乎没有选择,如果想获得关于日本文化整体性知识,唯有美国老奶奶写的这本时过境迁的老书了。

责任编辑:刘羿群

猜你喜欢
天皇日本
探寻日本
日本人看到的天皇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天皇版“渔夫”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