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23 09:19关红军鲁俊华郭毓鹏荣胜忠牛莹莹姚立岩李晓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应用型

关红军,鲁俊华,郭毓鹏,荣胜忠,董 晶,牛莹莹,姚立岩,李晓霞

(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红军,鲁俊华,郭毓鹏,荣胜忠,董 晶,牛莹莹,姚立岩,李晓霞*

(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通过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方法等,建构“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毕业生,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危害与职业危害、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1]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的暴发、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出现等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出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然而,我国当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大多重基本理论轻实践技能,重知识灌输轻思维训练,重教材讲授轻实习基地和现场模拟教育,重传统人才培养目标而忽视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2,3]。因此,本研究从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入手,通过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考核方法等,建构“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1 更新教育理念

1.1 贯彻“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随着预防医学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迫切要求医学院校改革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4]。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预防医学发展的要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1.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5],着力构建创新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努力培养其“大卫生”观念和良好职业道德。以满足学生求知、发展需要为本位,形成“教育教学是服务”的共识,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原则,优化或重构本科专业及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 制定培养方案

2.1 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预防医学实践和组织、宣教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及卫生教育与保健服务,能够从事疾病控制与监测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

2.2 确定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有: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临床综合、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少儿卫生学、卫生理化检验与微生物学检验、社会医学和卫生法规17门课程。

2.3 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共144周,分9个学期完成。毕业实习30周,安排在第九、十学期,其中生产实习18周、专题实习12周。生产实习包括疾控中心实习14周,卫生监督所实习4周;专题实习为在公共卫生学院实习12周。毕业实习完成后方能参加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

3 重构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体系应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紧跟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步伐[6],主动利用附属医院与实习基地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由理论课、实践课(含见习、实训)、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五大模块教学平台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每个平台分为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5部分。

3.2 适时调整,重构课程体系

突破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核心内容,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7],加强人文、管理和科研训练,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训(实习)、项目拓展五大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新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更加广泛地选择学习内容,增加选修课学时数,使其占总学时数的7.84%,增加课外学习学时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使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61%,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为1∶1.22(见表1);为加强学生信息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新增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增加卫生法学、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医学社会学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重构突出培养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应急应变等现场工作能力。

表1 新课程体系教学时数分布情况[n(%)]

4 创新教学方法

4.1 创建“有效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创建“有效性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和现场融入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至关重要[4]。开展互动式、观摩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数字化设施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观摩片或应急视频,就有关案例和学生互动、讨论,提高其学习热情;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开设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建立互动教学平台,更好地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如研究式教学法:(1)明确研究任务。由教师提出一个研究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研究目标和任务。(2)制订计划。由学生制订研究任务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给予指导并修改。(3)实施研究任务。学生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成员合作形式,然后实施研究任务。(4)评价反馈。先由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研究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2 建立融专题实习和现场实习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8]。在专题实习阶段,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带教过程中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现场实习阶段,学生需亲身参与卫生防疫机构的实际工作[9],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疫工作的感性认识并积累实践经验。针对现阶段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项技能训练,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训练(食物中毒案例的模拟、分析与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应急处置,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的调查等),针对各种疾病的现场调查及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等。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1 加强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

选派预防医学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培训或考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密切关注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专业建设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拓宽视野,提升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从而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或到国外访学,全面提高骨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使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等。

5.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分阶段将青年教师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教学基地实践,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开展青蓝结对工程,选择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带教、技能培训、科研指导,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

6 改革人才考核办法

6.1 改革在校生考核办法

改革在校生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确立以素质和创新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8]。将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素质与创新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要把创新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逐渐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灵活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考试的科学性;适当引入形成性考核、阶段性考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切实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科学性。

6.2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必须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即生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生质量,以最终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来审视和反思学校教学质量,应将近期评价和长远评价结合起来[10]。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调查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可度以及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有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及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使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增强,具有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成为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龙鼎新,贺性鹏,让蔚清,等.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7-218.

[2]赵莉,李晓松,朱昌蕙,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3]曾怀才,贺性鹏,贺庆芝,等.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44-145.

[4]唐明德,欧阳江,唐美秀,等.构建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6):72-73.

[5]赵效国,郑玉建,马龙,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61-662.

[6]龙斌,让蔚清,袁国保,等.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148-149.

[7]晏渠如,李松柏.新体制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4):142-143.

[8]杨双波,刘清国,刘慧,等.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63-1064.

[9]韦小敏,张志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7(10):37-38.

[10]程益群.某医科大学历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及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3.

(*通讯作者:李晓霞)

G420

A

1671-1246(2016)11-0007-03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JD121407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2013010549)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