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视角下高职创业教育的认识和举措

2016-12-30 23:28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高职课程

沙 吉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大众创业、创新,形成新的创业浪潮以来,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改的热门话题。高职学生是创业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实践表明高职学生创业人数少和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学界已从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体系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很多研究,但多数研究未能深入探究创业教育的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核心问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以“知-行-知”的过程将知和行统一起来。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质是知行合一问题,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审视当前高职创业教育中的问题,重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提出当下高职创业教育的新举措。

1 “知行合一”视角下高职创业教育的问题诊断

笔者对南京地区9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高职虽重视创业教育,但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学校的育人体系之中,还停留在游离于教学计划之外的实务技能的验证性操作层面。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视野狭窄,仅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方法传授,没能提升到创业素质教育的高度。创业教育“知”与“行”的“合一”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

1.1 “知”之内涵不清:创业“知”不同于专业或就业的“知”

创业的“知”由创业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与岗位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和素质构成的岗位的“知”并不完全一致。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岗位的“知”为基础构建,传授岗位的“知”为主。而多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在岗位“知”的课程体系上进行增减,致使创业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内容杂乱无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都采用“2+1”模式,即两年理论知识学习,一年毕业实践。很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把创业教育放在最后一年,创业课程列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内。一些院校把创业的“知”混同于就业的“知”,对于创业的本质认识模糊不清,相应的“行”必然盲目,这样的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1.2“行”之目的不明: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老板和经理人

创业教育的“行”是创业实践,包括实训和创业活动。创业教育通过“行”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等。部分高职把“行”理解为狭义的技能教育,偏重创业技能训练。但掌握创业技能与方法的学生不一定能成功创业,因为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太多。成功的创业者不一定是培养出来的。

部分高职将创业课程纳入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性管理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执行力的经理人,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行动主体。二者的“行”之目的不同,相应的“行”之实践岂能一致。

1.3 “知”与“行”脱离:教学方式脱离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知”和“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创业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希望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纵观创业教学,基本停留在课程讲授、案例教学和创业大赛等方面。课程讲授的优点是能在有限时间帮学生掌握创业理论,但没有系统实践,就变成纸上谈兵。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理论,但对老师要求比较高,缺乏实际经验或对案例没有深入了解的老师往往只能简单用理论解释案例,变成另一种讲授。创业大赛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整合应用,鼓励团队合作,但比赛本身受“模拟”限制,加之很多比赛包装大于内容,比赛结束后项目也无后续跟踪,致使创业比赛变成为比赛而比赛。可见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知”与社会创业实践真正的“行”并不对应,行知分离,创业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2 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成功的创业者不是仅通过创业教育就能培养的,高职创业教育也不是通过几门课程就能完成。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弱化了学科性而突出技能性和操作性。高职层次的创业教育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因此高职创业教育的特点应是知行合一落脚于“行”。

2.1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

Gibb认为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行动和思考趋向创业精神,而不是仅仅培养企业家。Jones认为创业教育应减少让学生办企业的过度执着,转而去关注学生在思考与行为上的改变,通过创业教育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因此,创业教育是实践性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要超越操作层面,注重对学生在思考和认知改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能用于生活中、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之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持续创新,通过不断的小改变带来大的改变,把想法变成行动的素质教育体系。

2.2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业思维

从知行合一的过程逻辑看,学校的创业教学主要完成“知-行-知”这一过程的第一个“知-行”环节,第二环节的“行-知”环节是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获得新的认知。学生在实践中利用已有资源,创造条件,抓住机遇进行探索,在实践中找到创业的感觉和体验,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获得对创业的认识。每个学生感悟不同,客观条件差异,若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并要获得创业成功,并不实际,也非高职创业教育所能实现的目标。所以,创业教育并不一味强调学生去创办多少企业,追求多少物质财富,而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创业思维,让学生尝试通过专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某些变革来发展自己的创业思维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潜力。因此,创业教育核心是发展创业思维,能培养出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2.3创业教育必须依托专业进行探索性实践,提升执行力

高职创业教育的“知行合一”合一为“行”,这里的“行”蕴含着对“知”的理解和创造性运用。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深度融合,以“知”指导“行”,“知”也是“行”的状态。在创业实践中,应着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执行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感知协同、不断创新。而不是远离专业,去培养低层次只会练摊的人。因此,创业教育也要以专业导向,甚至可以进行专业交叉,进行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使创业符合高职的教学层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知-行-知……,循环往复,在实践中培养创业思维,真正找到创业感觉。创业实践应该是探索性实践,而不是简单重复实践。通过探索性实践的“行”,深入理解创业的“知”,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使学生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并能够行动的人。因此,依托借助专业探索性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3 “行知合一”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举措

“知行合一”的高职创业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从知-行-知的统一过程看,首先是提高第一个“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是强化创业教育的落脚点“行”;为了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觉,使第二个“知”更接近社会创业的真实,还必须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环境中全面提升创业素质。

3.1 提升“知”的教育科学性: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育

“知行合一”为“知”,“知”是“知行合一”的起点,也是“行”的前置状态。在设计创业教育体系,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分层教育的思想源于因材施教,让有意愿有条件的学生去创业,有创业意愿没有创业条件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其它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业教育可分为普及性、专业性和精英性教育三个层次。

在一年级上学期对所有学生进行普及性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公共课完成。通过普及性教育让学生知道创业是什么,对创业活动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进行专业性教育,着重把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强化创业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展跨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生情况,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教学,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创业思维。

接受前两个层次的教育学生,有条件有创业意愿可参加创业精英性教育。精英性教育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不限本班,本专业甚至本校。每个学生团队安排对应创业导师,并针对性进行创业风险和失败教育。在创业技能上实施“实战化”策略,动员可利用的力量使学生从虚拟创业走向真实创业。并通过学校创业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场地等支持。

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基础上建立弹性课程。弹性课程是学生修完必修课后,可根据自己意愿和创业教育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学生修习一定的课程并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到规定学分即可毕业,不受相应年级限制。

3.2 强化“行”的导向性:实践导向提高创业的能力素质

“知行合一”核心是“行”,“行”是创业教育“知行合一”的落脚点,也是“知”的行为状态;“知”是“行”的基础,通过“行”实现其价值,“行”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通过创业的“行”获得知行合一过程中的第二个“知”,而不是停留在这一过程中的第一个“知”,第一个“知”可以通过授课获得,而第二个“知”很难通过课堂完成,如隐性知识如机会的评估、承担压力能力等,需要通过实践培养。只有“行”的实践才能获得符合创业规律的知行合一的“知”。

“行”要坚持理念创新,面向行业,构建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开发和利用创业资源,把创业机会转变为可以管理创业的过程的能力,实现创业和学习的有机融合。创业实践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平台,产教园、大学生科技孵化中心等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校外的政府及企业科技园、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实现课程学习,案例教学,创业竞赛和创业园区创业四位一体化的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需要有创业能力的骨干教师。学校一方面要为在校老师创造条件,增加他们的创业过程体验。如通过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提高老师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对创业过程进行研究甚至直接参与创业活动,提高在校老师创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多渠道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如吸收社会上既有创业经历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从事兼职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造就一批有创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校外创业指导教师。

3.3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组织学习培养创业的团队精神

行知合一从逻辑上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要以知导向,知则通过行实现价值。行知合一从过程上看,是知-行-知的转化过程,创业教育就是知行统一的动态学习过程。这种动态学习过程打破学科边界,以知行一体化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学习方式由知入手,导向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在挫折和失败中探求创业成功的“知”,把个体的“知行”转化为组织的“知行”。

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知行一体化小组进行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以小组单位在项目引领下进行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学习小组组长为教学助理,辅助导师对小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每3-4个小组设双导师,由一个学校老师和一个企业导师共同担任。组织学习以“虚拟公司”为平台,采用角色扮演、案例讨论,沙盘模拟等教学方法。每个小组每周设定进度,每月进行总结。定期组织学生与成功创业者座谈、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感受创业者的精神气质;利用寒暑假参观企业和去企业实训,去感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与快乐等,引导学生从虚拟创业走向真实创业。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行动导向和组织学习能力考核,要构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及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让老师改进教学。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实现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内学生间互评,学生评价老师的多元化互评。让学生得到全面评价,使学生创业思维得到提高,创业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得到发展。

4 总结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对创业教育的本质重新认知,高职创业教育应从“知行合一”理念出发,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以行动为导向,进行组织学习;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创业师资;加强学生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构建能力评价体系;优化创业环境,使创业教育更具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杨国荣.王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0-79.

[2] 蔡敦浩,林韶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典范差异与现状反思[J]创业管理研究(台湾),2013,(6):1-17.

[3] 吴升刚,刘文斌,刘锡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88-90.

[4] Gibb,A.Can we build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manageme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999,24(4):1-21.

[5] Jones,.C.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evisting our role and its purpos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10,17(4):500-513.

[6] 周威.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4(12中):118-119.

[7] 刘万兆,李学东.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本质、问题及模式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2下):85-87.

[8] 吕和荣,孙凤琴.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职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5中):156-157.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高职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