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2017-01-03 17:49施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

施华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传播媒介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由传统的识读模式转变为多元识读模式。本文综合相关研究,提出了多元识读能力实践框架,并对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移动学习;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4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创新人才,适应信息全球化的需要,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识读方式,因为识读模式已发生改变,不再是简单地以语言为媒介的识读,而是转变为通过多种媒介获取意义的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与此同时,随着强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发展,移动学习,即利用数字、网络为媒介的学习模式作为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手段,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文献回顾

多元识读概念最早来源于1994年,由新伦敦小组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他们探讨的结果是,通讯工具、多媒体的便捷以及语言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多元识读教学成为可能。Dun.cum(2004)认为,通过较为单一的交流模式而获取意义的认知方式为识读,而通过多种交流模式而获取意义的认知模式应称为多元识读。Hawisher和Selfe(2000)提出网络将为培养人们的多元识读能力提供理想的平台。Spiliotopoulos(2005)把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视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胡壮麟等(2007)研究了多元识读能力的划分标准;朱永生(2008)介绍了国外开展多元识读的相关研究;韦琴红(2009)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张义君(2011)对识读实践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提出了多元识读能力实践框架,并通过定量分析考察了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运用情况;曹韵(2015)对多模态教育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集中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如何使用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缺乏对学生课下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移动学习提高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多元识读实践框架。

三、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框架

张义君(2011)提出了多元识读实践框架,其类型包括识别识读(recognition literacy),再现识读(representation literacy)和批评识读(critical literacy)。其中再现识读是指从多方面重现事物的本质、事件的主客体以及整个事件所处的大环境;批评识读即以挑剔的眼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重新进行意义的构建。Unswo~h(2001)也将多元识读归纳为三种表现形式:①辨认识读(recognition literacy),②重塑识读(reproduction litera-cy),③反思识读(reflection literacy)。

但是仅仅分析并改变文本,重新设计有创意的整合性文本作为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还不够,学生还应具有相应的鉴赏能力。因此,本研究借助Unsworth、张义君以及New London Group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元识读实践框架。

类型内容:认知性识读(recognition literacy)文本的字面意义。评判性识读(critical literacy)结合自身经历和规律,用批评性眼光构建文本,形成自己的判断。鉴赏性识读(appreciative literacy)鉴赏文本的优劣,通过何种手法达到此效果。

Terenzini等(1995)在研究评判性识读时发现,通过调查3类学习模式是否会影响学习技能和思维模式时,得出如下结论: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程度会极大地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与第二课堂的参与时间、积极程度以及课外的泛读量密切相关。所以,充分利用课后学习时间、精心设计课外阅读活动,在移动学习的环境下将会有效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四、移动学习环境下多元识读培养方法

(一)自主学习与在线交流相结合

移动学习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方便的平台,被认为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的动态性、便捷性、多元性的特点,既可满足处于动态中的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有突破了有线网络的局域限制,使学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为提高多元识读能力做准备。

教师既可利用软件平台来考察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也可发布文本、音频和视频等相关材料,对上课所讲内容进行加深、延展,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框架中的评判性识读可细化为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评价能力或分析、评价、创造能力,因此,与课文相关的历史、逻辑、人文等内容,都应让学生接触了解,有助于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也要布置相应讨论话题,其内容应选用与现实相关、富有挑战性的、有深度的内容或议题,同时话题的选择还要注重与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相吻合,要逐步提高难度。通过话题的讨论,调动其表现力、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在轻松愉快并略带挑战性的氛围中提高其多元识读能力。为了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分析、质疑和推理,也要推荐网站等资源,引导学生查询、收集相关背景知识,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多读、多听,选择热点话题发布到论坛引发共同讨论,定期撰写阅读感悟,共同分享心得,以此促进主动学习、监督并优化移动学习。

(二)转变教学理念

Galleg0和Holliingswonh(2000)提出“将多元文化及多元识读观点融入到学校、社区和个人的识读教育中去”。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其巩固、加深与反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教师要对课下学习情况进行监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也可布置作业,课上检查反馈;学生要明确第二课堂的性质及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自我。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下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效果增强自身的多元识读能力。

(三)改进评判方法

要使学生充分利用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多元识读能力,所布置材料完成情况的反馈格外重要;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其期末评分方法要加以改变,要增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还可以增加自评和互评环节。互评指的是根据参与程度、认真程度以及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或全体学生对彼此评价的分数。学习过程的反思也相当重要,不仅对学生本身,还可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情况。因此,要求学生定期撰写阅读和学习反思日志同样重要,也可纳入平时成绩。为了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作业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可布置英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学生录音、录像后上传至平台。学生在准备这些活动中,就已在训练其多元读写能力。老师对其表演要给予明确指导与反馈,引发学生思考。每次活动记录在册,作为评分标准。除此,在考试中,也可打破命题作文的测试提醒,增加评判性写作测试,如有条理逻辑地分析、评价他人观点并构建自己论点,识别逻辑错误等。

五、结语

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靠课堂教学,难度较大,所以要贯彻到课上课下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
高职院校普及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试析融合移动学习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