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西方读者“走进来”

2017-01-03 18:23黄娟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

黄娟娟

[摘要]中国文学在建国初始就有了“走出去”的大规模、系统化的策划,此后更甚。然而,通过多方调查和资料显示,效果不容乐观。中国文学要“走出去”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翻译及相关的途径推向国外市场让其“走出去”;二是鼓励西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带动其他读者“走进来”。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认识和比较,以此来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西方读者;走进来;翻译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中国文学,一线相传,绵亘三千年以上。正如钱老先生所说,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样优秀的文学,应该为世界所知晓、所接受,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事实上,为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伟大计划各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是实际效果却不能与付出成正比。只有少量的译本有较好的出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参与度不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影响力有限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两种模式来考量和分析。一是通过翻译及相关的途径推向国外市场让其“走出去”;二是鼓励西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带动其他读者“走进来”。通过翻译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是现今讨论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方式。而如何让西方读者“走进来”这一方面的意识还需要加强。本文将从这两种模式出发,探讨其各自的优点和难处,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模式

中国文学“走出去”模式所遇到的第一个道坎就是翻译问题。无论是在翻译的策略,还是译者的模式都是目前所热烈讨论的话题。关于翻译的策略选择归化还是异化各有各的说法。翻译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会有所得有所失。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策略的选择,现行学者们采用最多的是归化的手法。因为异化的手法对西方读者造成了许多的陌生感和异质感,不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译本的接受。而采取归化的手段易于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从所调查的采用这种翻译手段译出文本受欢迎度来看更是如此。然而“翻译的目的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如果这种信息被消解成与另一种文化毫无差异的内容,那么这种翻译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要把‘异用译人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造成这种归化手法更受欢迎的现状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加之多数西方读者满足于自身的文化而对他者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

除了翻译策略选择的左右为难,无法兼顾,译者模式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观察英译作品的出版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外机构或个人各自行事,依据自身的观念(存在文化差异)和目的(宣传或商业)来选择翻译,有时难免出现不对路的情况。二是双方联合,发挥并整合各自的优势,缩小文化差异以求实现跨文化交流。无论是中国本土译者还是海外译者单独形式,要么质量不被认可,要么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初衷背道而驰,颠覆中国的形象和意识形态。现如今许多学者所推崇的译者模式就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汉学家和中国本土译者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其中的一些翻译细节的处理。但是这种模式还是受到了挑战。毕竟汉学家们的数量有限,他们的时间安排和研究兴趣是否能够和中国译者取得一致。要以怎样的方式来合作呢?在遇到分歧时,是以汉学家们的意见为主还是相反呢?在选择合作团队时应该怎样考虑各自的分工等,都是很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广方式又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遇到的又一道坎。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作品都得不到外国主流媒体和出版社的关注和支持,其在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也不畅。由于没有系统而又比较专业的出版和发行策略,中国文学的译本主要在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出现。中国的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对外宣传出版非常重要。但向外传播尚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为了打破这种主流出版社不愿出版中国文学译作的僵局,中国文学要想登高涉远,谋求合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合力包括政府与民间,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以及外国出版商之间的合力。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与国外知名出版社的交流与沟通,资助那些对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大兴趣而因资金缺乏而放弃出版陷入困境的小出版社,也要在国外设立自己发声的平台。同时,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也要加大对外交流,推介自身的作品,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眼光只盯着自己,那怎么走向世界”。

三、西方读者“走进来”模式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仅是依靠翻译作为中介,让西方读者看到这些作品而去了解中国文学也非常重要的。一些西方的读者也有强烈的愿望想要学习汉语,真正的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文化。王仲伟认为,从实际需求看,国外读者非常渴望了解中华故事和中华民族精神,这要求我们通过中国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向世界传递这些信息。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许多西方人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欣赏电影,以及其他的许多方式,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中国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将这些人争取过来,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文学的传播使者。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说在世界各地所开办的孔子学院,中国志愿者去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支教,传播中国的文字和文学。又比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奖学金,交换生等措施吸引国外专家或是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和交流等等。随着到中国访问,留学的专家,学者,海外留学生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学成归国后,虽然不会马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必能形成燎原之势,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让西方读者走进来,这种方式可取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逐步上升,许多的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国家产生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对外教授汉语的教师需求量上升,赴泰、新加坡等国家的志愿者计划等都促进了西方学习汉语的热情。著名作家毕飞宇表示过,存在大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汉语已在世界成为显学的态势便是例证。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地推出合适的教材,迎合西方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要推广起来也是有难度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如何推广才能不让西方读者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的侵略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如何让西方读者能够产生对中国文学持续的兴趣而不是浅尝即止;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这些都是很紧要,需要反复思考和验证才能最终得到实际的解决办法的。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的例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四、结语

通过无数专家,学者以及整个国家的努力,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极高的荣誉,让整个中国文学界为之一振,世界人们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也空前高涨。但中国文学走出去仍困难重重。据上文所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两种模式都各有所长,也有其劣势,但是,只要结合两种模式的优势,攻克其中的困难,拿出决心和毅力,两种模式齐头并进,继续将这一宏伟计划实施下去,中国文学“走出去”还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