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需要“接地气”──《基本不等式》教学案例

2017-01-05 07: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钟国林
数学大世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正数天平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钟国林

高三数学教学需要“接地气”──《基本不等式》教学案例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钟国林

新课程标准下,南京市模考给了众多高三同仁非常有效的启示,高三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必须“接地气”,只有明白学生学习的困惑,依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方可达到“授业解惑”的效果。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接地气;数学教学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把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在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物体的重量为a,由于天平制造得不精确,天平的二臂长略不同(其他因素不计),那么a并非实际质量。不过,我们可作第二次测量,把物体调换到天平的另一个盘子上,此时称得物体的质量为b。那么物体的实际质量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思考)

1.让学生猜测结论,学生会提出如下猜测:物体的实际质量应为。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猜测正确吗?

让一个小组代表介绍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提出新的问题。实际结果应为。

生:证明:设天平的两臂长分别为L1,L2,物体实际质量为G,根据力学原理有:

L1G=L2a①

L2G=L1b②

①,②两式相乘再除以L1L2,可以得到。

3.对于非负数a,b,称为a,b的算数平均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4.问题:两个非负数a,b的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建构教学】

2.呈现课题: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点评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赞许、露出愉悦表情)

(1)由证明过程可发现,当且仅当a=b时,两个均值相等,并解释“当且仅当”的两方面的含义。

(2)强调结论成立的条件:“a,b都是非负数”,并举反例加以说明。

(3)证法一是比较法,证法二是分析法,它们都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3.通过严格证明,得到下列结论:

【教师总结】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取“=”)。

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图3-4-1,尝试给出上述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思考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教师点评】

(1)这个不等式的基本几何解释为“半弦≤半径”。

(2)这个基本不等式可否推广到“n个(n>1,n∈N)非负数”的情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也可查阅有关资料。

【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已知a,b为正数,求证下列不等式:(1);(2)。

分析:可直接应用定理进行证明,要注意应用定理的条件。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2)因为a为正数,所以也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得,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教师点评】

(2)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应注意其成立的条件,因此在上述证明中,应先说明具备成立条件,然后才能使用基本不等式。

解:因为x> -2,所以x+2>0,由基本不等式,得,

因此,当x=2时,函数有最小值6。

【教师点评】

(1)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常需要将函数式进行变形,以创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2)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应注意“一正数、二定值、三相等”,即必须两个量都是正数(也可是负数),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要把函数式放缩到常数;等号要能取到。

【课后反思】

1.“接地气”,需要讲究课堂表现形式

高三数学教学最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所以数学教学中表现出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于是,学习可无需智慧,只要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读书可不必深入思考,做题可不必诘问创新,排斥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本案例运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并从中寻找规律,进而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化归等数学思想,关注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接地气”,绝不是反对预设教学目标

高三数学课不同其他学科,在教授之前,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这叫“备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一堂高三数学课,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所以,“接地气”绝不是反对预设教学目标,反而是为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加了“催化剂”,让学生从老师机械呈现教学目标的枯燥和无趣中尝到自我“发现”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听课和学习效率。

3.“接地气”,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

高三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首先,数学活动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是模仿者,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

[1]施刚良,周笔崇.“小题”也可以“大做”[J].中学数学,2013(9).

[2]季近仁.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单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4).

猜你喜欢
基本不等式正数天平
说说天平的使用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正数和负数”检测题
天平的平衡
以问题为主线、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学好乘方四注意
简易天平
正数与负数(小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