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实证研究

2017-01-07 08:23李文梅
关键词:倦怠感外语研究

李文梅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实证研究

李文梅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科研倦怠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其专门性实证研究近乎空白。 本实证研究旨在揭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倦怠现状和探索其破解路径。 采用自行编制的高校教师科研倦怠量表对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感进行测量, 运用统计软件SPSS17对调查数据进行多维统计。 研究发现: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现象普遍; 科研倦怠与科研投入、 科研支持、 科研动力、 科研信心等显著相关; 缺乏科研信心和科研支持不力对科研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在职称和学位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依据量化分析和教师焦点访谈的结果, 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消解路径。

高校外语教师; 科研倦怠; 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助人的行业如医生、 护士、 律师的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虽然近年来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但鲜有对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构念、 诊断和测量的专门研究。 高校教师在日益提升的社会期望下, 在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 还长期承受学术出版、 科研立项、 科研获奖的压力, 尤其是一直处于科研弱势的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现状更令人堪忧。 作为高校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 是否普遍存在科研倦怠现象?如果存在, 个体差异如何?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倦怠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科研倦怠的预测因子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必将很大程度上揭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和成因, 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人规划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 支撑平台建设等提供现实依据和有益的启示。 在当下全国高校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背景下, 该课题的开展更具有现实迫切性和适切性。

1 科研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倦怠研究始于1988年美国营销协会对营销学术研究者科研倦怠现象的报告[1], 该报告指出营销学术人士科研倦怠对营销知识传承的危害。 1998年美国大学营销教授Singh和Bush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对已获得终身职位营销教授的实证调查[2], 该研究对科研倦怠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探讨了与科研倦怠相关的变量。 报告指出营销教授们的科研倦怠没有任务部认为的那么普遍, 倦怠相关的因素包括缺乏科研的内部动机、 缺少合作式科研努力、 知识过时、 缺少与业绩有关的报酬、 薄弱的博士培训等。 同年, 美国堪萨斯大学商学院三位教授Singh, Mishra 和 Kim共同开发出科研倦怠的单维量表并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科研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科研倦怠的影响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和未取得终身职位的教授科研倦怠的影响差异。[3]200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商学院三位教授Singh, Dalal 和 Mishra 进一步改进了1998年的单维科研倦怠量表, 推出精编的科研倦怠的多维量表[4], 并通过网络进行大规模测试, 结果证明该三维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的三个维度包括苦闷情绪(3项测试题)、 研究者自我形象(2项测试题)和科研态度(3项测试题), 共有8个项目构成, 采用李克特 5级计分制。 本研究将该量表用于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时, 被试倾向于勾选“不确定”, 效度并不理想。

有关科研倦怠的国内研究甚少。 以科研倦怠为主题词在中文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5篇论文, 其中4篇是发表在普通刊物上的思辨性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为民办高校教师[5]、 高校教师[6]、 民族高校青年英语教师[7]和高职教师[8], 共同点是采用思辨式方法探讨了科研倦怠的特征、 成因和对策等, 但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基于主观推理, 没有实证依据。 国内最新的研究是2015年发表在《心理学探新》第一期上的“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9], 该论文提出的科研倦怠感量表基本上依照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未能充分反映科研倦怠的构念, 效度有待提高。

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 针对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实证研究近乎空白。 因此, 本研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相关研究成果, 自行编制了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量表, 并采用该量表对江苏省一所“211”高校的44名外语教师施测,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并与被调查的10位教师代表进行了焦点访谈, 旨在揭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现状及成因, 探索推动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促进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拟探讨以下问题:

1)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感现状如何?其表征如何?

2) 影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显著性相关?

3)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江苏省一所“211”大学的外文学院的44名外语教师, 英语教师有39名, 德语、 俄语和日语小语种教师共5名, 兼顾了不同性别、 年龄、 职称、 学历和教龄等构成的异质性, 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具体人口学信息概括如下: 男教师17名(38.6%), 女教师27名(61.4%); 年龄在27岁至58岁之间, 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各占9.1%, 31岁至40岁的占56.8%, 41岁至50岁的占25%。 职称分布为: 教授(13.6%), 副教授(40.9%), 讲师(36.4%)和助教(9.1%)。 学历情况是: 学士和博士比例相等, 都为9.1%, 硕士占大多数, 比例高达81.8%。 教龄分布为: 小于5年的占总人数的11.4%, 11年~15年的所占比例最大, 为29.5%, 大于21年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5%。

2.3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 包括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和职称5个项目。 第二部分为10个客观选择题, 调查了科研引领、 科研困难、 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看法、 科研信心、 科研态度、 科研倦怠感、 科研支持、 科研动力、 科研投入、 科研压力的现状。 每个客观选择题对应李克特分级量表, 被调查对象根据自身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在相应的量表上画勾选择。 量表设计的原则是越可能导致科研倦怠的选项对应的量表值越高, 反之亦然。

为了揭示导致科研倦怠的真实原因, 本研究邀请了10位不同语种、 年龄、 性别、 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代表进行了半结构式焦点访谈, 目的是营造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 访谈的地点选择在教师各自的办公室, 具体时间由被访谈老师确定, 以确保在他们方便的时间里充分表达, 访谈持续时间约为半小时。 访谈问题主要包括: ①你的科研情况; ②你对科研的感受; ③促进和阻碍自己科研的因素。

2.4 研究过程

2.4.1 数据收集

本研究共发出50份问卷, 回收46份问卷, 回收率为92%。 其中有2份问卷因有漏答问题, 故作为无效问卷排除, 最终确定44份问卷为有效问卷。 问卷回收后, 首先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 然后对问卷选项编码赋值, 再将数据逐一输入SPSS17.0, 建成数据库。 访谈则采用录音笔进行了全程录音并对访谈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转写, 按照访谈问题对教师的回答进行汇总和分类, 获得详尽的定性资料。

2.4.2 分析方法

本研究借助统计软件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 首先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探究调查对象科研倦怠是否普遍存在及其典型表征。 继而, 对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 找出公因子并进行重新命名。 为了探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变异程度, 本研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此外, 还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揭示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个体差异。 最后, 基于多维分析发现和访谈结果, 提出化解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路径。

2.4.3 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自我建构量表的效度。 根据因子负荷矩阵, 2个项目“科研困难”和“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看法”因因子负荷偏低而被删除, 剩余8个项目。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KMO=0.771,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著(Chi-Square=135.014,df=28,p=0.000<0.01)。 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抽取2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 根据第一个公因子的共同特性, 将其命名为内部因素, 包括科研倦怠感、 科研态度、 科研投入、 科研动力和科研信心5个因素。 同理, 将第二个公因子命名为外部因素, 包含科研引领、 科研支持和科研压力3个因素, 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3.217%, 共包含8个项目,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研究数据的特性(详见表 1)。

表 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2.4.4 信度检验

对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表明, 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为 0.830, 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现象及其表征

为了揭示科研倦怠现状, 本研究对8个调查项目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首先是对科研倦怠感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如表 2 所示。

表 2 科研倦怠感调查结果

由表 2 可知, 被调查教师中, 总是有科研倦怠感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1%, 经常有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2.7%, 即明确认为自己有科研倦怠感的高校外语教师合计占总数的比例为81.8%, 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已经产生科研倦怠感, 该现象比较普遍。 访谈结果显示, 外部阻碍因素有外语学科建设不力、 科研环境不利和外部评价压力过大等。 因长期处于科研的困境中, 他们普遍对科研缺乏成就感, 尽管很想突破, 但因自身研究方法简单、 选题不够新颖、 无人引领、 科研氛围不浓、 外语类期刊少等原因, 从而导致外语教师们的科研态度极为消极被动, 科研信心逐渐丧失, 科研投入也逐渐减少。

表 3 是对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表中数据显示, 明确表示消极被动的所占比例高达34.1%, 总是积极主动和比较积极主动的所占比例只有20.5%, 45.5%的高校外语教师的态度是处于摇摆状态, 这种摇摆的态度取决于科研的顺利与否, 而事实上由于上述提及的主客观因素, 外语教师的科研大多是不顺利的。 所以, 外语教师们的科研态度总体来说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厌倦的。

表 3 科研态度

据科研投入的描述性统计可知, 因厌倦科研而投入越来越少的所占比例为23%, 近一半的教师偶尔有投入, 经常性投入和投入越来越多的合计所占比例为30.5%。 科研投入的多少主要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统计发现, 52.4%的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动力来自于职称评定和岗位责任考核的外部压力, 缺乏科研的内在动机。 面对高校越来越高的科研要求, 近一半的教师对科研却只有偶尔的投入。 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以长期积淀为先决条件的, 偶尔的投入很难保证科研成效, 这就很容易形成科研的恶性循环。 越没有科研成果, 越不热心科研尝试,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却有增无减, 高校外语教师长期处在科研压力之下, 找不到消解的有效途径, 由此滋生了科研倦怠情绪。

通过访谈可知, 因为长期不能取得科研方面的突破, 有的教师就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科研, 没有科研天赋, 失去从事科研的信心, 行为选择上偏向于教学实践, 61.4%的教师表示对教学更有信心, 13.6%的教师对教学与科研都没有信心。 在调查科研压力的影响时, 40.5%的教师选择科研压力消极影响他们对其他工作和生活的情绪和信心。

综合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分析, 我们的结论是: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群体科研倦怠现象比较普遍, 倦怠特征明显。 具体表现为: 科研态度消极被动和科研投入不足, 科研信心缺失, 急需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化解。

3.2 影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那么, 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教师们的科研倦怠感的呢?为回答上述问题, 本研究首先得对所有项目进行相关分析, 如表 4 所示。

表 4 科研倦怠感与其它因素的相关系数

由表 4 可知, 科研倦怠感与除科研引领以外的所有 6个因子都具有显著相关性, 除“科研投入”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外, 与“科研态度” “科研支持” “科研动力” “科研信心”和“科研压力”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尤其是与“科研信心”相关度最高, 相关系数为0.700, 与“科研态度”和“科研支持”相关系数也较高, 分别为0.575和0.565。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本研究对科研倦怠感进行多元回归方程求解。 以科研倦怠感为因变量, 其他 6个因子为自变量, 采用逐步进入法对科研倦怠感与相关的6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 运行SPSS17.0 软件, 获得运行结果, 如表 5 所示。

从表 5 可知, 6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达到0.01的显著水平。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 模型2拟合系数高于模型1, 故为最优模型。 模型2中, 6个变量只有科研信心和科研支持进入回归方程, 二者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0.002, 二者一起能够解释科研倦怠感57.7%的变异。 其中, “科研信心”和“科研支持”对科研倦怠感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38.8%和18.9%, 因此, “科研信心”更能预测科研倦怠感, 能够解释科研倦怠感的38.8% 的变异。

表 5 科研倦怠感的多元回归结果

3.3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显著性差异分析

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揭示了调查对象的科研倦怠的总体情况和科研倦怠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及其相关程度。 那么,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情况是否受到人口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呢?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们发现除了职称和学历是导致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外, 性别、 年龄和教龄所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 不同职称的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满意度有显著差异(F[2,42]=6.12,P<0.05)。 Bonferroni事后检验结果显示, 教授的科研倦怠感显著低于副教授(MD=1.06)、 讲师(MD=1.46)和助教(MD=1.33)。 这可能是因为教授们在科研上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具有较高的科研成就感。 相对于讲师来说, 副教授毕竟是高级职称, 科研压力相对小些, 但为了评教授, 不得不产出高水平科研, 也承受着较高的科研压力, 常常因遭遇科研瓶颈而科研满意度较低, 科研倦怠可能性较高; 助教刚刚高校就职, 他们面临着站稳讲台和科研起步的双重压力, 因此科研满意度最低,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 他们产生科研倦怠的可能性最大。

表 6 科研倦怠感在不同学历上的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详见表 6), 不同职称的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感有显著差异(F[2,42]=6.76,P<0.05)。 Bonferroni事后检验结果显示, 博士学历的教师的科研倦怠感显著低于硕士学历的教师(MD=1.42), 也低于学士学历的教师(MD=1.00), 但差异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博士学历的教师已经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科研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已经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科研成果相对突出, 因而具有较低的科研倦怠感。

4 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①高校外语教师存在较为普遍的科研倦怠现象, 表征显著; ②科研倦怠感与科研投入、 科研支持、 科研动力、 科研信心和科研压力等显著相关, 科研信心缺失和科研支持不足对科研倦怠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③高校外语教师的倦怠在职称和学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4.2 研究启示

科研倦怠感如果不能及时预防和消解会严重影响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阻碍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 高校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教师必须协同攻关, 从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 尤其要抓住关键影响因素, 即科研信心的重建和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不断探索化解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的路径。 本研究提出的具体化解路径如下所示:

4.2.1 立足内部因素

首先, 高校外语教师应树立专业发展观, 强化科研意识。 没有科研能力的大学教师是无法保证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的, 因为科研是教师由“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最佳途径。 没有科研和理论的提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10]高校外语教师应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信心, 注重科研的积累和长期投入, 倡导教学学术化, 将科研贯穿教学的所有环节, 实现教研相长。 其次, 高校外语教师应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自觉更新专业知识, 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 积极摸索科研的成功经验, 预防科研倦怠的滋生蔓延。 此外, 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合作平台, 如加入适合自己科研兴趣的科研团队, 有利于高校外语教师在共同攻关的学术氛围中提升科研能力。

4.2.2 依托外部因素

首先, 国家应加快外语类学术期刊建设, 解决外语论文发表途径少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 国家还应加强对学术刊物的管理和对科研立项评审的透明度, 治理不公平学术生态环境, 优化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活动的宏观环境, 推动外语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

其次, 高校应高度重视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现象, 积极扶持外语学科的科研, 依托培训进修制度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增强他们的科研信心; 完善激励机制来激发外语教师的科研热情; 改进评价机制来促进他们科研的进步。

为化解外语教师的科研倦怠情绪, 高校可采取“分类促进”的策略: 对于青年教师, 建立外语科研青年专项基金来调动青年外语教师开展外语科研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开启基于外语教学实践而进行的应用型研究。 该策略既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又能助力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 针对已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副教授和教授们, 推行“学术假”制度, 鼓励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学府或科研机构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与他们的科研活动, 从而拓宽科研视野, 防止高级职称教师因职业发展动力减弱而产生科研倦怠情绪。

最后, 院系除了通过开展学术讲座、 学术沙龙和学术研修班外, 还应该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并探索有效实现途径。 如对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 通过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形成指导合作的运作机制; 学院可设立科研启航基金, 选拔科研骨干组建科研团队, 开展系统性和长期性科研合作, 引领外语教师突破科研瓶颈, 开启科研探究之旅, 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1]AMA Task For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Thought. Developing, disseminating, and utilizing marketing knowledg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 (10): 1-25.

[2]Singh S, Bush R. Research burnout in tenured marketing professor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1998, 20 (1): 4 -15.

[3]Singh S, Mishra S, Kim D. Research-related burnout among faculty in higher education[J]. Psychological Report, 1998(83): 463-473.

[4]Singh S, Dalal N, Mishra S. Research burnout: a refined multidimensional scale[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4, 95 (3): 1253-1263.

[5]罗如学, 梁振东. 基于粗糙集约简的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倦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 104-106.

[6]梁振东, 张艳辉.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特征及原因探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011(6): 101-104.

[7]周群强, 李晶. 民族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倦怠现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185-187.

[8]叶玉霞. 基于态度理论的高职教师科研倦怠探因及对策[J]. 职教论坛, 2012(36): 21-23.

[9]张奇勇, 闫志英, 卢家楣.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 心理学探新, 2015(1): 84-89.

[10]张莲.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13(1): 86.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search Burnou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LI Wenm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Research burnout severely constrain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s a whole, but special empirical study is exceptionally scant on it. This empirical research is aimed to reveal the current state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esearch burnout in China and to explore the approaches to address it. Based on the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on their research burnout. The data were analy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with the software SPSS17. 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 burnout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with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esearch burnout and research commitment, research support,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confidence and research pressure. The lack of research confidence and inadequate research support are the indicative predictors of research burno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earch burnout among those teachers respectively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titles and academic degrees. In light of the survey findings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subsequent focus interview with the teachers, the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to eliminate research burnout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esearch burnout; empirical study

1673-1646(2016)06-0030-06

2016-07-1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2014SJD426)

李文梅(1967-), 女, 副教授, 博士生, 从事专业: 外语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

G443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6.008

猜你喜欢
倦怠感外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中学生过程写作的思考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自我调节及破解策略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