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秦伯未

2017-01-10 03:40文/刘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2期

文/刘 欣

名医秦伯未

文/刘 欣

秦伯未名之济,字伯未,号谦斋。1901年生于上海县陈行镇(今上海浦江镇陈行老街),1970年卒于北京。陈家世出名门,一世祖为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少游。七世祖秦良颢,字述斋,通蒙古文,译有《蒃通》《吹万集》等书。八世祖秦裕伯为才华所累,仕元二十年后被迫仕明,因曾屡次拒绝明廷征召,死后还被记仇的朱元璋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之故敕封为上海县城隍神。祖父秦笛樵工诗词古文,兼通医学。父亲秦锡祺、伯父秦锡田均精儒通医。秦伯未先生正是出身在这样的儒医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医典籍,诗词书画篆刻俱佳。

秦伯未先生少年时就立下业医志向,1919年考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探求歧黄之术。毕业后,他一面在母校任教,一面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在此期间,秦伯未先生和同事一起创办新中医社,主编《中医世界》,创建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指导社、上海中医书局、中医疗养院等。解放后,秦伯未先生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药学院院务委员、一级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医组组员,《药典》编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为中医的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和临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其几十年生涯中,培养学生数千人,著书6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冠全国之首。

1956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秦伯未与施今墨等人联名提交“设立高等中医院校”提案。2016年正值第一批中医药院校建校60周年,也是秦伯未先生诞辰115周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借校庆举办《秦伯未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展》。长期以来,世人对秦伯未先生的关注和认识多限于他中医方面的成就,事实上,秦伯未先生多才多艺,他在诗书画印方面的造诣也颇高。历经风雨沧桑,尤其是十年动乱,其很多作品已难寻踪影,但留下的作品也足以令人赞叹。这次展览通过医、诗、书、画、印五个主题展现了这位医学大家才华横溢、精彩纷呈的一生。本文以展览内容为主线,将向读者呈现一位医、诗、书、画、印兼精的五绝名医。

秦伯未先生勤于著述,生平著作甚丰,达千万字。他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术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较有影响的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治疗格律》《常用丸散膏丹手册》《诊断大纲》等50余种。

秦伯未先生一生强调研习《内经》的重要性,有“秦内经”之美誉;重视运用脏腑辨证用药的诊治手段;创建建立寒温统一的外感病学;主张以中医理法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在临床方面,他尤其擅长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享誉国内外。

秦伯未先生15岁就开始写诗,早年加入柳亚子创立之南社,以“诗律之细,构思之速”,为人所赞颂,有“南社题名最少年”美誉。30岁时出版了第一部诗词集《秦伯未诗》。收录诗130首,词16首。在该书自序中,梳理了自己的诗词旨趣和诗风流变。

“伯未诗一卷断自三十岁。溯操笔为音韵文字正十五年也。少作陶冶夜月晨风、春葩秋水,多闲逸之致;渐倾于儿女柔情,一变为绮丽绵邈;廿五后乱离哀乐相乘,又一变为沉郁苍凉,盖东山丝竹、中散剑琴,离合悲欢不能自主,而吾诗遂入秋之境矣。” 40岁时将其增订补辑为《谦斋诗词集》七卷,共344首。

秦伯未诗作欣赏

五十生辰逭暑云林

听水可终日,遂憩壑雷阴。白日光且烂,夏木郁以森。晨风收宿雨,湿翠黏冠襟。曦影不到地,松籁自成音。濯足漱尘齿,一瓢还复斟。既得清静趣,蠲诸热恼侵。形迹脱暑尽,细务亦消沈。敛华杜德机,只余方寸心。百年弹指顷,乐此山缘深。

饮严氏不读书斋

竹裹炊烟午饭香,新舂红稻隔年粮。清腴味在河豚上,韭叶初齐燕笋长。

秋感和黄太玄先生

抱愁似烟树,况值暮秋天。落叶黄不扫,夕阳红欲然。孤怀着何处,幽兴托无弦。寂寂同游意,孤洲共此年。

北桥竹枝词

三月俞塘春水生,春风吹起浪花轻。乡居不识鸳鸯鸟,日日滩头打鸭行。银杏枝头双鹁鸪,晴来相逐雨相呼。年年啼到枝头秃,中有妾心心未枯。瓶山春尽鹤坡秋,不及钟楼对我楼。东海潮声喧日夜,钟声长在海西头。

秦伯未先生兼工画,题画诗亦清新可人、颇有意蕴。比如《题枇杷》云:“累累黄金丸,一梢堆满盘。只怜花似雪,谁向冷中看。”《蜡梅》云:“蜡分颜色梅分韵,最爱花开磬口时。”《玉簪花、黄菊》云:“搔首易生愁种种,秋来一例不胜簪。”《芭蕉、蔷薇》云:“芭蕉庭院宜听雨,我吾初晴坐绿天。

读罢唐人诗一卷,日长风软众花眠。”

秦伯未毛笔医案一页

书法艺术是秦伯未先生的强项。在其青年时期,就可以看到他出售诗文、书法、篆刻的润笔单。他曾在诗中提到,自己早年学习唐碑,不久转学北碑,从晚清碑学名家赵之谦入手,写得一手赵体行书,比之更加活泼灵动,蝇头小楷亦浑匀流丽。

秦伯未先生善画梅、兰、竹、菊,尤喜画荷,因他生于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盛开时节,所以常以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洁净”自勉。其国画作品现在流传很少,能看到的真迹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作品,内容有花卉、瓜果等题材。布局老道,用笔苍劲,色调淡雅,带有文人画的清新气韵。

秦伯未四体书法

梅花扇面钤印:伯未折枝款识:长遂声声不忍开,江城五月思纷纭。落梅飘处红如血,愁把酸香谈与君。乙酉夏日,空袭下,为访梅先生写此并题即之两政。秦伯未记于扈垒。

金石篆刻是秦伯未先生的最爱。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钻研苦练。近师吴昌硕、赵之谦及明清印学家之精华,远法秦汉玺印之魂魄。著有《谦斋印谱》。

巨星陨落 至死为医

1966年3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邓拓因曾发表《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被批判和打倒。或许是因为秦伯未先生之前在文物书画上与邓拓有过交往,受到株连,秦老被冠以“学术权威”的帽子在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个被打倒,惨遭批判,抄家,剥夺工作权利,工资停发改为少量生活费,家属勒令返回原籍。一个65岁的老人,孤身一人,被逼整日写检查、扫操场厕所,隔三差五还要挨斗。1967年7月,秦老突患大叶性肺炎,高烧咯血,后又诊断为肺癌。面对病魔的折磨、死神的紧逼,他表现出无比的顽强和乐观,还主动试吃新药,提出把自己的病躯作为新药的试验地。得病期间,他想的最多、谈的最多的还是医学,在与吴大真、王凤岐的通信中,他仍在探讨中医对血液病、白血病等疑难病症的诊治方法,探讨中医如何治癌症。至此,他有两个未了心愿:一是金元四大家学说里有宝藏可以发掘,很想把它综合起来,去芜存精;二是把所有外感病的理法方药整理一遍,打破一切派别。

1969年12月20日,秦老为他一生中最后一位病人看了病,这位病人患急性白血病。此时秦老自己已是咳嗽气喘、行动困难,连多年的饮酒嗜好也戒了。38天后,即1970年1月27日晚上8时,秦老逝世,享年69岁。他最后的话是“人总是要死的,死也不怕,但未能把我对中医学习的得失经验全部留给后人,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1973年,北京中医学院为秦老恢复名誉,发还抄家物品,补发所扣工资。1978年9月8日下午3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补开秦伯未追悼大会。追悼会后,将装有秦老遗物的骨灰盒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王岐凤.秦伯未先生传略[J].国医论坛,1987,2.

2.吴大真,秦淼,秦罡,等.秦伯未[J].光明中医,2010.1.

3.刘华骅.“南社题名最少年”秦伯未诗书画欣赏[J].中医药文化,2010,4.

4.单健民.名士名医秦伯未[N].中国中医药报,2003.7.28.

5.张笑平、张俊.秦伯未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N].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1.

6.孟庆云.上海城隍后裔八绝秦伯未[J].医界春秋,2009,5.

7.余瀛鳌.一代宗师,学验传世纪念秦伯未先生诞辰100周年[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2.

/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