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完全就诊指南

2017-01-10 03:40文/陈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诊室病史医嘱

文/陈 阳

门诊不完全就诊指南

文/陈 阳

跟着导师出门诊两年多了,导师负责诊断、治疗,我负责叫号、开单、查体、维持秩序,捎带察言观色、总结归纳。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就诊者,发现了一些患者就诊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些感触,总结如下,供各位看官参考。

“看病贵,看病难”似乎是国人对当下医疗状态的第一体验,很多专家号往往是一号难求,要么排好久的队才能挂到,要么忍痛接受黄牛的高价号,但是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真的都需要专家号吗?当然不是,对于初诊的患者,大多数人连必要的检查都没有做,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好不容易经过漫长的等待,见到专家,结果手里只是多了一堆检查单,甚至有可能连问诊都是专家的助手完成的,和专家连一句话也没有说上,这事搁谁,谁都会感叹“看病贵,看病难”。所以对于初诊的患者,不妨先挂个普通号,先完善一下必要的检查,然后再按照病情的需要,决定是否需要一个专家号。还有一点,不要病急乱投医,曾有一个患者来我院就诊,挂的号比较靠后,这时候过来一个热情的“好心人”,告诉他我院的某某专家在外面就诊,可以直接带着去他那儿就诊,结果这个可怜的患者在院外的某个小诊所里,在假冒的专家那儿开了几千块钱的不知道什么成分的汤药,疗效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据说被骗到外面切掉了阑尾,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热情的“好心人”,要通过正当途径就诊。

上面谈到挂号的问题,然后说说当你挂到号,进入医生的诊室,你就真的可以很好地就诊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当一个患者病情较重的时候,陪同的家属真的了解他的病史吗?就算了解,能在短时间内叙述清楚吗?我曾见过一个老太太来就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陪同着,还抱着一个一、两岁左右的孩童,孩子一直在哭闹,一大帮人乌泱乌泱就进来了,结果问诊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了解老太太完整的病史,很多问题用“好像是”“可能”及“大概吧”来回答,而老太太本人也是答非所问,这样有可能会漏掉一些对疾病诊断有重大意义的病史,也会扰乱诊室的就诊秩序。所以在诊室外面等待就诊的过程中,不妨稍安勿躁,仔细回忆一下病史,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让一到两个人陪同患者进入诊室,在医生问诊的时候,能够有条不紊地讲清楚病史,并给医生一个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但有些老人来就诊时要么独自一人,要么是同样年迈的老伴儿陪着,要么讲不清楚病史,要么听不明白医嘱,且有些检查要跑到好几个地方去做,老人自己跑来跑去很辛苦。曾有个老爷子七十多岁了,自己来就诊,怀疑是恶性疾病,让他下次来就诊时由子女陪着过来,可来复诊的时候还是孤身一人,这样对于医生来说,交代病情,谈治疗方案就很为难,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及时治疗。所以,家里有老人生病的时候,尽量不要让老人自己去,子女尽可能抽时间陪同。有一些患者,对自己的病史很清楚,也知道自己做过哪些检查,但是检查报告呢,忘在家了,或是丢了。所以病史资料,检查报告一定要妥善保管,在就诊的时候带着,既可以节约就医成本,也可以节约时间。

再谈谈复诊。有些病人每次来都拿一个新的病历本,这让医生很苦恼,前面的就诊过程一概不知,还得重头问起,且有些患者可能自己都忘记之前的一些就诊信息,所以一定要保存好病历本,在复诊的时候带着。还有一些患者不遵医嘱,不及时复诊,我见过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诊断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激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疗效减药,所以要严格地来复诊,让她一周后来复诊,结果她自己在家按照原剂量吃了一个月药才来复诊,来的时候我几乎都认不出是她了,“满月脸”“水牛背”都有了,更让人惋惜的是对激素耐药了,本来几块钱的激素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用很贵的药物来治疗,并且疗效不一定好。所以遵医嘱复诊很重要,医生也应该对这些特殊的患者及家属反复强调复诊的重要性。

当然,作为患者,除了病痛的折磨,有的人早上四五点起床,空着肚子,一路倒车过来挂号就诊,有时排到的时候,已经将近中午了,真的很不容易,有时难免急躁些。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我总是想一个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怀悲悯之情的人,这样才能在当下复杂的医疗环境中不忘初心,游刃有余。门诊的工作其实很复杂,很多时候考验你的并不只是你的医术,还有为人医者的心态、与人交流的技能。常怀悲悯之心,在就诊者急躁、争吵的时候多想想他们的难处与不易,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清风自然来。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猜你喜欢
诊室病史医嘱
午后的诊室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