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近代华北农村宗族衰落

2017-01-10 01:42李阳
山西农经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大家庭宗族

□李阳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50000)

略论近代华北农村宗族衰落

□李阳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50000)

宗族是中国乡土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群体组织,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父系氏族社会、周代的宗法制度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宗族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都产生者重要的影响,并且宗族自身在社会发展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近代以来,宗族大体上保持着清朝时的发展形态,在社会的动荡以及经济衰落的大背景影响下,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整体上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本文从经济角度入手,对近代华北地区宗族衰落的原因进行探究。

宗族;族产;自耕农;族田

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历代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华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被削弱,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一些豪家大族的南迁也是导致华北地区宗族衰落的重要原因。探究近代以来宗族衰落的原因,从经济角度入手能从根本上了解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宗族有五个基本要素祠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族田是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宗族的一切活动,比如修祠堂、修族谱、办义学、赡族都需要以族产收入为经济来源,所以族田族产成为维系宗族的财源和手段。只有拥有族产才能笼络族众,维系宗族聚而不散,因此本文从经济方面探究华北农村宗族衰败的原因。

1 华北地区的经济结构

华北地区经济经济中,自耕农占据很大一部分,并且基本上都是小农经营,阶级分化不是很严重,根据何延铮:《三十年代初期河北定县一百二十三户生活水平调查(摘录)》,《河北文史资料选辑》定县123家土地占有和出租关系[1]。见表一。

表一

从上表来看,当时这一地区的自耕农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种经济结构下的所组成的宗族,一般来说其宗族实力是不太强的。并且宗族成员之间凝聚力也逐渐降低。一般来说族田是宗族的命脉,是宗族一切活动的经济基础,华北地区的宗族组织由于族田和族产较少,经济实力薄弱,从总体上看,华北各地的农村经济也是地主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但是它又是阶级分化程度不高,自耕农占很大比重的小农经济。根据民国22年的调查,山东、河北、山西各省自耕农占总农户数的比例分别是70%、68%、60%。而且这几个省份佃农占总农户数的比例分别是山东占13%,河北占13%,山西占18%。自给自足的程度比较高,所以宗族的族田所起到的缓和人际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功能就不是很明显了,而且因为华北各地宗族经济实力薄弱,扶贫济弱、救济孤寡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华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就决定了华北农村宗族发展的先天滞后性。

2 族聚规模较小,单姓村较少

华北各地宗族的族聚规模大多在百户以下,并且大多数都在百口以下。以山西省徐沟县(今并入清徐县)为例。据民国19年调查,全县没有一个单姓村,最少者也是两姓共居一村。最多者王答村共53姓共居一村。全县共1 720姓宗族,平均每姓25.49口,百口以上的宗族共有113姓,约占6.5%。最多者是南伊村的贾氏宗族,有131户,共780口人。500口以上的宗族全县仅有9姓。20户以上的仅有93姓,百口以上的仅有113姓宗族。[2]华北地区农村宗族的规模之所以变小,与历史上的迁徙和战乱有很大的关系,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争多发之地,因为战争导致了宗族人口的大量死亡,再加上人口的外流,导致了这一地区族聚规模的降低。宗族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宗族的发展走势,宗族规模小,必然会导致经济实力的弱小,这样一来就无法进行教育投入,兴建祠堂、赡养族人。慢慢的宗族的主体功能性渐渐消逝,小的宗族也就逐渐消失,或者沦为一种形式。

3 人口压力的增长,土地以及公共资源的降低。

近代华北人口与耕地比例变迁表[3]

在“丁戊奇荒”前,华北四省人口总数近一亿,灾害使华北损亡人口700余万,但到清末又恢复到9 200余万,近代华北存在着严重的人口压力是无疑的。华北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人口密集,近代史上仍然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地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活资料,对华北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上表来看,近代华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均在增长,但是人口的增长比耕地的增长速度更快,并且正是由于人口压力的出现,才导致了近代华北地区人口流动出现了异于以往的特点,当时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土地有限,农民们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顾清政府的封禁,开始向边疆地区迁移。同时在华北地区的广大农村中,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穷人数量的增加,乡村社会的贫困变得越来越普遍,各种资源无法满足增长的人口,村落内部的冲突就会增加,宗族成员之间为了争抢有限的生活资源,就必然会导致宗族亲和力下降,内聚性降低。

再次,作为族产的族田和义庄的设置,就是为了弥补契约租佃制出现后农村阶级关系紧张,贫富悬殊的缺陷的。其次,与族田的来源有关。族田有捐置,有分家析产时抽离所得,也有移民之初共同开垦而来。华北各地的义庄主要靠捐置,由于土地拥有量不多,所以一般宗族由族人捐田的很少,并且由于人口压力的出现可供开垦的荒地也寥寥无几。

4 大家庭的崩溃,小家庭的涌现

宗族组织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庭的崩溃及小家庭的出现,人口压力开始显现,导致了人口外流,首先促进了大家庭的解散,促进了小家庭的出现,宗族组织是以大家庭为依托的,没有一个乃至几个大家庭作为宗族组织的支柱,宗族组织就不可能存在。而在近代华北,大家庭已屈指可数,而小家庭已触目皆是。根据国民政府主记处统计局统计每农户平均耕地亩数河北为24,山东为19,河南为22。另据满铁调查,在近代华北的村庄中,极少有占地13.33hm2以上的农户,村中的富农大多拥有土地在6.67hm2~13.33 hm2之间,而冀-鲁西平原约1/3的村庄没有富户,这就是华北难以出现向南方那样发达的宗族组织的原因。大家庭的崩溃是由于其谋生不易。河南省巩县西候村周家从18世纪乾隆年代后期,经过了7代人,百多年来未分家,人口达到99口人。但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却在当家的周永顺去世之后分家,就是因为在经济上难以管理之故。大家庭的维持方法是家长以身作则,全族厉行节俭。如巩县黑石关孟氏十世同居,“治家之法,一以恭俭忠后为本,量入为出,人无私藏,衣无曳绮,俭自养廉”。“其大父端南以案元入庠,设帐乡里,数十年不受束金”。[4]而西候村“老七院”在大年初一连秀才也是吃玉米面馍。但是这种生活在世风异变的情况下是难以维持的。在上世纪30年代农业经济危机期间,因为农业不振,粮价过低,经济破产,土匪猖獗,分家是常有的事,不一定非要等到家长去世了。因此,在近代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新思想的传入,大家庭的崩溃也就成为了必然。

5 华北地区宗族的族产、规模、活动较少加之其救济功能逐渐衰弱

华北地区由于本身族聚规模较小,加之族产甚少,没有太大的经济实力,无力举办大规模的宗族活动,即使是春秋大祭等不可缺少的祭祀活动,也多从简。比如河北定县,多数宗族因无祠堂、祠产,祭祀主要在清明时节,族众以吃会形式聚集在祖坟前祭祀,祭毕吃祭饭,顺便商议有关宗族的事宜。这种吃会也有各家轮流承办。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教会的势力的涌入,中国出现了由外国组织的救济事业。中国各地的灾荒经常发生,也给外国教会势力的扩展造成了机会。如光绪初年,华北五省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灾情异常严重,据估计饿死者达1 000万之多。传教士纷纷进入灾区从事慈善救济活动。发放赈款和食品,借机传播宗教。1878年即成立了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1921年11月外国在华救灾组织又正式成立了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开始从事全国范围的救灾活动。[5]这固然是外国教会势力传教的一种手段,但毕竟使中国社会的救济职能增添了新的内容。传教士的这类活动在华北各地部分削弱了宗族的救济功能,因而天主教等势力也在这一地区得到较大的扩展。不仅近代社会的演进造成宗族外部、内部生存条件的改变。

结束语

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在近代社会的演变中长期存留下来,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演进,宗族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也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宗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法律基础、和文化基础,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已有部分被破坏。尤其是其经济基础被破坏,对于宗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致命性的作用,首先宗族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无法维持族人的生存问题,更加谈不上组织宗族活动,包括祭祀以及庆祝,还有没有兴办族学的能力,对于商业宗族来说,可能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但是对于大多数华北农村宗族来说,土地才是他们最大的收入,但是在人口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稀缺,很多宗族难以维持其基本的生存状态,最终只能选择分家析产,这样以来宗族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也就是所谓的形式,华北农村宗族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其消亡,它以另一种形态依然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精神内核,牢牢的在内部凝聚着本族人,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1]何延铮.三十年代初期河北定县一百二十三户生活水平调查(摘录)河北文史资料选辑[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2]刘文炳.徐沟县志、人口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3]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01.

[4]杨保东,王国璋,修.巩县志[M].泾川图书馆,民国26年(1937)刻本.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1004-7026(2016)14-0010-02

C91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4.007

李阳;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大家庭宗族
中队大家庭掠影
华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华北地区SY1井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华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大家庭文摘
大家庭文摘
大家庭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