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2017-01-10 01:42张小云
山西农经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水患利津县黄河三角洲

□张小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张小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黄河水患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收成歉收,并形成新生垦殖淤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阻碍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农业生态;黄河三角洲

1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破坏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概况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不断地发生,根据资料统计显示,“1912年至1937年这26年间黄河水患在黄河三角洲共决溢18次”[1]13。黄河水患的泛滥,破坏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该地农业生态发展的环境。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黄河水患发生的重要灾区,该地区的齐东县、青城县、惠民县、蒲台县、滨县、利津县受灾情况最严重。如表1。

表1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患灾情表(1912-1937年)①

黄河水患除了淹没村庄,淹死无辜百姓,也使黄河三角洲地区丧失了大量的田地。就1921年为例,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丧失田地公顷数如下:齐东县14 897.33hm2,邹平县3 789.33hm2,长山县5 184hm2,高苑县12 960hm2,博兴县29 232hm2,广饶县8 640hm2[1]16-17。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使农业生产失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田地,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2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影响

2.1 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

列宁曾说人口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为主的社会里,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人口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水患对农业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人口的死亡。民国时期,水患会引起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黄河水患造成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1922年秋,广饶县水灾严重,东北部受灾尤重,灾民达万人。秋后,百姓往胶东、鲁南逃荒者计万余人”[2]。1922年黄河水患使黄河三角洲的“府县七处死亡率数每千人有十五人”[3]。1929年黄河发生凌汛,当时“风雪交加20余日,凡在灾区人民,冻死而死者不计其数”[4]。

由此可见,黄河水患的发生直接导致了黄河三角洲人口的死亡或者从当地逃离,使农业劳动力大为减少。“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做的调查,1914年~1934年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人口大约减少至之间10%~20%”[1]51。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劳动力的丧失,不仅使大量耕地荒芜,还加剧了农村的贫困,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衰败。

表2 [5] 1921年黄河三角洲3县人口逃亡概况

2.2 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

民国时期,黄河水患的频发导致了耕地的严重损失。农田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被水淹没,不可使用;二是农田长期浸泡水中沦为盐碱地。耕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之一,耕地面积的减少使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力下降,破坏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河水患频繁发生,造成黄河两岸土地岗洼相间,两岸土地常年受到侧渗的影响,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形成了很多低洼沼泽盐碱地。利津县“全县土地,除洼地河道以外,县西及东北一带,非碱则砂,适于耕种者,不足全面积之半”[1]57。根据1949年统计,菏泽、聊城、德州、济南五地市共有碱地36.9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2.5%[7]449。“一片沙碱草不长,风起满天白茫茫”是对盐碱地景象的写照,盐碱地根本不生长农作物,轻者年产粮食只有50kg左右,造成黄河沿县生产一直落后。

黄河的浪沙闻名于世,常以“黄水一石,含沙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来形容黄河泥沙多的状况。因此黄河水患的发生导致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的沙化现象。如1928年黄河棘子刘决口,“决口后十数年间,村里破墙断壁,瓦砾成堆,到处沙丘耸立,一刮风就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过去肥沃的土地落水后变‘薄’了,每年只能种一季大豆,丰收年头667m2地只能收15kg~25kg”[8]。

表3 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沙地、盐碱地概况(1933年)②

由以上看出,黄河三角洲农田生态环境被破坏,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是耕地,耕地面积的流失,就会引起农业的荒废。进而进一步延缓农业经济的再生产,甚至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衰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黄河水患不仅使农业经济衰退,而且还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2.3 导致农业收成歉收

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收入的好坏直接影响者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农业的发展。黄河水患的发生造成该地区良田荒芜,农作物减产,给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1914年夏秋间,博兴县小清河漫溢成灾,600多hm2土地颗粒未收,民众饥荒[9]。1929年水患导致无棣县东西长15km,南北长20余km的地区禾稼颗粒不收;长山约60hm2的田地收成重者被淹,轻者收获5成;齐东380hm2被淹,损失粟195 000kg,麦37 500kg,高粱70 000kg,大豆150 000kg[1]42。1933年黄河水灾,山东有22县受灾,耕地大部分荒废,灾民流离失所,饥而无食,遂至恶疫流行,惨不忍睹[7]29。利津县“被灾地公顷数2600多hm2,被灾村庄总数150余村庄,灾民总数约18 000余口,财产损失情形及概数约20 000余元”[11]。1935年黄河在鄄城董庄决口,山东15个县受灾,淹没耕地54万hm2,淹没村庄8 700个[7]29。黄河水患带来的灾难触目惊心,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因为黄河水患引起黄河三角洲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进一步使农作物收成下降,进而造成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值低速增长,使黄河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4 形成新生垦殖淤地

由于黄河河尾经常淤积、摆动、泛滥,洪水中的淤泥反复压盖退海地,形成了大片可耕的淤地。自1855年~1938年间,实际走河57年,共造陆140km2,平均每年造陆24.6km2。1947年~1985年共延伸造陆1 220km2,平均每年造陆31.3km2[7]343-344。

黄河三角洲地区放地较早的是滨县、蒲台县、利津县、沾化县和无棣县。1921年,黄河宫家坝决口,利津、沾化、滨县、无棣、蒲台县受灾,及宫家堵筑后,河流漫溢之处均淤为良田,附近居民争先垦种。1929年,黄河“自利津县纪家庄决口,浊流汇灌溉约1850平方公里,统计淤出良田约133 333.33hm2”[1]42。1923年,山东省年,山东省政府设立滨蒲利沾棣垦务局出租荒地,1928年后改为滨蒲利沾棣垦丈总局继续丈放荒地[11]。黄河三角洲地区荒地放地情况如上表。

由上表可知,黄河水患造成的黄河淤地有利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增加了农业耕地的面积,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然而,黄河水患带来的这种收益补偿是不平衡的。水患中的泥沙故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是,土地沙化、碱化更为严重,农业收入大大减少。水患的发生改变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应对黄河河患的措施

面对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民国政府针对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农业的破坏,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和稳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缓征减免

为使水患地区的农业生产早日恢复,民国政府也采取了减免赋税等措施,来帮助受灾民众实现正常的农业生产。这一应对措施是民国政府首先实施的农业救助措施。1921年,广饶县秋未被水灾,县知事韩树信获准缓征丁银十之六七。“1926年秋,邹平县遭水灾,受灾地区免去当年钱粮。1930年,广饶、蒲台两县获准将年秋未被灾田亩应征之粮银,分别蠲缓带征,以纾民困”[1]67-68。

3.2 发放贷款

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民的抗灾能力非常薄弱。政府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患带来的危害。政府发放贷款给受灾地区民众,帮助他们恢复农业生产秩序。1933年冬天,广饶县县长王文彬曾经“用款5 258.54元,收谷2 000石贷给当年受灾的民众”。“1937年9月,中国农民银行贷给山东50亿元,分配给章丘、桓台、博山、淄博、广饶、利津等县的灾民用于灾民购买种子、肥料、农具、粮食和修缮房屋”[12]。

3.3 迁民垦荒

黄河水患后,因为黄河的淤积而出现了新的淤积陆地,民国政府迁民垦荒,使黄河三角洲地区出现新的农垦区。民国初期,政府颁发领单验单鼓励农民拓地垦荒,使黄河三角洲近海地区农业初见生机。1930年,韩复渠部五十九旅进入黄河三角洲屯垦;1935年,鲁西南灾民42 000余人由政府组织迁居河口择地居住,有利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自1950年起,相继组建广北、五一、黄河、渤海等农场,组建了济南军区军马场、孤岛等林场,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13]。

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天灾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就会减少一些盲目的行为,进而就增强了人类抵抗灾害的能力。黄河水患不仅对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持续到建国后。在建国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廖金城.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自然灾害研究(1912-1937)[D].郑州大学,2013.

[2]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M].中华书局,1995:22.

[3](英)戴乐仁等著.中国农村经济实况[M].李锡周编译.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14.

[4]山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山东水旱灾害[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149.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96.

[6]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山东黄河志[M].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出版,1988.

[7]刘曰良.黄河棘刘决口琐记.垦利文史资料(第3辑) [M].1989:199.

[8]山东省博兴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博兴县志[M].齐鲁书社,1993:12.

[9]陈晖.一九三三年的中国农业灾荒[A].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210. [10]宫勇勇.清末民初鲁北地区的黄河河患与社会应对[D].云南大学,2010:20.

[11]张小云.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的影响——以黄河山东利津段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3):87.

注释:

①山东省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利津县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②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山东黄河沿岸虹吸淤田工程计划》,《水利月刊》1933年第5期。

③张鸿烈:《山东省一年来之建设》,《中国建设》1936年第2期。

1004-7026(2016)14-0045-03

K250.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4.036

猜你喜欢
水患利津县黄河三角洲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黄河三角洲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