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遂行军事特勤任务人员心理应激研究述评*

2017-01-11 22:53游继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军人官兵救援

李 晨 游继武 宁 群

中国.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河南郑州) 450042 E-mail:pearorange2008@126.com △通讯作者

近20年我国遂行军事特勤任务人员心理应激研究述评*

李 晨 游继武 宁 群△

中国.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河南郑州) 450042 E-mail:pearorange2008@126.com △通讯作者

本文基于文献聚类分析方法,对1995-2016年关于军事人员心理应激的国内研究文献633篇进行评估,从中选取与遂行特勤任务相关的代表性文献47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参加国际维和任务、国内维稳处突任务、抢险救援任务、野外及高原驻训任务、军事演习任务的军事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并评价该领域国内研究的特点及存在之不足。

心理应激;军事特勤任务;军事特勤人员;综述

心理应激是机体察觉到应激源威胁时,通过评估引起心理或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也是个体对面临威胁或挑战做出调整和应对的过程,过度心理应激将引发机体心身失调状态。心理应激与军事特勤人员心身机能关系密切,也事关军事特勤任务成败,因而始终是军事医学和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笔者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这三大国内影响力和利用率最高的综合性中文期刊数据库,未发现关于“遂行军事特勤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方面的专项综述报告,因此拟对近20年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笔者以“军人”、“军事人员”、“军事特勤人员”、“心理应激”、“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为关键词,分别检索1995-2016年,三大数据库在“医药卫生”领域研究文献共计633篇,共涉及国内期刊46种,选取其中与军事特勤任务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做一简要述评。

1 国际维和任务

多项研究呈现了不同维和目标地域军事特勤人员群体的心理应激状况。如陶永[1]等人进行的78例赴利比里亚的中国军事医疗队员睡眠与心理应激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4.1%的自评量表症状筛查阳性,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胡光涛[2]等人调研181例赴黎巴嫩维和军人的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维和军人自我和谐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人常模,整体个性特点呈低EPQ-N、EPQ-P特征;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人常模。闫玮娟[3]等人对2014年赴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官兵63例集训期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的调查,发现该群体心理应激总分和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也有一些研究报道是关于对维和人员心理应激的干预及组织方案等方面的。如牛艳萍[4]认为,对急性应激障碍的程度评估是保证疗效的基础步骤,积极有效的社会(部队)支持是重要保障,对其所伴发的焦虑、抑郁障碍处置是提高康复质量的关键环节。崔淑芳[5]等报道了应用维和部队应激性心理障碍处置预案的操作实务,其中包括心理障碍诊断、救治机构组织职责、干预措施及反馈评估等内容。此类个案报道具备较强的现实借鉴性。

此外,对国际维和人员心理应激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学术热点。如张理义[6]等人研究了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维和官兵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其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8.16%;适应性障碍受个性特征的神经质(N)维度影响。同期他们还探讨了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与尼日利亚、纳米比亚、加纳等非洲国家驻利比里亚维和官兵的个性特征差异[7],结果显示,亚洲维和官兵个性的稳定性优于非洲维和官兵,影响非洲维和官兵个性的重要因素是社会支持和行为问题。

2 国内维稳任务

有多项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疆社会稳定民兵心理应激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其价值在于为针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了核心靶点。

赵鹏林[8]等人进行了832例维稳军人觉醒压力、自我效能与心理应激的评估,结果显示干部的心理应激程度高于战士,服预备役时间在12年以上和有灾难经历者心理应激程度更高,觉察压力的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3个维度和自我效能感均对心理应激有直接效应及显著预测作用。赵鹏林[9]针对上述群体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影响维稳军人群体心理应激的因素包括消极应对和家庭外支持,且家庭外支持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家庭外支持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间具有中介作用。丁魁[10]等人则从应对方式角度针对上述群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应激与消极应对、觉察压力中的预测感呈正相关,与控制感、超载感呈负相关;影响维稳军人心理应激的因素是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和消极应对;影响维稳军人消极应对的因素是控制感;觉察压力各维度均对心理应激有直接效应;消极应对在控制感与心理应激间有中介作用。

孟新珍[11]等人则专项讨论了心理应激评估工具在维稳官兵群体中的适用性,427例维稳军人中应用事件冲击量表(IES),结果显示,其信效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评估军人心理应激状况的有效工具。苏宗义[12]等人利用该工具的调研结果显示,持续工作在一线的维稳官兵IES总分和闯入性、回避性、警觉性3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维稳任务官兵,其事件应激水平与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目睹暴力事件呈显著负相关,与是否受过伤、亲友有无遇难、事发地安全度问题呈显著正相关。

张义[13]等人则从不同调查群体角度对心理应激进行了描述,他们对320例维稳武警及特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应激障碍的现患率为5.31%,心理应激程度与SCL-90诸因子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强度递减表现为抑郁、躯体化、焦虑、恐怖等。

3 国内抢险救援任务

3.1 汶川抗震救援

国内大规模、成建制、多兵种协同的大型抗震救援任务始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难心理应激救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开创了多家军地医院及科研院所的大规模协作模式。

在急性心理应激阶段,冯正直[14]等人对752例汶川救援官兵的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应激性心理障碍总发生率为15.0%;主要症状群包括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睡眠障碍、创伤事件场景重现、兴趣下降、烦躁不安和暴怒;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总分和主客观支持分与应激症状呈现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与之呈现正相关。胡光涛[15]等人对北川救援官兵的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理性应激障碍总患病率为13.49%,症状突出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创伤事件场景重现、强烈心理痛苦、兴趣下降、睡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这些主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笔者与张爱清[16]等人1998年抗洪抢险任务研究文献对照,该研究显示,急性心理应激障碍总发生率为54.6%,其整体效度指标显著异于军人常模;抑郁症状发生率54.2%,焦虑症状发生率39.0%。虽然并非等比对照,但似乎也能反映出我军在官兵心理素质锻炼及心理应激卫勤防护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同期部分研究价值体现在军兵种差异、救援任务持续时间、样本量等因素。如李敏[17]等人调研了武警救援官兵,结果显示,救援中止组在身心疲惫、警觉性增高、灾难性场景浮现等得分较高,持续救援组则在警觉性增高、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等得分较高,提示心理应激障碍特征在任务进行时及终止后有所差异,心理干预方案应体现个体化。单守勤[18]等人对抗震救援飞行人员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 SCL-90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因子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且重复多次任务执行者症状更为严重。武小梅[19]等人从全部救援官兵中抽取100个取样点,累计施测人数1284例,结果显示18岁以下组,女性,城市户籍,未承担过挖掘、掩埋或搬运尸体的任务官兵在SCL-90总均分较高,SCL-90总均分与部队士气、领导支持、战友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控制感、岗位价值感、单位归属感、任务认知、晋升动机等因素呈负相关。

此类研究体现了较好的延续性,如胡光涛[20]等人于汶川抗震1周年后继续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应激障碍总体患病率已降至3.45%,焦虑情绪和神经质倾向是发生PTSD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救援单位军人在PTSD总分及因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症状总分与神经质、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积极应对等呈显著负相关。

除了上述心理应激特征的描述性研究外,关于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的经验总结也是非常宝贵的。此类研究如胡光涛[21]等人对汶川抗震救援心理卫勤保障工作缺憾的回顾与反思,李权超[22]等人对救援官兵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总结,李君[23]等人对心理干预人员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的做法体会等。

3.2 玉树抗震救援

由于玉树地震的规模及持续时间均显著小于汶川地震,因此投入的军队救援力量也相应较弱,致使研究报道较少。高存友[24-25]等人调查158例急进玉树高原震区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5%,其症状严重程度与职务、兴趣爱好、社会支持和救灾经历呈显著负相关,与创伤史、生活事件量表(LES)总分及负性事件分呈显著正相关。张瑶[26]等人对154例参加玉树抗震救灾军队医务人员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特质焦虑有明显的相关性。上述研究的缺憾在于未能与汶川地震的类似方式调研结果呈现明确的区分效应。

3.3 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

周喜华[27-28]等人调查了舟曲泥石流灾后1年救援军人心理应激状况,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呈显著下降趋势,闯入、回避、高警觉等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中神经质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精神质P、外向-内向(E)、掩饰性(L)量表得分呈负相关;N量表得分对心理应激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服役年限、救灾次数和社会支持对其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王莹[29]等人总结兰州军区舟曲医学心理救援队的做法体会,重点强调以下环节:做好出发前准备工作,精准确定干预目标人群,评估方法需要结合应用结构式访谈与量表测量,制订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干预计划,对任务部队兼职心理医生进行危机干预及心理康复技能培训。

4 野外驻训任务

4.1 高原适应性特种训练

高原适应性训练是我军的传统实战性课目,参训人员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生理应激,较之平原训练更能锻炼心肺储备功能及机体耐受力,即诱导产生高原驯化(服习);继而返回平原失去了原有获得性适应条件,参训者会产生新条件应激即晚驯化(脱服习),从而提升的机体功能固化下来。

该项目属特种训练,实施方案分为急进型与驻训型两种,尤其是急进型存在较高危险性及痛苦程度,对参训人员生理及心理机能均是重大考验。乔昆[30]等人对255例急进型高原适应性训练军人心理应激因素对急性高山病(AMS)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MS患病率为18.8%,SCL-90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急性高原病患者在兵源地、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状况、对高原病的认知程度、SCL-90全部因子分均与非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该团队另一项研究[31]则从人格维度进行探讨,结果显示,AMS总分与EPQ的N分呈正相关,与EPQ的E分呈负相关。胡军[32]等人从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关联性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官兵抑郁情绪发生率为50.4%,心理应激、幻想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焦虑情绪发生率为31.3%,心理应激、自责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除“解决问题”因子外,应付方式各因子与二者均呈现正相关。

田益沁[33]等人从心理疲劳、压力感知等角度描述了424例二炮某部军人心理应激状况,结果显示,高心理疲劳军人的心理应激程度和压力感知评分显著偏高,且作业疲劳程度与心理应激程度、压力感知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鉴于此,刘娇[34]等人探讨了高原任务结束返回后的康复疗养工作,他们通过正常疗养及高压氧疗30天的效果比较,结果显示,正常疗养及高压氧疗30天后的心理应激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心理调节能力显著增强,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上述研究结果体现了心理应激障碍在高原适应不良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提示早期及时的心理教育及心理干预能够对急性高原反应性疾病起到预防及减轻作用,任务结束后的康复疗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

4.2 其他野外驻训任务

孙洁[35]等人通过对122例新任军官首次野外驻训任务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发现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任职1个月者,士兵军校生来源者躯体化、抑郁、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国防生及高中军校生来源者,非步兵指挥岗位者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得分高于步兵岗位者;提示文化程度、认知经历、社会经验阅历等因素与心理应激状况密切相关。刘入仓[36]等人则侧重于对野外驻训前后官兵生活质量与心理应激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在组训管理、后勤保障、思想动员、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5 军事演习任务

濒海登陆作战是我军国土防卫的重要战法模式,此类演习以其机动性高、兵种协同性强、兵力投放多、时空限制小、易于组织实施等优点而广为开展,因此该类心理调研特点是样本量均比较大。黄景仁[37-38]等人对1643例濒海登陆演习官兵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其中因子分较低者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应付方式的权重分较高,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分值相对较低;他们还检测了同期3672例参演官兵ACTH、AngII等生理应激指标,并评估了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杨骏[39]等人对1420例渡海登陆官兵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应激发生率在36%以下。黄文[40-41]等人调查了1260例跨海登陆演习军人的心理应激程度及症状、人格特征,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等生理应激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军演后SCL-90因子评分与EPQ量表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成正相关,与内外向(E)和掩饰(L)分值成负相关;演习后血清IL-2显著降低,IL-6、IL-8、TNF、皮质醇和醛固酮显著升高。

涉及其他兵种及演习项目的研究也为数众多。如汤家彦[42]等人调查了装甲兵某部合同演习前后指战员SCL-90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演习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意因子分及总分显著降低,演习前躯体化、敌意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演习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军人常模;演习后步兵部队强迫和敌意因子分显著偏高,炮兵部队居中,坦克突击部队及后勤保障最低;演习中负伤经历者强迫、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子分显著偏低;新兵组强迫、人际敏感两项因子分显著高于老兵组;农村来源战士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城镇来源者;南方籍兵员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北方籍兵员。朱国军[43]等人调查卫星发射任务参战官兵、吴新文[44]等人调查海上持续机动集训人员、赵红[45]等人调查舰艇及潜艇长期航行演练人员、吴兴曲[46]等人调查快反特种部队高原演习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结果与上述研究类似,兹不赘述。

部分涉及军演心理健康组织管理及科学干预的研究也很有价值,如任辉[47]等人通过对985例军演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军事管理模式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军队强制型和放任型管理方式,以及对下级采取简单粗暴处事态度等因素,可能是引发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6 述 评

纵观近20年国内关于遂行军事特勤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研究,存在如下特点:①群体覆盖率高,代表性好。在633篇研究文献中,共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等不同军种,涉及特战分队、武警特种分队、海勤分队、陆勤分队、空勤分队、卫勤分队、航空兵、空降兵、导弹兵、炮兵、新兵、基干民兵、文职人员等不同兵种,涉及指挥、作战、后勤、装备、战略支援等不同职能,涉及维和、处突、维稳、救援、训练、演习等不同任务,基本能够涵盖我军组织构架下的各层次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②研究方法严密,组织实施规范,样本量充分,结果信度高。由于军队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职业特点,大型调查研究易于组织实施,这就为研究方案精密设计提供了可行性;人员执行力强、配合程度好,这就使得有效问卷回收率更高;群体聚集性高,使得样本量采集更为充分,如在633篇研究文献中,样本量最小为52例,样本量最高达4377例。上述优点自然能够使得研究结果的信度更为优异。

但是也应看到目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描述性研究比重过高。633篇印证文献中,93.3%(591篇)涉及某群体心理应激水平、心理症状种类等内容;60.7%(384篇)涉及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等内容;30.3%(192篇)涉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内容;涉及上述指标关联性研究的仅有15.3%(97篇),涉及军事心理学卫勤组织管理的仅有9.9%(63篇),涉及心理干预方案的仅有3.63%(23篇)。上述汇总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绝大多数停留在“是什么”,而未能延展到“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现实应用价值受限。如某研究显示军事演习后农村来源兵员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兵员,南方籍兵员抑郁因子高于北方籍兵员,如果不能深入探究此结果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形成机制,则不免有地域歧视之嫌;②研究工具单一。633篇引证文献中,90.7%(574篇)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7.6%(238篇)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用皮质醇、醛固酮、免疫因子等生理应激相关检测技术者仅占9.8(62篇),而应用事件相关电位、生物反馈等神经心理学技术者仅占1.9%(12篇)。研究工具如果局限在传统问卷性心理测评方式,而忽视心理投射测验与个体心理访谈,又不注重与神经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使该领域研究容易陷入“孤岛效应”;③论文发表平台局限。633篇印证文献涉及国内科技期刊共46种,其中发表于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军方背景期刊17种(37%),共计498篇(78.6%);地方科技期刊29种却累计仅有135篇(21.4%)。这一状况表明多数研究结果仅在军内学术界传播交流,容易产生“近亲繁殖”效应。这种态势将直接阻碍军地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学术合作,影响研究领域发展。

[1]陶永,李训军,许志强,等.赴利比里亚抗埃博拉病毒致感染性疾病中国军队医疗队员睡眠与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11):40-43

[2]胡光涛,冯正直,宋航,等.赴黎巴嫩维和军人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1):2228-2230

[3]闫玮娟,牛晓棠,王乃震.63名维和医疗分队官兵集训期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4):339-341

[4]牛艳萍,胡兴茂.维和军人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干预[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8):80-81

[5]崔淑芳,刘晓辉.维和部队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处置预案[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3):207-209

[6]张理义,何明骏,郭健,等.亚洲维和官兵有自杀意念的适应性障碍及个性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 1490-1492

[7]张理义,何明骏,郭健,等.亚洲与非洲维和官兵的个性特征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26-1328

[8]赵鹏林,丁魁,苏宗义,等.新疆维稳民兵觉察压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应激关系[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6):689-692

[9]赵鹏林,丁魁,苏宗义,等.民兵维稳期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2):154-156

[10]丁魁,李权超,赵鹏林.新疆维稳民兵觉察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的关系[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8):426-428

[11]孟新珍,丁魁,刘晓明.事件冲击量表在维稳官兵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215-1217

[12]苏宗义,丁魁,孟新珍.一线维稳官兵人口学特征对心理应激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540-542

[13]张义,邹韶红,佟钙玉,等.驻疆维稳警察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57-359

[14]冯正直,杨国愉,李敏,等.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1):23-26

[15]胡光涛,李学成,王国威,等.赴北川抗震救灾某部官兵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 (15):1491-1494

[16]张爱清,王甘棠.洪水应激对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641-643

[17]李敏,汪涛,李培培,等.汶川地震救援武警官兵心理应激特点[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4):1397-1398

[18]单守勤,楚燕萍,周锡芳.重复创伤后抗震救援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3):37-38

[19]武小梅,吴宁,陈国民.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2):893-895

[20]胡光涛,李学成,李敏,等.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6):607-610

[21]胡光涛,宋航,龙冬梅,等.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预测与早期干预[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105-106

[22]李权超,于泱,傅建国.地震灾害救援军人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4):348-350

[23]李君,张海静,刘一洋,等.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实施心理干预工作经验总结[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1):1377-1378

[24]高存友,甘景梨,张伟红,等.急进高原救灾官兵心理应激损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16-1818

[25]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等.急进高原抗震救灾官兵心理与生理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3):196-197

[26]张瑶,陈丽娜,夏亮,等.地震医疗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54-1156

[27]周喜华.舟曲泥石流灾后1年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8):909-911

[28]周喜华.舟曲灾后1年消防官兵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1):50-53

[29]王莹,范勇,张亚琴,等.舟曲泥石流灾后心理救援的做法及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4):300-301

[30]乔昆,李慧敏,张鹏,等.高原适应性训练期急性高山病相关心理应激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9):85-88

[31]乔昆,张鹏.外训军人个性、认知、心理健康与急性高山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3):177-180

[32]胡军,李晓云,王东红,等.急进高原官兵抑郁、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6):377-380

[33]田益沁,陈秀秀,蔡云,等.二炮某部军人高原驻训期间作业疲劳状态与心理应激、压力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5):2156-2159

[34]刘娇,徐莉,张珺,等.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4):291-293

[35]孙洁,顾春红,王红岩.新任军官首次野外训练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5,40(5):1183-1185

[36]刘入仓.某部野外驻训前后官兵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39-1040

[37]黄景仁,江蔼云,卢祥发,等.濒海演练官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相关研究[J].人民军医,2004,47(10):560-562

[38]黄景仁,汪鸿,王俊,等.心理干预对濒海演练陆军官兵应激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55-657

[39]杨骏,林健,郭彩云,等.模拟渡海登陆作战官兵心理应激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34-35

[40]黄文,林曰增,李东涛,等.跨海登陆演习对军人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10):1238-1240

[41]黄文,李兆申,程传苗,等.军演官兵心理应激状态及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3):181-184

[42]汤家彦,孙颖,韩向前.某装甲兵部队军人军事演习前后SCL-90评定[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28-1030

[43]朱国军,王玲,冯金升,等.卫星发射前参试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人民军医,2005,48(12):686-687

[44]吴新文,曾伟杰,朱敏敏,等.海上训练人员心理应激状态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 (13):426-427

[45]赵红,吴力克,梁冰,等.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长航对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5):332-335

[46]吴兴曲,杨来启,张宏斌,等.某快速反应部队高原实弹演习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1):35-36

[47]任辉,薛媛,杨国愉,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与军队管理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1-3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LA Military Service Personnel in Task:Over the Past 20 Years

LI Chen,YOU Jiwu,NING Q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No.153 Central Hospital of PLA,Zhengzhou 450042,China

R395.6

A

1005-1252(2017)03-0467-05

10.13342/j.cnki.cjhp.2017.03.040

2016-12-27)

http://www.cjhp.com.cn/

全军“十二五”计划重点项目(编号:BWS11J002)下属课题“军事特勤人员疾病谱调研及干预对策”

猜你喜欢
军人官兵救援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军人“四有”歌
救援行动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