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最大动作

2017-01-12 14:33梁茂林
贵阳文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洪武云南贵州

梁茂林

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据民国《安平县志》卷五:“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故“屯堡”之名似为“屯军”与“堡兵”各取一字的简称。洪武年间,徙入贵州的汉族移民亦当数以十万计。拙文试探此事,以求教于方家。为了说明这次行动的背景,先概要介绍宋朝和元朝滇黔的基本情况。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里有“宋挥玉斧”4字,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建宋朝后,在看地图的时候,拿玉斧沿大渡河比划了一下,说这之外的地方他就不管了。宋朝延续了前朝对这些地区的“羁縻之治”。长联里“元跨革囊”4字说的是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命令他的弟弟忽必烈统率10万蒙军进攻云南,以完成迂回包围中原,灭亡南宋的战略行动。他们从甘肃临洮出发,取道川西高原迂回南下攻入云南击灭大理国,并征服了云南地方土著诸部,把云贵地区纳入蒙元帝国版图之内,于1274年设置“云南行中书省”,结束自唐朝中期以来持续了500多年的割据局面。当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争夺天下时,急需动员大批农民参加起义队伍,但元朝末年,农业生产濒于崩溃,深感军粮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若军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不但不能支持战胜元朝的大规模战争,而且还会遭到人民的反对。面对这种现实,叫化子出身的朱元璋称吴王后,1363年下令:“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于是创立卫所,成功解决了战争与生产的矛盾,赢得胜利,推翻元朝统治,于1368年建明朝中央政府。

朱元璋建明朝后,据守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把匝纳瓦尔密一直不肯臣服,洪武皇帝联想到元朝灭宋朝的历史教训,把占据云南的梁王列为心腹之患。为了根本解决云南问题,朱元璋按刘基“军卫法”建议,在占领的边疆地区实行屯兵戍守,令士兵开垦田地,就地屯种,以求军粮自给,这种屯种养兵的措施史称“卫所屯田”。在边远地区推行这种“寓兵于农”的卫所制度,还具有“移民就宽乡”的特殊作用,它不仅能缓和中原地区人口密集,耕地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边远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的矛盾,这对于开发贵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朱元璋把卫所制度在贵州运用到了极致。

为了准备这次南征,最先于洪武四年(1371年)开设贵州卫(治今贵阳)和永宁卫(治今四川叙永),目的是与成都卫和武昌卫形成犄角之势,控制西南地区,因当时尚未建立都司,这二卫由大都督府统管。10年后,即洪武十四年九月起,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30万大军从湖南的辰溪、沅江分兵南下,进入贵州,首先屯兵普定(今安顺),然后挥师西进曲靖,与梁王的10万大军决战,攻破曲靖后,又迅速进兵昆明。这场战争从出师到逼死梁王,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但梁王的一些部下逃进深山,继续组织反抗,云南、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相继响应,继续组织反抗,战争一直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了后继有援,控扼交通要道,保证驿路畅通,于洪武十五年正月初七(1382年1月21日),命平凉侯费聚、汝南侯梅思祖组建贵州都指挥使司。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坚守这条交通线,同时在贵州境内建普安卫(今盘县)、尾洒卫(今晴隆)、普定卫(今安顺)、黄平卫、乌撒卫(今威宁)、水西卫(当时建14卫,另8卫置在云南境内)。不久,改黄平卫为千户所,而将平越千户所升为平越卫(治今福泉县城)。洪武十七年(1384年),将乌蒙卫移治毕节,改为毕节卫。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思州诸洞起义,明朝廷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从楚王桢镇压,留兵镇守,遂建立五开卫(治今黎平县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永宁卫与毕节卫间建层台卫(治今毕节层台)。次年,又于川黔边界赤水河畔建立赤水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普定卫与安南卫之间增设安庄里(治今镇宁安庄坡),又在接近湘黔边境处置兴隆卫(今黄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卫最多:在思州宣慰司地设立平溪卫(治今玉屏县城),清浪卫(治今镇远清溪),偏桥卫(治今施秉县城);在贵州卫与普定卫之间,增设威清卫(治今清镇市)和平坝卫;在贵州卫与平越卫之间,增设龙里卫和新添卫(治今贵定县城);又于平越卫和兴隆卫之间,增设清平卫(治今凯里市清平镇)。同年,都督何福征都云,改都云安抚司为都匀卫。又在永宁卫南增设普市直隶千户所(治今叙永县普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于贵州卫旁增设贵州前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古州卫,不久即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废层台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古州侗族林宽起义,明王朝派楚王桢前往镇压,遂将五开卫所属铜鼓千户所设为铜鼓卫(治今锦屏县城)。

如果和邻省比较,尽管当时贵州面积比现在的贵州省小得多,贵州设立的卫所已为西南各省之冠。明代在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29卫,除已废的层台卫,古州卫和洪武后增设的威远卫、敷勇卫、镇西卫外,洪武年间已经设置24卫。四川地域辽阔,只设17卫;云南为边陲重地,辖地亦广,也只设20卫;广西也比贵州地域大得多,仅设10卫;当时的湖广,包括今湖南、湖北,所设的27卫中,镇远、清浪、偏桥、平溪、铜鼓、五开6卫在今贵州境内,而在所辖31处千户所中,天柱、黎平,、中潮、新化、新化亮寨、隆里、平茶7处千户所亦在贵州。这是由于在冷兵器时代,贵州“襟川带粤、杭楚距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贵州是云南出入的必经之路,明朝廷为“开一线以通云南”,从而使贵州成为西南最重要的军事重地。

如此密集的卫所设置,迅速改变了贵州的政治形势。首先,卫所本身就是流官统治的一种形式,卫所星罗旗布,控扼交通要道,占据要害,造成建立流官政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卫所建于土司的核心地区,如贵州卫和贵州前卫均设在贵州宣慰司城,即后来的省城贵阳,其地“东连五溪,南接两粤,西通滇服,北屏川南”,有4条驿道干线在此交汇,实为兵家必争之地,对于云南尤其重要。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指出:“一旦有警,则滇南隔绝便成异域,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门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因此明朝廷在洪武四年(1371年)建贵州卫后,于20年后增设贵州前卫,治于宣慰司城西南隅,其所属5个千户所分列城外东西两侧,目的是为了增强都司的防卫力量,并有效地控制水西和水东土司。当时贵州前卫原额旗军6905名,驻守头桥、水关、长坡、阿江、凉水井、平哨,湾子等22哨。如在思州设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五开6卫,无异于将土司领地分割,拦腰切断。所以,永乐十一年(1413年),乘着思州宣慰司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相互攻杀之机,一举将此二宣慰司革除,以其地建立8府。回顾建省前后这段历史,建省前首先置卫,以卫所屯耕为先导,逐步打开局面然后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进一步扩大控制范围,然后才设贵州布政使司。可见卫所的设立,是中央政府对贵州的一次最重要的开发行动。

由于贵州1413年才建省,以往没有人口统计。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贵州有民户43367户,人口为258693人。嘉靖年间,贵州府、州、卫所共有军民户148957户,人口512289人,其中军户62273户,人口261869人,军户人口中占全省军民总人口的51%,而民户中还有一部分人口是南迁的汉族,形成“土著者少,寄居者多”的新格局。这个人口比例的变化也可说明,洪武年间推行卫所制度,对开发贵州所起作用之大。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

猜你喜欢
洪武云南贵州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贵州教育出版社
云南艺术学院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