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遗传风险与缺血性卒中机制

2017-01-14 22:58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安慰剂心肌病左室

• 循证视窗 •

心房颤动遗传风险与缺血性卒中机制

目前,尚不清楚对于基线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而言,随访期间LVEF改善至>35%及未改善时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的疗效是否有所差异?

近期发表的一项最新回顾性分析入选SCD-HeFT研究中的1273例在随访期间接受了LVEF再次评估的患者(安慰剂组与ICD组分别为649例和624例),根据LVEF将其分为LVEF≤35%组和>35%组进行了分层分析。受试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男性及白种人比例分别为77%、79%。ICD组与安慰剂组随访期间LVEF>35%者分别有186例(30%)和185例(29%)。随访30个月期间,不论随访期间LVEF是否改善(即仍≤35%还是>35%),与安慰剂组相比,ICD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低(LVEF仍≤35%者中发生率:7.7/100人.年 vs. 10.7/100人.年;LVEF改善至>35%者中发生率:2.6/100人.年 vs. 4.5/100人.年)。进一步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在随访期间LVEF仍≤35%者ICD可使死亡风险降低36%(校正后HR=0.64,95%CI:0.48~0.85),在随访期间LVEF改善至>35%者中上述校正后HR为0.62(95%CI:0.29~1.30)。治疗分组与随访期间LVEF对于死亡率的预测并无交互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在随访期间再次评估了LVEF的SCDHeFT研究受试者中,与LVEF持续≤35%者相比,随访期间LVEF改善至>35%者接受ICD治疗后死亡率的相对降幅相似。

研究者强调,临床实践中很大一部分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LVEF可以得到改善,虽然左室功能改善的患者需要接受ICD治疗的风险较低,但仍有很多患者接受了ICD治疗。既往尚无研究明确探讨ICD治疗究竟能否降低EF>35%者的死亡率,该研究提示,这些患者或许能从ICD治疗中得到获益。鉴于研究未就随访期间的LVEF情况做更详细的分组(LVEF完全正常组、随访期间LVEF均>35%),故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探讨ICD在LVEF>35%者中的疗效。

(转自《国际循环》)

猜你喜欢
安慰剂心肌病左室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超声无创心肌做功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心肌病的种类有哪些?
肥胖女性易患心肌病
“神药”有时真管用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为什么假冒“神药”有时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