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释名的源流

2017-01-15 00:55卢承顶田思胜张永臣马梅青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经穴腧穴医家

卢承顶,田思胜△,张永臣,马梅青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腧穴释名的源流

卢承顶1,田思胜1△,张永臣1,马梅青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自隋代杨上善首次注释十四经穴名,古今医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腧穴释名的源流进行梳理,有利于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促进腧穴的临床应用。

腧穴;注解;名称;源流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阐发其意义和内涵。自隋代杨上善首开十四经腧穴释名之先河,古今医家对腧穴名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试对古今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探讨腧穴释名的源流。

1 腧穴命名的发展

腧穴最初是从“按者快然”“驱病迅捷”“以痛为腧”的形式被人们发现的,那时腧穴既无定位也无定名,而是笼统的称为“砭灸处”。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确认了部分腧穴的部位和性能,腧穴的名称便逐渐出现,如扁鹊救治虢太子尸厥时取“三阳五会”。到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总结了部分腧穴治病的规律,有了160个腧穴的穴名,这些腧穴的命名已涵盖了腧穴的主治作用、经络脏腑、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多个方面。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确定了349个腧穴名称,这些腧穴命名上穷天文下极地理、宗阴阳五行之纲,以物类此,以形喻功,皇甫谧把大部分穴名都逐一进行命定,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2 腧穴释名之肇始

腧穴命名由来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记载:“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素问》的记载表明古人在为某一腧穴定名时,是根据了人们当时对于人体的认识和针灸治疗实践,并借助于已有民间的生活用语发展而来。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针灸学术的发展以及语言形式和文字形式的变化,穴名逐渐成为一种语言和字形的标志,其命名的由来和意义已不大为后人所知[2]。

到了隋唐时期,穴名就已经有了注释的必要。隋代杨上善在其撰注的《黄帝内经明堂》中首次对十四经穴的穴名进行了注释,该书现仅存手太阴一卷10个腧穴,如“中府者,府,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故曰中府”“孔者,空穴也。手太阴脉诸脉中胜,此之空穴居此脉之郄,故曰孔最之也”“手太阴脉,归之于肺,肺主于秋,脉之所起处,故谓之少商也”。此外,在《黄帝内经太素》[3]中,杨氏对十五络穴穴名进行了注释,如“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足阳明谷气隆盛,至此处丰溢出于大络,故曰丰隆”“蠡,力洒反,瓢勺也。胻骨之内,上下虚处,有似瓢勺渠沟,此因名曰蠡沟”。从这些内容来看,杨氏对腧穴释名注重训诂,比较精确且能给人以启发。清代学者陆心源在《仪顾堂题跋》中对杨氏给予很高的评价:“其释腧穴诸名,如汉人解经,疏通证明,训诂精确,为自来注医书者所未见。”[4]

唐代孙思邈指出腧穴穴名有其特定的含义并概述其大意,如《千金翼方》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故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所游观。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庶事皆然”[5],可惜没有详细的注释腧穴穴名。唐代王冰在校注《素问》时,曾释鸠尾穴名:“鸠尾,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6],后世医家在释此穴之名时多从其义。

隋唐时代的医家对于腧穴释名的初步探索,对后世医家研究探讨穴名起了一定的引导和启迪作用。

3 腧穴释名之发展

自隋代杨上善注释穴名之后,宋金元明时期鲜见腧穴释名的著作,明代医家张介宾参合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言,在其《类经》中仅概述了穴名的含义,亦未释一穴穴名,他指出:“凡诸经俞穴,有曰天曰星者,皆所以应天也。有曰地曰山陵溪谷渊海泉泽都里者,皆所以应地也。又如穴名府者,为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为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为神之所安。穴名台者,为神之所游行。此先圣之取义命名,皆有所因,用以类推,则庶事可见。”[7]

直至清代,方才出现了完整诠释十四经穴穴名的著作。清代医家程扶生钻研《内经》,综其心得编纂为《医经理解》[8],该书卷三为“穴名解”,专释十四经腧穴穴名,程氏先概述周身腧穴命名之义,而后逐穴释名,他指出:“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孔穴,如水之行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也,室舍言其所居也;门户言其所出入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也;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阔者也;俞言其气之传输也;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也。”对于注释穴名的缘由,程氏指出“欲世之学者,因名求义,因得穴,以易于识取云尔。”清代叶广祚的《采艾编》[9]首卷中有“十二经释名篇”,对腧穴的名称进行简洁的注释,如云门穴,“肺者气之宗,此为肺之宗也,如云气之门焉”;腹结穴,“言人小肠盘回曲结之所”;太冲穴,“太冲,言有动脉上冲也”。清代医家岳含珍在《经穴解》[10]一书中,不仅注解了十四经经穴的穴名,对经穴主治病症也进行了全面的阐发,可谓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腧穴注解专著。岳氏在注解腧穴时,对于名称含义相似的腧穴放在一起论述,如“腕之中横骨直有三穴,小肠经有阳谷,三焦经有阳池,大肠经为阳池,此取乎水行之意,以三穴皆自手腕而上行自臂之所也。气血遇关节之所,必稍聚而后行,故以谷、池、溪名之。阳者,以阳明经也。三穴皆以阳称,总为阳经也”。清代诸位医家的腧穴释名,既有逐一阐发,又有概括论述,内容丰富,但未引证文献资料进行训诂,颇显不足。

民国时期,针灸家焦会元曾著《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11],“穴名新解”是该书最大的特色,书中焦氏尝试取近代科学之物理比象来解释穴名, 如建里穴,“建里者,当脾之中、磨胃化电热,由是而传五脏,转通经络也。胃肠有邻里之称,故名建里”;承光穴,“承光者,承诸之光,从脑后肾阴灵之慧镜,返射双瞳,结阳光如电,聚于承光。目瞳似水精体,脾如磨电机,肾与命门如发电机,大小脑如收电机,脑后骨如平镜,能发返光,脑腑诸阳环聚前脑,工于运用。承光穴,本太阳经之光,搏结如太阳之光辉,如两目能视,赖承光之力,能察万物也。禁灸者,因诸阳聚结如电流,恐灸火与电相接,脑发炎热,脑汁入目为玉石眼。”焦氏此说,虽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却反应了民国时期医家欲使中医科学化的愿望。

4 腧穴释名之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获得迅猛的发展,腧穴释名作为针灸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陆瘦燕[12]将腧穴命名的方法总结为比拟法、象形法、会意法、写实法,并指出腧穴命名是以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腧穴所在处的解剖和位置、腧穴在生理、病理、治疗上的特性为依据。曾惠群等[13]将腧穴命名的依据总结为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理作用、病理变化、治疗作用、五官、取穴方法、形态、经脉循行流注、穴位的部位、解剖部位等有关,并对相关腧穴穴名进行了注解。刘冠军[14]在总结了经穴命名的方法和依据之后,对十四经经穴的穴名逐一进行了注解。张善忱[15]对十四经经穴进行了逐一注解,先述出处、定位,后引《内经》《说文》《尔雅》等进行训诂,内容非常丰富。陈敏[16]认为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有助于明确有争议的腧穴定位,揭示腧穴背后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的作用原理,发掘腧穴的临床作用,发现并纠正一些对腧穴的错误命名,具有重要意义。

在单个腧穴的注释上,如合谷穴,沈峰等[17]指出穴之“谷”强调的是位置、结构,“合”强调的是作用、功能,无开则无合,其实意为开合,合谷之用乃是司头面官窍、汗孔玄府、子宫奇腑、大肠肠腑及痛证气机之开合;再如人中穴,沈峰[18]根据人中穴所处的位置,从天地、阴阳、五行、经络、官窍等5个方面阐述了该穴穴名的涵义。在一类腧穴的注释上,李胜等[19]对风府、风池、风门、风市、秉风、翳风等六“风”穴进行了释名,并总结了六风穴的共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庄娟娟等[20]阐释了神门穴等9个“神”穴的穴名,指出“神”穴的命名深受中国“神”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神”文化。

此外,在腧穴释名方面出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专著。吴棹仙编著的《子午流注说难》[21],着重阐述了五输穴穴名的含义。张晟星等所著《经穴释义汇解》[22],上篇述腧穴命名的由来与分类,下篇为十四经穴释名,是作者汇集《黄帝内经明堂类成》《采艾编》《医经理解》《会元针灸学》等各家腧穴注释的内容,参以己见汇编而成,该书注释穴名言而有据,训释精当。高式国所著《针灸穴名解》[23]对十四经中的341个腧穴穴名进行了考释,其注释穴名综合了中医古代医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辅以临床治疗经验,被赞誉为“寿世金书”。周楣声所著《针灸穴名释义》[24]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概述穴名释义的目的、作用、穴义混乱的由来、穴义内容的分类,并对穴名释义提出相应的要求;下篇引经据典,对十四经361个穴名逐条进行考释,对腧穴释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程玮撰写的《经穴探源》[25]一书,从气穴物质的角度阐释穴名,见解颇为新颖。王德深主编的《中国针灸穴位通鉴》[26]全面搜集了古今医家注释穴名的内容,较之《经穴释义汇解》更为丰富,可谓腧穴释名之集大成者。

5 结语

综上所述,腧穴的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腧穴命名的由来和起初的含义逐渐变的不大为人所知,由于腧穴的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所以腧穴释名就成为针灸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穴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通过对腧穴释名源流的梳理,便能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并在参合诸家注释的基础上,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从而深入挖掘和拓展腧穴的临床应用。

[1] 刘鼎禄,曹晓桦,董妙.针灸穴名探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5):35-37

[2] 高少才.经穴命名研究[D].西安:陕西中医药大学,2007:2

[3] 钱超尘,李云校正.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 王德深.中国针灸文献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0

[5]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0

[6]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范登脉,校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82

[7]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5

[8] 清·程扶生.医经理解[M].上海:上海元昌印书馆,1925

[9] 清·叶广祚.采艾编[M].清刻本

[10] 清·岳含珍.经穴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

[11] 焦会元.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M].北京:北京泰山堂书庄,1937

[12] 陆瘦燕.概述腧穴的命名[J].中医杂志,1962(11):24-27

[13] 曾惠群,王珍,曾玉鳞.谈谈穴位的命名[J].江苏中医药,1961(4):1-9

[14] 刘冠军.经穴命名浅解[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79(1):137-144

[15] 张善忱.穴名释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30-34

[16] 陈敏.浅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的意义[J].中国针灸,2016,36(5):539-542

[17] 沈峰,胡珊.探意合谷[J].中国针灸,2016,36(8):885

[18] 沈峰.人中穴名探义[J].光明中医,2013,28(3):553-554

[19] 李胜,张丰正.试论风穴及其临床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39(2):183-185

[20] 庄娟娟,王继红,赖新生.从穴名角度论“神”的重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3):590-593

[21] 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5

[22] 张晟星,戚淦.经穴释义汇解[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23]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4] 周楣声.针灸穴名释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5] 程玮.经穴探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6] 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OriginofAnnotationforAcupoints’Name

LU Cheng-ding1, TIAN Si-sheng1△, ZHANG Yong-chen1, MA Mei-qing2

(1.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355,China; 2.TheHospitalofShandongProvincialCommittee,Jinan250001,China)

The nomenclature of acupoints has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 which also has rich meaning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Annotation of an acupoint’s name refers to the paraphrase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cupoint. Doing research and discussing on annotations of the names of acupoints can not only help to grasp the location of the acupoints, to understand the viscera and meridians, to know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 as well as comprehend the functions and compatibility of acupoints, but also help to acquire the philosophic thinking of the ancients and enhance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literacy. Since YANG Shang-shan of the Sui Dynasty firstly annotated acupoints’ name from the fourteen meridian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hysicians has carried out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 discussion. To card the origin of acupoints’ name can be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upoints in clinic.

Acupoint; Annotation; Name; Origin

R224.2

A

1005-0779(2017)09-0075-03

卢承顶(1987-),男,2015 级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田思胜(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2017-03-20

猜你喜欢
经穴腧穴医家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旅途止泻按脾腧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