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护理探讨

2017-01-15 20: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尿管尿量间歇

张 平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北区),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护理探讨

张 平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北区),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观察分析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保留尿管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13.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40.0%(P>0.05);观察组16.7%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83.3%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优于对照组9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1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间歇导尿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而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间歇导尿;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膀胱功能

脊髓损伤(SC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于重度残疾,患者无法自理,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负担[1]。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除了瘫痪外,还会出现膀胱功能障碍。本次研究采用间歇导尿技术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取得理想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MRI等诊断为脊髓损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1.64±8.67)岁;其中胸椎骨折9例,胸腰椎骨折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2.84±9.52)岁;其中胸椎骨折8例,胸腰椎骨折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在患者术后1周拔出导尿管,同时协助患者进行膀胱训练,例如拍打大腿内侧、挠脚心、挤压膀胱等,寻找反射性排尿点;患者用双手拇指按压膀胱区,促尿液排出,动作要轻柔。

间歇导尿的护理:①护理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操作;②导尿时要指导患者掌握尿意的信号,导尿成功后不可立即拔出尿管,需等患者彻底排空;③掌握导尿时间,通常情况下4~6 h导尿1次[2],每日不可超过6次。④掌握导尿时机,一般情况下,当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即可开始导尿。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保留尿管进行护理,每日对患者进行尿管护理,在留置尿管期间需要定时放尿,同时给予膀胱冲洗和抗菌药物的应用。两组患者均接受1个月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评测两组患者的尿常规、尿培养及残余尿量。诊断标准:尿路感染标准为尿中脓细胞和白细胞数量>10个,尿培养菌落连续2次>105/mL。膀胱功能恢复标准:良好为残余尿量≤100 mL;很差为残余尿量>100 mL。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泌尿感染4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泌尿感染12例,感染率4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100的5例(16.7%),≤100的25例(83.3%);对照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100的27例(90.0%),≤100的3例(1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感知能力,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排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的同时如护理不当还会出现感染情况,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脊髓损伤给予间歇导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留置尿管出现尿路感染情况,同时患者能够锻炼膀胱的收缩和扩张,促进膀胱的恢复。间歇导尿是目前护理尿路感染最好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间歇导尿能够降低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命,而且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间歇导尿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13.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40.0%(P<0.05);观察组16.7%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83.3%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优于对照组9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1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间歇导尿不仅能够锻炼膀胱功能,而且有效保护肾功能,对患者恢复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新治疗技术要想完全发挥其治疗效果,患者的护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间歇导尿技术的护理对于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资料

[1] 吴姁怿,康霞,蒋春燕,等.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2-13.

[2] 史俊霞.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28-129.

[3] 周芸,张金菊.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8):145-148.

R473.6

B

1671-8194(2017)16-0256-01

猜你喜欢
尿管尿量间歇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