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证脉学”之气机失调脉象系统临床应用举隅*

2017-01-15 22:33刘呈祥齐向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脉象气滞气机

刘呈祥 闫 伟 滕 晶 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4)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1]。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筋脉皮骨、四肢九窍,皆须气的推动和充养,才能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为气机。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失调,人即发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人体内之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因而脉象能够辨识气机功能状态[2-3]。由本文第四作者齐向华教授创立的“系统辨证脉学”专有气机失调脉象系统,对气机状态辨证精准,指导临床诊疗效果显著。

1 气机概念及沿革

气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但对 “气机”一词,历来无明确定义,一直争鸣不一,有人体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运动变化的机理、气化的反映等[4-5]。最早在《内经》中已有对气的升降出入的病理分析和症状描述,但《内经》中没有“气机”这一词。最早使用“气机”一词的是宋代的《圣济总录》,后气机理论盛行于清代和民国,至今依然沿用[6]。

2 气机作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气的升降是体内气机的有序回旋运行,气的出入是体内外之气的相互交接的运行[7]。五脏主收藏,气机宜升扬而布散精气,表现为气之“升”。六腑主传化,主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机宜沉降,表现为气之“降”。机体脏腑功能活动中,肝主疏泄以升为常;肺司呼吸,以降为顺,肝升肺降则气机正常。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宜通降,脾升胃降则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8]。气的出入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人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生命体,依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人体的生命活动通过气的“入”即通过吸取自然界的能量维持生命,通过气的“出”即通过社会人文环境展现机体的生命活动。

3 气机失调的危害

大凡致病因素均先伤气而发病,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外感寒热,或因劳倦太过等。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则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将停息,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1]。气的升降出入如果发生异常,就会变生各种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气的无处不在,任何疾病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反映出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故许多医家都称升降出入为病机之紧要、最要、要领,是百病的纲领[9]。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指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百病皆生于气也”[10]。由此可见,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百病丛生。

4 气机失调脉象系统

升降运动是自然界生命运动变化的主要形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参天地而知人身,自然界节律性也可以在脉象上显现出来[11],即脉象亦有阴阳升降之理。“脉之动者,阴阳气血升降出入也”,气机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脉象也会随之变化,我们就能通过脉象辨别气机功能状态。气机失调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散、气脱、气闭6种状态,其各自表现及脉象特点如下。

4.1 气滞脉象 气滞是指气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可发生于机体某个特定部位,也可发生于整体[12]。气滞可出现局部脉象的“动、涩、沉、缓”,也可出现于整体脉象的“沉、动、涩、短、浊”。临证诊脉,根据脉象“沉、动、涩”的特征,即可做出“气滞证”的病机诊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兼见的脉象要素的差异可以辨别出不同的证候组群:1)根据这些特征所突出的部位,就可以进行气滞的定位诊断。气滞易发生在肝、脾胃、肺和经络。肝主疏泄,肝郁气滞,临床常表现为四肢厥冷、项背肌肉紧张、肿胀、口腔溃疡等,表现为左关的涩、缓、沉。肺气壅滞,胸部胀闷,表现为右寸的涩、缓、沉。脾胃气滞,饮食水谷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易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脉象表现为右关涩、动、缓、沉。 2)如果在“沉、动、涩”基础上又表现“热”,则为气郁化火证。 3)如果又表现“稠”或“滑”,则为气滞痰郁证或气滞水停证。4)如果“涩”特别突出者,则为气滞血瘀证。

4.2 气逆脉象 气逆是指气机当降不降,反而气上冲逆或横逆的病理状态。气逆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但有时为阳气不足,摄纳无力导致气机上逆。气机上逆过程中,可以裹挟血液或痰浊一起逆窜于上,从而导致身体上部血郁和下部血虚的改变。临证诊脉,根据脉象“上而粗”的脉象特征,即可诊断为“气逆证”。在此基础上,1)根据寸部“粗”“热”“强”“动”与尺部相对应的“细”“寒”“弱”“涩”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则可以进行气逆证程度的判断。2)根据寸部“热”“强”脉象要素所表现出的程度,则可以进行气逆证虚、实性质的判断。3)根据脉象显现出的“粗”的部位,则可以做出定位诊断。气逆易发生在肺、肝与胃,如肝气冲逆可见左寸粗,肺气逆可见右寸粗,肝气犯胃可见右关脉粗,肝木客脾则右尺脉粗。4)如果在脉象“粗”部位同时表现“滑”,则为气逆挟痰证。5)如果在脉象“粗”的部位又表现“热”,则为气逆挟热上攻证。

4.3 气陷脉象 气陷有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的虚证,也有气机倾注停滞的实证。气机下陷常导致气血挟湿浊或湿热下注和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临证诊脉,根据脉象“下而粗”的特征,即可诊断为气陷证。在此基础上,1)根据尺部“粗”“热”“强”“动”与寸部相对应的“细”“寒”“弱”之间的联系,则可以进行气陷证程度的判断。2)根据尺部“热”“强”的程度大小,则可以进行气陷证虚、实性质的判断。3)如果尺部“热”“强”比较突出,则为思慕气陷或性情怠惰,气机不升证。(4)如果“热”“强”不突出者,则为气虚气陷证。5)如果寸部“寒”“弱”“细”和整体脉“进少退多”明显,则为气血下沉,上焦气血亏虚证。6)如果尺部“热”而“滑”突出者,则为机体下部气血郁滞化热证。

4.4 气闭脉象 气闭是指气的外出与纳入受阻,闭塞不畅的状态。气闭常在气滞基础上发展而来。气闭则升降出入障碍,神机不能随气达于外而内闭;或气机痹阻产生痰浊、瘀血。气的出入通行受阻,闭塞不畅,不能外出肌表则脉“沉而强”。血液受阻运行不畅,脉象“进少退多、来驶去驶、短”。气机闭阻,产生痰浊、瘀血,脉象在气闭脉象的基础上又有相应部位脉“涩、凸”。神机不能随气达于外而内闭则脉“浊”。临证诊脉,根据脉象“沉而强”的特征,则可诊断为“气闭证”。结合脉象中出现的病因特征,判断气闭证出现的原因。

4.5 气脱脉象 气脱是气散之甚者。气散是由于邪气猛烈、正气暴伤,或长期耗损、正气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导致气出太过或内纳不及,正气不能内收而有泻脱之趋[13]。气散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气脱,出现正气不能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常常表现为几个脏腑迅速、相继出现气机衰竭的情况,并伴有神志的改变。正气不能内守而外逸脱失,气脱鼓动脉道不利,脉现“弱、细”。气脱外散不能内敛则“散、浮”。气脱至极,气不接续,出现心律不齐,脉则“结代”。晚期气脱,无力鼓动外出,阳气亡失,脏腑功能衰竭,脉“沉、迟”[14]。临证诊脉,根据脉象“弱而散”的特征,结合“结”“代”及“浮”“沉”“迟”“数”之间的变幻无常,即可诊断为气脱证。根据以上脉象要素的不同系统联系,可以判断出气脱的程度。

5 病案举例

中风作为中医学“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历来均为临床医家研究的重点[15]。临床研究发现,众多中风病患者常以气机失调为发病先导,继而引起气血上逆、阻闭脑络或气血陷下、脑髓失养而发病。下面以2则中风病病案为例,来解析气机辨证系统在中风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16]。

病案1:患某,男性,57岁,2014年2月7日初诊。主诉:饮水呛咳,伴右侧肢体乏力2 d。患者于8年前因突发意识不清、无昏迷,于当地医院诊断为 “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没有留下明显后遗症。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言语不利,伸舌右偏,右侧肢体乏力,嗜睡,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就诊。舌质暗红,苔白厚。诊脉发现患者双寸脉“细、弱”,尺脉“粗”,整体脉“下、进少退多”,为典型的气陷脉象,表示气机上升不足,降下有余。整体脉“细、弱”,表明患者有气虚之证,导致气机不升而邪窜经络,气血郁闭于下,出现下肢沉重乏力之症,而机体上部相对气血不足出现乏力、嗜睡之象。左寸及右尺脉郁“动”,考虑该患者长期处于郁闷不舒状态,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右关脉“细、直”,表明患者思虑过度。左尺脉的“枯、涩”,说明患者体内阴液亏虚,饮水不足,询问患者情况吻合。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气陷证,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和越鞠丸为基础,加疏肝理气活血的药物,以升阳散郁、理气活血。方药:黄芪45 g,党参15 g,白术20 g,白芍 30 g,当归 15 g,川芎 15 g,秦艽 20 g,羌活12 g,黄芩 15 g,香附 20 g,苍术 20 g,麦芽 12 g,桔梗9 g,升麻 12 g,甘草 6 g,麻黄 6 g,青皮 6 g,防风 15 g。7剂,水煎服,日1剂。2014年2月17日二诊:服药效可。现患者右侧肢体乏力减轻,无饮水呛咳,纳眠可,二便调。上方去生麻黄,加北沙参30 g。7剂,水煎服。

按:此患者体质为木形人,个性偏于土形人,遇事隐忍不发,长期处于郁闷不舒状态。同时兼有气虚不升的虚证,也有气机停滞于下的实证。所以治疗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和越鞠丸加减,以补气、升举阳气,同时解肝郁通肝络,疏理肝气。二诊时:患者服药后效果很好。右侧肢体乏力减轻,饮水呛咳症状消失。患者脉象表现为“枯、涩”,说明患者阴虚津亏,所以在原方基础上加沙参以养阴生津,继续服药。

病案2:患某,女性,79岁,2014年2月17日初诊。主诉:右侧半身不遂20 d。患者20 d前午后突然出现右侧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无意识障碍,紧急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梗死”,后收入院。刻下右侧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咳嗽,咯黄痰,胸闷,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意识清楚,无吞咽障碍,无饮水呛咳,无言语不利,纳少,眠差,小便失禁,大便不规律。患者高血压病病史40余年;糖尿病病史30余年;结肠癌术后10余年,手术中有输血史,伤口预后不佳,留有瘢痕,形成肠疝,现腹部凸起如球状,腹壁静脉曲张。检查血生化示:钾2.84 mmol/L;总蛋白52.2 g/L;葡萄糖7.24 mmol(2014年2月18日)。舌质红,苔黄燥。整体脉象“上、高太过”,双寸脉“粗”,血流“进多退少”,均表示患者气机逆上,降下不足,诊断为气逆证。双寸、关脉“粗、热”,提示肝阳偏盛,化火上亢。双尺脉“沉、寒、弱”,说明患者肝肾阴虚,下焦失养。双寸脉燥“动”,脉搏搏动过程中撼动感较强,表明患者脾气容易急躁。左关脉,气包样“凸”,郁“动”,提示此患者有情志郁怒的病史,气机郁滞造成腹部的肠疝。右尺脉“细、敛”提示患者平素好操心,思虑过度。整体脉象“刚”,与患者长期高血压病病史吻合。血液质地“滑、稀”,遗留有手术大量失血脉象,提示患者血液有形成分减少,血生化示血钾和白蛋白低。右尺脉“凹、边脉”,与患者行结肠癌手术,并留有瘢痕相符。右关脉“糖涩搏”因血液质地的“稀”而不明显,但仍能摸到,提示患者血糖高,且控制不是很好。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病一中经络(气逆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降逆、息风通络。方药:天麻20 g,钩藤30 g(后下),桑寄生 12 g,石决明 30 g(先煎),钩藤 15 g,栀子 9 g,杜仲 12 g,川牛膝 20 g,黄芩 12 g,玄参 30 g,瓜蒌 20 g,降香 15 g(后下),麦冬 30 g,生地黄 30 g,积壳 15 g。 7剂,水煎服。2014年2月2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出现腹部、足躁部皮肤红斑,瘙痒。肠鸣音亢进,矢气增多。现咳嗽好转,胸闷较前减轻,双下肢仍轻度水肿,腹部胀气明显,叩音呈鼓音,舌质红,苔黄燥。脉象的“上、热、动”较前好转,上方去栀子,加防风20 g,天冬15 g。7剂,水煎服。2014年3月3日三诊:患者肌力明显好转,腹胀明显,睡眠质量较前改善纳少,小便失禁,大便不规律,舌质红,苔黄燥。上方去杜仲、桑寄生,加女贞子15 g,墨旱莲12 g,紫苏叶12 g。7剂,水煎服。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通过望诊可知,患者矮胖,面色苍黄,肩背丰厚,腹大,皮肤肌肉润泽,属土形人的体质。分析脉象发现,该患者好劳心,多忧虑,性格急躁,但隐忍不发,好生闷气,为木形人个性。治疗此类老年人患者时,不要局限于“年老体衰”,应根据脉象从个性与体质系统辨证治疗,以个性治疗为主,体质调理为铺。该患者主要病机为气机逆上,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降逆,熄风通络。肝阳化火伤阴,加滋阴通络药物;结合患者情志郁怒病史,使用理气、降气药物。二诊时,患者服药7付后,风邪外出,发为风疹,患者出现腹部、足根部皮肤红斑,瘙痒。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祛风解表,滋阴润燥的药物。三诊时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肌力恢复,去杜仲、桑寄生,加二至丸滋肾养阴。患者腹胀明显,加用紫苏叶理气散滞。以上2则病例虽然都是中风病,但属于完全相反的气机失调病理状态,故而治疗时潜方用药大相径庭,这就强调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气机状态的准确辨识,才能在治疗时做到心中有数,使疾病诊治达到的满意的疗效。系统辨证脉学对气机辨识有着传统脉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还能对人体个性、体质,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疾病进行整合诊断,精准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与疾病所在的空间位置。掌握了系统辨证脉学,就可以在临床上准确把握患者气机运行状态,运用“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指导临床各种治疗措施的应用,具有明显临床辨证诊疗优势。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李吉武,彭万年.从元气升降角度析识脉象之理[J].国医论坛,2014,29(6):9-11.

[3]王慧婵,滕晶.从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析识脉象[J].吉林中医药,2015,35(10):980-982.

[4]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0.

[5]寇华胜.中医升降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

[6]张西俭.“气机”沿革与义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1):3-6.

[7]滕晶.从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探论失眠症[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06,1427.

[8]冯兴中,王永炎.论“百病生于气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6(1):5-8.

[9]李国菁,冯兴中.论“百病生于气也”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3479-3482.

[10]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27.

[11]赵艳青,滕晶.《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对脉诊的影响探讨[J].四川中医,2013,32(10):22-24.

[12]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2-94.

[13]徐飞霞,滕晶,齐向华.气机失调所致头痛的脉象特征[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7):1326-1327.

[14]齐向华.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07-112.

[15]郜峦,王键.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源流及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79-1281.

[16]滕晶.辨脉知病实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88.

猜你喜欢
脉象气滞气机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