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霞教授基于《灵枢·百病始生篇》治疗面瘫经验*

2017-01-15 22:33尤苗苗陈楚云指导李丽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百病灵枢面瘫

尤苗苗 陈楚云 指导 李丽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45)

面瘫,现代医学称之“面神经炎”,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1]。本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2]。李丽霞教授基于《灵枢·百病始生篇》治疗面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释义

《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风雨则伤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病因:1)风寒之邪,易伤人体上部;2)寒湿之邪,易伤人体下部;3)七情之患,易伤人体内脏。病机:1)不得虚邪不发病;2)逢虚邪未必发病,正气存内,抗邪于外;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传变:皮毛→络脉→经脉→输脉→伏冲脉→肠胃→募原→息而成积→积证[3]。

2 李丽霞教授分期论治面瘫

关于面瘫的分期,2007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对面瘫的分期有明确的阐述:发病 1~7 d 为急性期;8~20 d 为静止期,21~70 d 为恢复期[4-5]。然而现代众多临床医家在分享治疗面瘫经验时,并未遵循以上标准,而是有各自的不同的认识,这与面瘫各期临床表现差异不大有一定关系。李丽霞教授基于《灵枢·百病始生》所述疾病病因、病机及传遍规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面瘫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急性期(病程小于7 d)病位在“皮部”,采用局部浅刺配合井穴点刺及走罐疗法;恢复期(病程7 d至3个月)病位在“经”,重视阳明经穴并采用电针配合TDP照射疗法;后遗症期(病程大于3个月)病位在“筋”,选用辨证施治埋线法。

2.1 急性期 《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风雨则伤上”,中医学认为面瘫的发病多在人体脉络空虚、腠理不密之时,以“风邪”为主导的外邪易侵入人体,客于“上”(面部),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发为本病[6]。此期病位多责之皮毛,“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又上焦之气为卫气,由此可见风寒之邪侵袭皮肤腠理,即皮毛者先受之[7]。故面瘫急性期临床可见额纹消失、眼裂增宽、口角喎斜、耳后乳突或下颌部的疼痛与肿胀等。此期病邪在皮毛,病位表浅,治宜“祛邪”为主。取穴:攒竹、太阳、迎香、地仓、颊车、水沟、承浆、风池、合谷、太冲、少商、商阳、养老。操作方法:地仓、颊车互透,水沟、承浆向患侧斜刺,少商、商阳浅刺,余穴常规针刺;针刺得气留针30 min后于患侧行走罐疗法,走罐方向为地仓→颧髎、鱼腰→头临泣。急性期取穴独特之处在于肺经及大肠经井穴及小肠经郄穴的选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井穴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之源头,是经气所出之处;如前所述面瘫急性期病位在皮部,而肺主皮毛,取肺经井穴少商可祛除潜伏于皮部之邪气,同时取大肠经之井穴可助少商导邪外出之功。手太阳郄穴养老,《医经理解》曰“太阳故谓之老,此则其气所养也”“养老,益者为养”。阳经郄穴善治痛症,取养老穴即可扶正助祛邪外出又可止痛,因面瘫急性期患者常伴有耳后乳突或下颌部处疼痛,取养老穴可谓集多功效于一体。《灵枢·终始》曰“脉虚者,浅刺之”,面部皮肉浅薄,又如上所述面瘫急性期之病位及病机,该期诸穴宜浅刺。拔罐疗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是中医针灸外治疗法中独具特色的疗法,具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之效,适宜于风寒湿邪引起的病症,如前所述面瘫的发病尤以“风邪”为主导,通过施以走罐法,可使玄府开放、引邪由里及表、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8]。

2.2 恢复期 《灵枢·营卫生会》曰“三焦之所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即上焦元真之处为邪所迫,其邪未尽除,传入阳明经,此恰与伤寒太阳阳明之传义理同。兹于面瘫,则如恢复期。《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指出疾病的发生不仅因于“虚邪”,更有“身形虚”,兹于面瘫同理。李教授发现临床上面瘫恢复期患者多兼有阳气亏虚、气血虚衰、脏腑机能减退之象,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面瘫急性期失治或误治均可致邪气由皮部深入达经脉之处,临床可见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表情肌瘫痪、鼓腮漏气、口角喎斜等症难以祛除,此时进入恢复期属经脉病候,治宜“扶正”为主。取穴:急性期取穴处方基础上去攒竹、少商、商阳、养老,加阳白、四白、下关、外关(病程3周以上者加足三里)。操作方法:地仓、颊车互透,水沟、承浆向患侧斜刺,余穴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机配合TDP照射患处,选择疏密波、轻刺激,留针期间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 min;病程1个月以上而无热象者,足三里温针灸。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特别是阳明经经气散布结聚之处,在此期更加重视阳经经穴的选用源于其可调动阳气、鼓舞经脉气血,从而激发五脏六腑之功用,最终达到祛邪外出之目的。该期取穴融合了 “四阳经”(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及“阳脉之海”(督脉)经穴,驱邪效强,若此才能使邪去而正安。其中手足少阳、手足阳明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白,可“引动阳气从而驱散阴霾”,具调动诸阳经之阳气而起到驱邪外出的作用[9]。因面瘫恢复期经气运行受阻、气血瘀滞,除重视阳经经穴的选用外更应强调活血通络的必要性。故李教授在调整穴位处方的基础上,采用电针配合TDP照射疗法增强疗效。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电针机产生的电流可通过针刺使肌肉有节律收缩,从而调整肌张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兴奋,改善患侧面部的营养代谢,使神经纤维再生;配合透刺法可使针感范围扩大,激发多条经脉气血运行,以加强刺激量从而增效[10-12]。而TDP则通过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从而反射性地影响机体,加之热量持久渗透可直达肌肉深层以减轻面神经水肿、解除压迫,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面神经麻痹的恢复。二者合用可明显改善血管的紧张度及黏膜的渗透作用,加速局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强吞噬作用及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状况,最终使面神经麻痹得到改善。

2.3 后遗症期 面瘫因病情严重、早期若失治误治或年老体弱等原因,迁延日久,邪气进一步深入致瘀血留滞,面部筋脉长期失于濡养,筋肉弛缓不收或筋脉拘急可致后遗症的发生。《素问·痿论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所以阳明经受邪日久,病入冲脉、气街。气街者,三焦之府也,为阳明宗筋之会。兹于面瘫,则为后遗症期,此期多因久病致气滞血瘀、筋脉失养,从而可见患侧面部肌肉松弛、活动障碍,表现为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鼓腮漏气、口角歪斜等症久不愈,故治当从筋而论。此期若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或电针疗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李教授强调此期治疗当兼顾标本、补泻兼施、扶正祛邪、整体调节,若此才能抗病祛邪。故采用“辨证施治埋线法”施治。“辨证施治埋线法”独特之处在于辨证取穴和选用相应的埋线法: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来辨证取穴并结合患者体质适当选用体穴;其次根据病位所在及穴位特性辨证选用相应埋线法,包括了普通埋线法和透刺埋线法。取穴保留了急性期处方中之攒竹、太阳、地仓、颊车穴,进一步辨证取穴。额纹消失、蹙额及皱眉不能完成者:阳白透刺鱼腰、鱼腰透刺攒竹、鱼腰透刺丝竹空;眼睑闭合不全者:太阳、颧髎行普通埋线;鼻唇沟平坦、面部表情肌瘫痪者:颧髎、巨髎、牵正、下关行普通埋线法;鼓腮漏气、口角歪斜者:巨髎透刺牵正、地仓透刺颊车;热邪盛者:曲池、丰隆行普通埋线;气虚血瘀者:足三里、血海行普通埋线。操作方法:1)普通埋线,以颧髎穴为例,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对颧髎穴进行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镊取一段约0.5~1.5 cm的羊肠线放置在无菌注射器(7号)针尖,外露约0.5 cm,手持无菌注射器针栓,刺入穴位至所需深度,将羊肠线植于穴位;2)透刺埋线,以地仓透颊车为例,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对患侧局部皮肤进行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镊取一段约1~1.5 cm的羊肠线放置在无菌注射器(7号),外露约0.5 cm,左手食指和拇指紧捏地仓和颊车穴,连同皮下肌肉一起提起,右手持无菌注射器针栓,从地仓穴进针,针尖抵达颊车穴皮下后右手快速出针,随后左手食指和拇指一起快速放开使线进入皮下。操作注意事项:在额面部埋线治疗后需要对额面部取穴部位进行按揉,以利于羊线与组织粘连、防止羊肠线脱,增强针感。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对羊肠线的吸收程度,每2~6周采取1次埋线治疗。

3 典型医案

患某,女性,26岁,职员。2016年6月17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1周(曾在外院就诊,予营养神经、抗病毒、激素等药物口服治疗后无效)。刻诊:右眼闭合不全,闭目露白约4 mm,右侧额纹消失,蹙额、皱眉均不能完成,右侧鼻唇沟平坦,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肌活动无力,口角歪向左侧,不能鼓腮、吹口哨,右侧乳突按之触痛明显,无眼球震颤,双侧外耳道皮肤无潮红及疱疹,鼻咽无特殊发现,颈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底正常,四肢肌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等病史。诊断为面瘫恢复期。取穴:太阳、阳白、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水沟、承浆、风池、合谷、太冲、外关。针刺法:地仓、颊车互透,水沟、承浆向患侧斜刺,余穴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机配合TDP照射患处,选择疏密波、轻刺激,留针期间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 min。连续治疗3次后患者右侧乳突后疼痛较前明显减轻,闭目、迎风流泪明显改善,鼓腮漏气有所改善。再取太阳、阳白、下关、迎香、风池、合谷、太冲、外关穴常规针刺,水沟、承浆向患侧斜刺,地仓、颊车互透,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机,选择疏密波、轻刺激,留针期间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配合TDP照射患处,留针30min,巩固治疗3 d(每日1次)后患者乳突后疼痛消失,右侧额纹基本恢复,闭目露白约1mm,右侧鼻唇沟变深,口角歪斜明显改善,鼓腮轻微漏气。守前法隔日治疗1次,连续施治2次后诸症痊愈,未留有后遗症。

4 结 语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口歪”,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公认,且治疗方案众多,如有医家采用东氏局部三线法联合头体针治疗双侧周围性面瘫[13]。不同治疗方案其区别主要在于取穴与针刺法,取穴多以头面部为主方,针刺法包括普通针刺、电针、埋线等,各种针刺法差异之一为针刺深浅。《内经》阐明了针刺深浅与四时经气、邪气所在部位、病性及人的体质均有密切关系[14-15]。上述患者起病前有工作压力大、熬夜病史,如此“体虚”构成了发病的内因;又发病时正处炎热夏季,患者有在空调房中休息病史,又形成了发病的外因。内外因结合而发为面瘫,与《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的阐述不谋而合。该患者起病时虽积极治疗,但诸症仍存,就诊时已是恢复期,邪气已深入经脉,治疗时取穴重视阳经的选用,并采用电针配合TDP照射疗法,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强吞噬作用,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营养状况,最终使面神经麻痹得到改善。这一治疗思路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病先重于在调动人体自身抵抗力,在此基础上而后再祛邪外出的特色。此外,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发现面瘫的发病多有诱因,如劳累、贪凉等,基于此,对于本病的治疗李教授强调除了“治”以外,更应将“防”摆在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如避免过度劳累、贪凉等,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李教授基于《灵枢·百病始生篇》对面瘫的病因、病机及其传遍规律有着独到的认识,基于此对面瘫进行分期并按期采用不同针刺法治疗疗效显著,缩短了面瘫的病程,降低了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

(第一作者尤苗苗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2015级研究生)

[1]云彩霞,孟智宏.中医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690-1693.

[2]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28(12):989-992.

[3]陈荣荣,刘春援.论《灵枢·百病始生》与脉、络疾病[C].第7届国际经络学大会,2011:123-125.

[4]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1.

[5]季文玲.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219-221.

[6]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6):393-394.

[7]王洪图、李云点校,唐杨上善撰,等.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6-18.

[8]崔帅,崔瑾.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6):506-510.

[9]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9.

[10]宋晓莉,杨新玲.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50.

[11]张全爱,刁灿阳.黄迪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中医杂志,2007,48(4):312-313.

[12]贾运.电针配合 TDP照射治疗面瘫49例[J].河南中医,2012,32(7):902-902.

[13]高倩倩,杨颖,陈源瑜,等.双侧周围性面瘫案[J].中国针灸,2017,37(3):284.

[14]林玉芳,沈卫东,陆欣玲,等.《内经》对针刺深浅的论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82-685.

[15]徐萌,王朝阳,刘金艳,等.浅谈《黄帝内经》《难经》之因时针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23-225.

猜你喜欢
百病灵枢面瘫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包”治百病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多喝水能治百病?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泡脚驱寒消百病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