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现代针灸腧穴谱

2017-01-15 22:36费兰波
中医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耳门选穴太溪

郭 佳,费兰波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针灸经络·

神经性耳鸣现代针灸腧穴谱

郭 佳1,费兰波2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目的:对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选穴进行归纳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并记录纳入文献数量及针灸处方中腧穴的运用频次、归经、分布,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常用和少用腧穴及其归经、分布规律。结果:纳入82篇文献,涉及78个腧穴,常用腧穴(文献>4篇者)有听宫、翳风、听会、耳门、中渚、太冲、足三里、外关、太溪、肾俞等共计29个穴位;少用腧穴(文献>1且≤4篇者)有后溪、下关、大椎、涌泉、头窍阴等共21个穴位;涉及14条经脉,以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胆经为主;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项、下肢和上肢为主。结论: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常用腧穴有听宫、翳风或听会、耳门、中渚或太冲、足三里、外关或合谷、太溪或肾俞、风池等,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头面颈项及上肢。

神经性耳鸣;文献研究;针灸;腧穴

耳鸣是一种在无外界声电刺激的条件下,自觉耳内或颅内鸣响的一种症状,此病是临床常见、也是难治性疾病,其发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1]。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有效,但是尚无规范化腧穴处方。为此,本研究通过检索各数据库截至2017年3月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期刊文献,统计腧穴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等,探讨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常用、少用腧穴及其使用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标准和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①以神经性耳鸣为研究对象;②治疗措施包括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等;③临床观察或研究类文献,排除数据处方不完整的文献;④腧穴选择限定为经穴和奇穴。

1.2 文献检索方法

1.2.1 文献来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98-2017)、中国知网(CNKI,1957-2017)、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7)中的文献,发表日期截至2017年3月。

1.2.2 检索策略

检索项:主题或关键词。检索词:“神经性耳鸣”或含“感音神经性耳鸣”并含“针刺”或含“艾灸”或含“针灸”。

1.3 数据整理

通过NoteExpress3.0文献管理器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剔除综述、动物实验类文献,对初筛文献进行全文查阅,再根据纳入标准做进一步筛选,最后用Excel将符合标准的纳入文献进行统计,整理腧穴处方,腧穴的文献应用频次、归经及分布等,其中腧穴名称参照《针灸学》[2]。

1.4 腧穴分类判定标准

[3]制定:文献使用频次>5%者为常用腧穴;文献使用频次≤5%但>1%者为少用腧穴;文献使用频次≤1%者为未用腧穴。

2 结 果

2.1 检索结果基本情况

初检出文献47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82篇,共收集214条处方。腧穴标准参考《针灸学》教材,腧穴数量总计401个,包括362个经穴和39个经外奇穴,本研究结果中涉及腧穴78个,临床使用比例占19.45%,其中经穴75个,奇穴有3个,14条经脉均有涉及。

2.2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常用腧穴情况

统计文献频次>4篇者为常用腧穴,按频次降序排列结果如下:听宫(74)、翳风(70)、听会(68)、耳门(48)、中渚(45)、太冲(45)、足三里(39)、外关(37)、太溪(36)、肾俞(32)、合谷(31)、风池(27)、丰隆(26)、丘墟(25)、三阴交(25)、百会(21)、关元(20)、完骨(18)、侠溪(18)、率谷(17)、足临泣(13)、劳宫(12)、气海(11)、脾俞(9)、阳陵泉(9)、曲池(8)、支沟(7)、中脘(6)和内庭(6),共29个腧穴。

2.3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少用腧穴情况

统计文献频次篇者≤4且>1篇者为少用腧穴,按频次降序排列结果如下:后溪(4)、下关(4)、大椎(4)、涌泉(3)、头窍阴(3)、角孙(3)、神庭(3)、内关(3)、四神聪(3)、血海(3)、液门(3)、地五会(3)、行间(2)、悬钟(2)、照海(2)、阴陵泉(2)、膈俞(2)、胃俞(2)、水沟(2)、太阳(2)、命门(2),共计21个腧穴。

2.4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腧穴归经情况

关于神经性耳鸣的针灸腧穴归经,按照被选用腧穴在本经脉腧穴总数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排序,降序排列如下:三焦经11/23(47.83%),小肠经7/19(36.84%),心包经3/9(33.33%),胆经14/44(31.82%),任脉7/24(29.17%),心经2/9(22.22%),督脉6/29(20.69%),大肠经4/20(20.00%),肾经4/27(14.81%),肝经2/14(14.29%),脾经3/21(14.29%),胃经5/45(11.11%),奇穴为4/39(10.26%),肺经1/11(9.09%),膀胱经6/67(8.96%)。

2.5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常用腧穴及少用腧穴(频次>1)分布情况

2.5.1 下肢部

太冲(45)、足三里(39)、太溪(36)、丰隆(26)、丘墟(25)、三阴交(25)、侠溪(18)、足临泣(13)、阳陵泉(9)、内庭(6)、涌泉(3)、血海(3)、地五会(3)、行间(2)、悬钟(2)、照海(2)和阴陵泉(2),涉及5条经脉,共计17个腧穴,占21.79%。

2.5.2 头面颈项部

听宫(74)、翳风(70)、听会(68)、耳门(48)、风池(27)、百会(21)、完骨(18)、率谷(17)、下关(4)、大椎(4)、头窍阴(3)、角孙(3)、天柱(4)、神庭(3)、水沟(2)和太阳(2),涉及6条经脉和1个经外奇穴,共计16个腧穴,占20.51%。

2.5.3 上肢部

中渚(45)、外关(37)、合谷(31)、劳宫(12)、曲池(8)、支沟(7)、后溪(4)、内关(3)和液门(3),涉及4条经脉,共计9个腧穴,占11.54%。

2.5.4 背腰部

肾俞(32)、脾俞(9)、膈俞(2)、胃俞(2)和命门(2),涉及2条经脉,共计5个腧穴,占6.41%。

2.5.5 胸腹部

关元(20)、气海(11)和中脘(6),涉及1条经脉,共3个腧穴,占3.85%。

3 讨 论

神经性耳鸣又称感音神经性耳鸣,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听觉中枢系统或神经传导路径病变所致,也与听神经受损有关[4]。属中医学“蝉鸣”“耳鸣”的范畴。《黄帝内经》多处提及耳鸣,从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探讨耳鸣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海论》提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开窍于耳,肾精、髓海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发为耳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揭示了肝胆之火旺盛与耳鸣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记载:“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上不能滋养耳窍则发病。《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首先提出:“心脉……微涩为……耳鸣。”这里心脉微涩实则是说血脉空虚,不能荣养耳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耳鸣的病因病机,总结耳鸣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端,实者多为肝胆火盛、痰瘀阻滞、风邪外袭,清窍被扰;虚者以肾虚、脾虚,耳窍失养为主。由此可见本病的病位虽在耳,但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常用的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下肢部和上肢部。头面颈项部以耳周腧穴最为常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局部取穴规律,同时耳周腧穴又以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经为主,可疏导少阳经气,其中手少阳经则以翳风、耳门为主,足少阳以听会、风池、完骨为主,手太阳经以听宫为代表。下肢部和上肢部选穴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端选穴规律以及辨证选穴的原则,其中下肢部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腧穴以丘墟、侠溪、足临泣、阳陵泉较常选用,此外分布于肝经的太冲、胃经的足三里及丰隆、肾经的太溪、脾经的三阴交等穴也较为常用,体现了辨证选穴的思想,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从而达到脏腑平衡;上肢部以手少阳经为主,代表穴为中渚、外关、支沟、液门,此外合谷、劳宫、曲池等穴也较常选用。背部的肾俞属足太阳经,也是常用腧穴,与太溪搭配可补肾填精,滋养耳窍。另外合谷与太冲配穴体现“开四关”的思想,二穴配伍有调和气血阴阳,醒脑开窍,行气活血等功效;外关、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二者通上达下,能通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针灸腧穴通考》[5]中记载治疗耳鸣的穴位有听会、翳风、听宫、耳门、肾俞、上关、耳和髎、合谷、足三里、外关、液门、颅息、中渚、百会、侠溪、浮白、阳溪、后溪、前骨、腕骨、天窗、天容、太冲、足临泣、支沟,共计25个腧穴。现代腧穴应用与古代文献相比较,在前25个穴位中,有听宫、翳风、听会、耳门、中渚、太冲、足三里、外关、肾俞、合谷、百会、侠溪、足临泣共13个腧穴相同,在所有29个穴位中,有听宫、翳风、听会、耳门、中渚、太冲、足三里、外关、肾俞、合谷、百会、侠溪、足临泣、支沟14个腧穴相同,占常用腧穴48.28%。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选用听宫、翳风或听会、耳门、中渚或太冲、足三里、外关或合谷、太溪、风池、百会、足临泣等穴,加以辨证行补泻手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古代经典穴位的使用,往往一穴而收奇效[3]。

本次对腧穴应用的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在选穴上存在腧穴数量多、范围广、组方缺乏规范等问题,说明我们还需在腧穴组方规律上深入研究,这直接关系到针灸临床疗效的可靠性、稳定性[6]。有学者[7]提出:现代针灸的核心问题是需要探索几个基本规律,即腧穴作用规律、组方规律、针刺时效规律、针刺手法规律。在推动针灸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4 参考文献

[1]樊凌杉,谯凤英.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212例[J].河南中医,2013,33(27):2200.

[2]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3-128.

[3]卜彦青,杜广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针灸的腧穴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92.

[4]杨鸿飞,刘巧英,等.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19-20.

[5]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1-1321.

[6]陈少宗,郭振丽.现代针灸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2.

[7]陈少宗.从学科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看针灸学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2,33(1):69-70.

1001-6910(2017)09-0043-03

R764.45

:B

2017-04-10

(编辑 田晨辉)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9.19

猜你喜欢
耳门选穴太溪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温暖手脚
眨眼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