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假性粗心的成因

2017-01-15 12:40徐伟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学习成因小学生

徐伟

摘要:假性粗心是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怎样形成了假性粗心这一现象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学校、家庭、自身、以及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找到其根本为学生扫除在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假性粗心;成因

假性粗心是指由于知识掌握不牢、理解程度不深、认知结构不清晰或不稳定导致的错误迁移或泛化而表现出粗心的假象。如,求半圆的周长时,一学生只算了圆弧的长度,没有加上弦的长度。其实这不是他一时疏忽,而是他不理解周长的概念,不知道周长应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种所谓的粗心,实际上是“不粗心”,是对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仅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所说的粗心要仔细加以辨别,凡是属于假性粗心,要及时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克服其学习知识时不求甚解的毛病。

一、假性粗心的成因分析

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访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我认为造成学生假性粗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假性粗心与知识的领悟水平和巩固程度有关

知识掌握不牢固我们从大脑中提取信息的速度和精度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与技能。表现为“顾头不顾尾”、“丢三落四”、“检了芝麻丢西瓜”。

(二)假性粗心与求快心理有关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以附属的内驱力为主,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等成人的表扬和赞许而努力学习。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为了在班上争第一,为了引起同学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不由自主加快学习速度。但由于小学阶段刚刚接触文字和数学公式等抽象符号(抽象符号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需要多次重复强化),未经多次强化,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记忆痕迹,符号被提取时就容易产生泛化现象。如“已经”还是“己经”,需仔细区分辨认,而求快心理的存在使学生顾不上斟酌分辨,导致忙中出错。

(三)假性粗心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

粗心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直接表现。中小学阶段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若形成了做事匆忙、不认真、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其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粗心大意,不够细致等不良习惯。小学生由不良习惯导致的粗心在日常作业的审题、计算及抄写中均有表现。例如审题不清不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弄清条件之前就急于解答;由于忽视了课题中某些隐蔽的条件,因而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严重的还会出现考试丢题或多答现象,因此丢分或浪费宝贵的时间。

(四)假性粗心与动机强度和情绪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心理背景,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惚。例如,很多小学生在做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时容易出错,把“3”看成“8”,把“+”当成“-”,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其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很难,你与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一到重大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原因就是他动机过于强烈,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应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

(五)假性粗心与学校教学工作不足有关

小学阶段的学习大多在学校度过,是教师带领下的学习。学校工作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本身的教育心理是教师必备的,教师若知识丰富,引导有方则利于学生学习;若教师的教育心理缺乏,讲授缺乏严密性;提示缺乏指导性;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则会引发学生学习中一系列的问题。小学生粗心现象正是教师实际教学不足间接引起的表现之一。

(六)假性粗心与缺乏精加工有关

其实,“粗心”的毛病,一般的孩子都有。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学习中的粗心也常常是因為缺乏对认知刺激物的精细加工(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辨别进行的)。为了防止粗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培养孩子的精细加工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我们不妨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找准问题的关键,学生就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了。

(七)假性粗心与思维定势干扰有关

思维定势又称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实质上是已强化的思维类推到其他,表现为以固定的方式、方法去认识或作用于对象,“想当然”的粗心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例如,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0×6=0”,“0÷6=0”,“0+6=0”。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却振振有词:既然0乘以6等于0,0除以6等于0,那么以此类推,0与任何一个数加减乘除都等于0,难道还有错吗?

(八)假性粗心与家庭方面重视不够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学生粗心的产生。家庭环境的好坏、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力度都会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都有可能引发或者加剧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假性粗心现象。

参考文献:

[1]袁锦芳,牛秀奎.小学生学习粗心现象分析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63-64.

[2]周鸿兴.“粗心”的心理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87,3:35-36.

猜你喜欢
学习成因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我是小学生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