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17-01-15 12:40姚文刚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姚文刚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具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应用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开始自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更符合新课程改革需求,对生本课堂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集中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问题情境是教师基于数学教学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或者隐含问题的情境,这样的设疑方式有利于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设正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助力。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开端,我们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该照顾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一、立足经验,体现童趣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特点,我们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体现童趣特征,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牢固把握学上特点[1]。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情境的创设:甲和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第一种,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與猜想,可以实际拿m杯子、水、糖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尝一尝,最后得结论:相同的水量放糖多的水更甜。第二种,电脑演示的方式。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导人到本节课的主题中。

二、构建能借助旧有知识来进行新知识探索的情境

为了提升情境构建的有效性,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新旧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借助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引入新知教学,让学生顺着知识构框架自己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2]。比如,老师在讲授“小数基本性质”的时候,在上课初始阶段,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200=20=2”是否能够存在?通过什么方式能够令他们成立?此时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比较诧异,那么此时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理性思考当中,有一名同学提出,是否可以加上计量单位,如“200分钱=20角钱=2元钱”,受到这一提示的启发,又有同学提出其它的单位,比方说“200毫米=20厘米=2分米”。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成“米”作为单位令其成立,并尝试指引他们使用“小数点”,就有聪明的学生写出了“0.200米=0.20米=0.2米”,老师再帮助他们去掉多余的计量单位以及“0”,就得到了“0.2=0.2=0.2”,此时学生们就能够明白小数点的意义了,伴随着这些问题情境的产生与进行,处理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就从旧有知识实现了向新知识的拓展。

三、创设抽象问题情境,化抽象知识为感性材料

数学教学材料的抽象性十分显著,在教学材料向着感性方向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思维特点,通过比较、分类等思维活动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最终总结出数学概念,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3],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小学教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则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4]。如例题:一个班级组织春游,有40名学生参加,一名学生需要花费7元,250元够不够;到河边17名学生想划船,每个船上坐几个人,租几艘船?你将如何安排?这样的数学问题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小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透过题干中的问题自主求解。

四、结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实践

实践操作是眼、手、脑共同协作的活动,是将外部的动作转化为思维和内部语言、智力的过程[4]。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一下其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半径,经过多次的操作,许多学生都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比其直径的三倍还要多一些,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指导学生学习和记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除了在授课环节可以结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以外,在导入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物操作。在新学期第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并按照教师的要求从书包中找出制定的物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有的反应很快,有的却拿东西拿的很慢,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自己提出的疑惑,学生开始了互动交流,教学操作的氛围变得十分热烈。

结束语:

综上,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开端。基于此,本研究将集中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希望可以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读与写,2016,21(03):56-58.

[2]赵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少儿科学周刊,2015,11(12):105-107.

[3]谯元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4,12(05):189-190.

[4]孙金瑞.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4,21(09):123-125.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