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与振兴乡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天地”、新战略

2017-01-17 21:53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食品工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天地现代化战略

文|张孝德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解读不能离开这两个关键词:新时代与新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呢?新时代通俗地讲是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空间,新阶段之中。而进入这个新空间与新阶段的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十九大报告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提出的六大战略,就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的战略。而这六大战略中已经包含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所处的新空间和新阶段。

首先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空间是什么,用中国古人的思维讲,就是新天地。天就是十八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个战略在十九大内生为中国迈向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战略。这个新理念就是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失衡,这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最大的不均衡。要解决这个问,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治理问,从根上解决就是十九大提出绿色发展问题。而将绿色发展的落地最重要的就是绿色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绿色发展落地为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体系的发展。如何建设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围绕建设中国的现代绿色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大对策。一是建立服务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体系。二是服务绿色发展的市场导向体系。三是服务绿色发展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服务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五是满足绿色发展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六是绿色发展的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七是满足绿色发展的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在解读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必须导入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是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进入新时代、新时空的重要标志。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天”。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天人合一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理念和思维,更是一个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经济发展。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绿色经济发展是“女娲补天”的大事。十九大报告在阐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时,讲了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话,这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回伤及人类本身”。大量数据和研究已经表明,我们对大自然伤害的有毒GDP的经济,已经伤害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和我们每个人。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3日发布的一系列报告显示:全球1/4的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有关,2012年,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原因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3%。中国研究也发现,中国每年有160万人死于主要污染物PM2.5引发的相关疾病。38%的中国人呼吸着“不健康的”空气。要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环境治理不能解决,这是西医式的头痛治头不去根的治理。进行系统的根性治理,必须从绿色经济发展开始。所以,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绿色发展,是关乎人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的经济。而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举两得的大战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就是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不是单纯的财富扣除,是一举两得的新财富创造。绿色经济是属于新时代的经济,是满足不断升温的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经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新经济,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必须纳入的经济。

目前从理论到实践,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把绿色发展误认为是单纯的理念,认为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新时代的经济。特别是目前的经济学界,需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的思维,接纳新时代绿色经济,以新思维、新经济观、财富观来研究绿色经济发展。

如果说绿色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天”,那么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则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地”。对于乡村振兴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给予高度重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的7大战略中国,把乡村振兴战略放了第3个战略的位置。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大问题。如果人与自然失衡,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头号不均衡问题,那么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也是涉及面广,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的不均衡问题。 十九大报告对振兴乡村战略的阐述虽然只有2千多字,但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重要,而且许多思想与战略是第一次推出。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走出割裂思维,以小乡村,大战略来解决乡村发展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表现在振兴乡村思维方式的创新上,走出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割裂思维来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而是把这三个问题整合在乡村整体发展中来解决。中央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是一个基于系统思维,把三农问题整合在乡村振兴中来解决的新思维。乡村虽小,五脏俱全。乡村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与历史的综合体。乡村也是中华民族五千文明的细胞、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关系国家安全、民生问题的大战略。乡村振兴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等综合解决。可以说乡村问题是小乡村,大战略,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

二是把城乡统筹问题,上升为振兴乡村战略来解决。

长期以来,针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两元失衡问题,我们希望城乡统筹的战略来解决。实践证明,城乡统筹战略,对于长期处在劣势地位的乡村,没有给予足够的战略地位。为了解决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严重出现的城乡失衡问题,中央目前提出振兴乡村,不是简单的统筹,而是要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放在乡村一端来解决,不这样重拳出击,不能矫正严重失衡的城乡关系。

三是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振兴乡村发展联系在一起。

中国农业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不能以发展工业经济思维和单纯市场的思维来对待中国农业发展。农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让其和工业一样成为高效率的利润产业。按照这种战略定位,就会按照工业经济的与单纯市场竞争的思维和逻辑,希望中国农业走大规模农业、集约化、大资本化、现代化企业经营式的农业。中国如果走样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则面临的风险是,这样农业排斥中国家庭经济、小农经济、排斥中国农民与乡村发展的农业。这是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错误到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这样的农业不仅不能够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反而加剧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社会安全的问题。这次十九大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体系、必须立足以农民为主体多元化主体发展,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给予中国的小农户经济的地位的肯定。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四是提出了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乡村治理是振兴乡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符合中国乡村的“三治理模式”。

明确提出乡村治理是自治,德治,法治的三位一体。农村承包责任改革之后,乡村社会组织再造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大难题。几十年来,尽管在乡村搞了农民自治选举,实践证明,单纯自治不能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这次把乡村社会德治纳入乡村发展是一个重大突破。

五是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习近平主席讲,七年的知青岁月,为他留下了深厚的乡村情结。十八以来习近平围绕乡村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讲话,充满了乡村情和中国共产党对乡村与农民的责任与担当。中国乡村和城市不一样,读懂有着五千历史的中国乡村非常不容易。目前,严重存在着站在城市看乡村,用发展城市思维发展的乡村问题。所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乡村和农民有感情的工作队伍。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人力保障。

总之,解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新思维,从时代的高度来定位中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方位。认识这个新方位不能忽略决定这个方位的“天”,即生态文明导航的绿色经济发展。这个新方位的地,就是决定中国经济安全、民生安全、粮食安全、文化传承安全的地。

猜你喜欢
天地现代化战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拾天地之荒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