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们身上读懂“海派匠心”
——访上海市总工会命名的首批“上海工匠”

2017-01-17 03:54王劲
上海工运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李杰塔吊大厦

文/王劲

从他们身上读懂“海派匠心”
——访上海市总工会命名的首批“上海工匠”

文/王劲

高金明玛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技术厂长

匠心铸造G20国宴精品

从2001年上海APEC首脑峰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到如今的杭州G20峰会,在一次次重大活动的国宴招待中,都使用了玛戈隆特公司提供的骨瓷餐具。可以说,玛戈隆特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宴“专业户”。

为什么玛戈隆特设计制作的骨瓷餐具屡屡在国宴活动中力压群雄拔得头筹?高金明表示,“瓷具是时间的艺术。要创造既有实用美感,又具观赏性的瓷具,只有精益求精地反复打磨才能铸就精品。”

作为技术厂长的高金明主要负责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器型设计。出身于制瓷世家的他,18岁时进入唐山第一瓷厂,师承中国骨瓷创始人柴鹏龄。得益于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他在中国骨瓷制作方面的技术可说领先一步。他表示,要成为真正的瓷器匠人,先要能够“耐得住”。

“这个工作对一般人而言其实是很枯燥的。要打磨出一个精致的瓷具,一般需要3到8个月,期间要反反复复地修改。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高金明如是说。每天一早,高金明就钻进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室内长时间开着工作灯的缘故,所以常常会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有时候同事下班了来叫我,我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好的工匠需要“耐得住”,但不断钻研、精益求精是成就一名工匠的灵魂所在。毛估估、差不多、投机心理、赌博心态、夸夸其谈、心浮气躁、表面文章……这一切都是成就工匠的大敌。对此,高金明心知肚明。“我把这些‘大敌’都梳理出来,告诫班组团队的人员,凡事用心用脑。”

为在G20峰会上设计出有新意的餐瓷,高金明和他的技术团队绞尽脑汁,到杭州实地采风汲取灵感。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斟酌,单是研发和打样就耗时4个多月,前后做了16种方案。从原料制备、模具制备、成型工序、烧成、采烤等,对每道工序的细节进行反反复复琢磨、改进。“那时候,所有参与试制的人,都是生产车间、办公室、试验室三点一线,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高金明说道。历时10个月,经过一遍一遍地烧制,一点一点地试验,终于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为G20峰会的国宴奉上一道“青绿山水”的“西湖盛宴”。

上海,作为曾经的中国轻工业重镇,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等产品,在上世纪都曾是上海制造的响当当代言品牌。在这些被国人追逐过的国产品牌背后,所孕寓的正是上海工匠精神。

今年年初,上海市总工会启动“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每年推动各行各业培养、选树100名。用10年时间,到2025年培养选树1000名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体现领军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上海工匠”。

今年10月,88名首批“上海工匠”诞生。他们中既有航天工业的特级技师,也有建筑工程的塔吊工,但无一例外都来自工作岗位第一线,并且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首批“上海工匠”拥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追求完美、创造极致,攻坚克难、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象征着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新风貌,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活力添动力。

日前,笔者采访了首批命名中的6名“上海工匠”。

用心守护生命尊严

蔡蕴敏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创面诊疗中心副主任

11月10日下午2时,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见到蔡蕴敏的时候,她正在和伤口、造口护理组的护士姑娘们紧张地忙碌着。

“不痛的,放轻松。”身着一身蓝色医用工作装的蔡蕴敏,一边低头为患者清理创面,一边不时抬头观察患者的神情,微笑着安慰他。每当进来一位患者,她的语言在普通话、上海话、金山话中熟练切换,声音轻柔。整整一下午,她一刻不停地来回在各诊疗室之间,但声音里透出的关切和眼角散发的笑意却一点儿没少。

“今天其实还算比较轻松的,真忙的时候甚至连中饭也顾不上吃了。”蔡蕴敏笑着说道。据了解,有着“国际造口治疗师”资质的蔡蕴敏及其护理团队年门诊人次突破8万,年处理疑难伤口人次近9000,每天门诊换药量达200-400人次。

“工作强度大,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其实是很平常的事。”对于工匠精神,蔡蕴敏有着自己的理解,“真正重要是要用心,要有责任心。只有保持着对于生命尊严的一份尊重和责任,才能为患者解除身体和心理上的伤痛。”

对于曾经亲手接治过的加拿大华侨秦老先生,蔡蕴敏仍然记忆犹新。2008年,70多岁的秦老先生患了男性少见的乳腺癌,手术创面久治不愈。蔡蕴敏接诊之后,揭开纱布,看见伤口处理得干干净净,但却仍有恶臭扑鼻而来。她急忙拿下口罩,把鼻子凑近伤口仔细闻。她的这个动作,令一向挑剔的秦老先生肃然起敬。在当时,别说是一般医生护士,就连老先生当医生的儿女,也要戴着两三层口罩进他的房间。

在仔细检查伤口后,蔡蕴敏判断其病根是伤口深处有皮脂腺囊肿。于是提出一个治疗方案:在伤口附近再开一个口子,清除伤口深处的脓水。方案一开始遭到了老先生亲属们的反对:老人年事已高,怎经得起这番折腾?但蔡蕴敏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坚持除“恶”务尽。

已被蔡蕴敏职业精神所感动的老先生表示:“蔡老师,我同意你的治疗方案,成功了,是我的福气;失败了,也为你的工作积累经验,我绝不会有一句怨言。”老先生的话让蔡蕴敏眼睛湿润。经过2个多小时的精心处理,终于彻底清除了病灶。一段时间的换药后,伤口很快痊愈了。半年后,老先生从国外回来,特意给蔡蕴敏送了一件礼物:一本老先生自己撰写并出版的游记,其中一篇的题目就是《刻在伤疤上的金字招牌》。

“在这里,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支持我,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一个动力。”蔡蕴敏告诉笔者,“其实我的工作很普通,但我很幸运。”怀着感恩之心,以及对病人的责任心,蔡蕴敏将会在造口、疑难伤口诊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上海之巅追求极致

李杰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塔吊司机

黄浦江东畔,李杰驾驶着“国内最高塔吊”M1280D型塔吊,在600多米的高空中完成了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最后封顶。

从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到如今的上海中心大厦,如果翻开李杰的履历,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一直与超高层建筑结缘,并且始终屹立在中国建筑的“制高点”。“说起来这也是我的幸运。”李杰说道。

出生贵州农村的李杰,从小喜欢摆弄些小玩意。“我小的时候就对家里一些小电器很好奇,常常会拿来摆弄。”进入建筑工地工作以后,喜欢机械的他,当看到工地上的塔吊时,立刻就被吸引了。“当时我19岁,第一次接触塔吊。”他笑着说,“我最初操作的塔吊只有40米高,但当时还是觉得很怕。”在师傅指导下,再加上自身的兴趣,对塔吊开始慢慢上了手。

2005年,学满出师的李杰参加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在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建设中,他开始了中国最高塔吊司机旅程。数年的M900D型塔吊操作的实践积累,让他有了一些底气。“其实我当时还是有些担心,毕竟面对的是从没接触过的超高层建筑项目。但是我一直提醒自己,这个机会可能这辈子只有一次,不能错过。”也正是这次宝贵的经验,让他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超高层建筑塔吊司机。

2011年,李杰被上海建工下属的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第一工程公司聘为塔吊司机,并委以重任,担负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起重工作。上海中心大厦作为建筑史上的奇迹,整栋大楼共有8个桁架区支撑环绕。桁架层结构复杂,最大的巨型柱长逾10米、重达100吨,在起吊瞬间整个塔臂乃至驾驶室都会随之倾斜下沉。数百米的高空,对于任何一个塔吊司机来说,每次吊装都是一场技术与心理的考验。

由于塔吊吊索最远垂直距离超过600米,无法用肉眼看清吊钩与构件堆放点,李杰只能依靠对讲机与指挥信号工进行沟通。为此,他练就了一手“精吊”技术。即便遇上对讲机信号失灵的情况,他也能通过摄像头的实时影像传输,了解卷扬筒上钢丝绳匝数变化,然后根据起重钢丝绳在卷扬筒上每卷一匝的长度判断出构件的垂直方位。靠着传统操作手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超高空塔吊技术,李杰与他的同事们先后将10万多吨的钢结构、2万块外幕墙及数十万件的建筑材料准确无误地运送到上海中心大厦建造的每一个角落。

李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对工作满腔热爱,在本职岗位上不断追求自身技术上的突破。“塔吊工作的根本是安全、平稳、准确。在此基础上,更要不断磨、提高自己的技术。”他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参与下一个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了。

屡创纪录让国外同行叹服

上海世贸商城、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回忆起自己曾经参与过的重大建筑电梯安装项目,现今59岁的俞建民仍掩饰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不住地感慨上海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从1981年我最初安装0.5米/秒的货梯,到上海中心20.5米/秒的世界第一高速电梯,打个比喻来说,电梯增速就相当于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发展速度。”

在这些超高层电梯安装项目中,俞建民最为自豪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电梯安装。这不仅是因为安装了114台升降电梯的上海中心大厦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世界最高速电梯(20.5米/秒),世界最高速双轿厢电梯(10米/秒),钢丝绳牵引电梯提升高度世界之最(579.78米);更重要的是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同时,上海中心大厦电梯安装的工期比预期整整缩短了18个月。

按照常规的安装工艺,要等到大楼结构封顶,电梯井道封闭后再进行电梯安装。但这样一来,工期将拉长2年左右,势必延误大厦竣工。俞建民在充分考虑建筑土建进度,混凝土筒体垂直度、大楼钢结构变形量、超高层建筑沉降、摇摆系数、电梯厅精装潢等特殊因素之后,与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了超高层电梯的分段安装方案。同时,结合上海中心大厦电梯的特性,他还对原有超高层建筑的无架安装工艺进行了改进,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电梯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高度、精度、进度”三个难点,大大推进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2014年,为期4年的上海中心大厦电梯安装顺利完成。当三菱公司日方的同行进行最后电梯调试的时候,见到这样一座亚洲第一高楼,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电梯的安装,对俞建民以及他团队的成员由衷地表示了钦佩和赞同。

“能够参加像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工程项目是我毕生的荣幸。”俞建民说,“要知道这些震撼人心的摩天大楼,它们是上海的名片,即便过了10年、20年,它们依旧亮丽。”为此,他一次次告诫自己的徒弟,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手里的电梯代表着自己,代表着公司,甚至代表着祖国。我们做出来的电梯不能让外人说,不是丰碑,就是耻辱柱!”

让俞建民感到骄傲的是,他的徒弟在历练中茁壮成长,正逐渐成为行业的尖兵。“我有一个徒弟现在正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电梯安装公司,另一个徒弟正带领团队向武汉绿地中心636米新高度攀登。”谈到这些,俞建民笑了。

俞建民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职工

用创新缔造“太空之吻”

王曙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长

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轨道空间站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运输飞船“神舟8号”上演了完美的“太空一吻”。这一“吻”,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上海航天人研制的对接机构再一次圆满通过“大考”。

“天宫”与“神舟”在太空连接,对接机构是关键部件之一。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组长的王曙群,正是这一重要部件研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1996年的春天,对接机构初期研制时,厂里把钳工技能最好又最肯学习的王曙群抽调到研发组,负责对接机构装配及参与研制。从此,他的岗位就定在对接机构装配上。寒来暑往16年,他参与了从模样件研制到初样件成品,从试样件研制到正样件成功。期间,他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在对接机构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现场一时无法判定问题的症结。通过系统分析后,他运用多年参与研发积累的丰富经验,列出了所有故障的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并排除。故障的快速排除,使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对接机构的开发,要的不仅是埋头苦做,更要懂得用心用智,创新思维去攻关一个个科学难题。”王曙群说道。

对接机构中有12把柔性传动的对接锁,怎样在2把主动锁的带动下实现同步传动,保证对接的密封性,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研制对接机构的初期,一直无法满足要求,且数据变化毫无规律可循。对此,王曙群也陷入苦思,破题的路径在哪里?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解决问题,但他坚持寻找突破口。在150万个数据中,他提炼出了钢索紧固螺母的旋转角度与钩间距、钢丝绳张力及绳轮角度之间的量变关系,形成了每变化1度的装配对应关系表。随即,制订了科学的试验方案。试验表明,不仅使柔性传动的对接锁系快速精准地调整到同步,而且使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3次提高到50次以上。

近年来,作为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的王曙群,共完成了《关于月面巡视器舱体的精度控制》、《差动组合装配及测试技术》等15篇专业技术论文;提炼出《蝶形弹簧预紧力的调整方法》、《一种航天飞行器管路多余物清洗方法》等6项专利技术。

工匠精神,既要坚守初心,更要创新突破。作为航天人的王曙群,怀抱着仰望星空的梦想,在探索航天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篇章。

技术攻关成就“创新达人”

李增红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员工

头戴安全帽,身挎电工包,上至查电路,下至换灯泡……在中铁上海工程局的电工队伍中,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手握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虽然只是中铁上海局成千上万一线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却受到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的亲切接见。他就是李增红,用手中的小电笔,谱写出了自己的“大人生”。

1991年10月,从铁四局技校毕业的他,成了铁四局给排水处的一名普通电工。临行前,父亲叮嘱他要坚持学习,努力工作。为此,李增红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坚持每天学习。为了弄清“电”的奥秘,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研读了《现代非开挖工程机械》、《顶管和微型隧道技术》等专业书籍,不明白的问题主动向前辈请教。24年来,他先后写下15万字的工作笔记,设计了上千份草图,加上专业书籍积攒了好几大箱。他把几箱书籍和工作笔记看得像宝贝一样,每次工地搬家他都要带着,从来不舍得扔。时间长了,连工友都开玩笑说,老李对他这几个大木箱,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都重要。

“知识积累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结合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取得技术上的创新。”李增红说道。

几年来,李增红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专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在上海青草沙项目中,他碰到了长距离供电电压的问题。若采用现有380伏电压供电系统,就会因为电压不足掘进机将无法正常启动。若满足电压降采用3x480平方毫米的电缆,虽能够满足长距离顶管供电,但电缆费用惊人,且由于电缆直径大、质量重将给施工带来很大不便。

为节省成本,李增红经过仔细考虑、研究,反复计算、论证,专门设计了一套供电方案,即“升压——输电——降压——用电”,大胆提出用660伏电压、三根单相150平方毫米的电缆供电,这样不但满足了长距离顶管供电电压降问题,而且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ABB变频器与供电系统兼容问题,同时又方便了施工、降低电缆投入,直接节约电缆费用约80万元。

通过自己的努力,李增红如今已是高级技师。近年来,更是先后荣获中铁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表示,工匠精神需要注入创新活力。“不想创新的电工,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电工。尤其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多么平凡的岗位,都需要不断去学习,去创新。”

猜你喜欢
李杰塔吊大厦
儿童主动学习行为的分析及支持策略——以扭扭积木《塔吊》为例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小胖熊半夜历险记
Zero-Sequence Current Suppression Strategy for Open-End Winding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多标段工程群塔布置与安装
影子大厦
小xiǎo雪xuě人rén 多duō 多duo
塔吊检查
超高层建筑塔吊选型和布置分析
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