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对智能时代工匠激励机制

2017-01-17 03:54李瑜青胡瑞瑞
上海工运 2016年12期
关键词:匠人工匠精神

文/李瑜青 胡瑞瑞

打造对智能时代工匠激励机制

文/李瑜青 胡瑞瑞

“工匠精神”出自制造业,虽然不同时代工匠有不同的表现,但“工匠精神”却有共性。我们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兼职或客座教授。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

工匠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达。如德国提出所谓工业4.0,也就是有工业4.0的工匠。德国人认为,18世纪是机械装备的时代,它被称为“工业1. 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人类跨进了“工业2.0”,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则是“工业3.0”。现在,人类正进入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相融合,这是“工业4.0”时代。而“工业4.0”在我们中国的表达即所谓中国制造2025。

不同时代的工匠虽形式不同,工匠精神却具有共性。比如有人提出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中小企业员工不多、规模也不大,装备也不是世界一流的,但所生产的产品却为社会高度认可,成为长期占有市场的著名品牌,这些中小企业员工身上就体现出一种工匠精神。对这种工匠精神,有学者概括:作为一个工作者,他们不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且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这种工匠精神在中国也存在。2016年年初央视播出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引发了社会热议。不同于想象中的有趣,故宫里那些匠人,从事的工作却单调乏味得令很多人不解。但我们要说的是,他们正是最传统的匠人精神的传承者。在纪录片中,那些匠人的世界是纯粹的。专注执着、心无旁骛,手中器物和场景就是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的释放地。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这种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而且必须说,这种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战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沿用至今。这体现出工匠精神。在中医、书法、中国画、京剧、武术、中国菜、围棋等,到处都可以发现影响人们至今的独特的智慧和工匠精神的存在。这种工匠精神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作用明显,比如中国拥有的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笔者认为当今要弘扬这种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白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向上的精神。同时要看到时代对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要求。我们中国社会现在正在经历着历史关键的转折点,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在发生着变化,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时刻敲打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无疑,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甚至有段时间“中国制造”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以互联网技术为排头兵的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但质量的提升却并没有得到百分百的保证。当前,我国制造业如何从仿制成功走向创造的辉煌,是事关国家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工匠精神正是治疗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如何打造智能时代工匠激励机制

任何时代都缺不了工匠精神,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就更是如此。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曾警告说,未来10到20年,美国将有8000万个工作、英国有1500万个工作可能被机器人取代。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换代,更高的依靠人设计或创造的工艺将产生。我们要为智能制造业时代培养高端的、负责任的人才创造各方面条件。

首先,在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科学技术知识,营造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氛围。比如我国《劳动法》规定把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这个要求作为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在《产品质量法》中更是把“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作为其立法目的,强调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其次,对在工匠实践中成绩显著者给予积极奖励。工匠精神是智能制造业时代的必需品。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炫彩夺目的才情,也需精耕细作的匠心。

就上海而言,现在科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城市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的创新动力,关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现与否。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智能时代的才人,工匠精神代表现代制造业中的职工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对产品品质、质量极致追求。其实工匠精神背后,是人人都会成功的坚持和自信,也是人人都能创新的希冀和可能。正如佩兰所说,创造力“要有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匠人也是稀有高精尖人才的一种。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并不仅仅是匠人加强自身修养的义务,更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有效积极奖励机制也应该纳入上海“人才激励”计划的议程中。具体来说,比如参照《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居住证积分等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像对待通常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一样,加大对“匠人型”人才的倾斜保护,在薪资、奖励收益、经费福利方面,给予更优厚的薪资待遇,更大幅度的奖励与收益比例等。要给以给予优秀的“匠人型”人才充分的社会公共福利支持,妥善解决各类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在匠人型人才的评价方面,建立人才资助信息申报经办平台,要对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基层制造中坚人员进行分类管理,要调整不恰当的成果申报要求和职称评审标准,要引入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价。

猜你喜欢
匠人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