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韭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7-01-21 20:51孙利萍赵增寿赵银平
中国蔬菜 2017年12期
关键词:韭菜陕西省生产

孙利萍 赵增寿* 赵银平 申 磊

(1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 714000;2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农技站,陕西咸阳 713100)

陕西韭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孙利萍1赵增寿1*赵银平1申 磊2

(1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 714000;2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农技站,陕西咸阳 713100)

陕西韭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优势,设施栽培发展迅速,但存在销售渠道少、种植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建立现代化供销信息平台、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外引内研机械化设备是促进陕西省韭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韭菜是陕西省部分地区增产增收的主要蔬菜作物,在陕西省蔬菜生产和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韭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种植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病虫草害严重、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电话咨询等方式对陕西省关中、陕南、陕北地区的韭菜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陕西省韭菜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1 陕西韭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及分布

韭菜在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全省种植总面积约0.43万hm2(6.5万亩)。从地域分布上看,关中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约0.27万hm2(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1.5%,包括日光温室、大棚、小拱棚、露地等多种栽培模式;其中又以渭南市华州区种植面积最大,约666.7 hm2(1万亩),大棚种植占60%,是陕西省最大的设施韭菜生产基地。其次是陕南地区,种植面积约0.1万hm2(1.5万亩),主要集中在商洛市洛南县,多为露地栽培。陕北地区以零星种植为主,总面积666.7 hm2(1万亩)左右,少有规模化栽培,不能实现自给自足,部分韭菜供应来自于关中地区。从栽培模式上看,露地栽培韭菜面积最大,约占83%;其次为大棚,约占15%;小拱棚和日光温室面积较小,共占2%左右。

1.2 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陕西省韭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设施韭菜发展迅速,年增加面积60 hm2以上。随着韭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分布不断优化,形成了华州区、洛南县、周至县等优势产区,在韭蛆防治和产品销售上成效突出。如华州区韭农探索出采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韭蛆技术:露地栽培,在每年3月卵孵化期、6月韭蛆快速生长期、9月幼虫为害严重期,每667 m2随水冲施球孢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1 kg,以达到降低虫口密度、防治蛹和卵块、压低越冬基数的目的;并分别于4月和6月,地上部喷施1.8%阿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2 000倍液,防治成虫。设施栽培,每年6、9月及扣棚前1周随水肥冲施苏云金杆菌或球孢白僵菌各1次。又如洛南县以发展“食药兼用韭”为突破口,创新销售韭菜产品。春季收割韭菜茎叶作为蔬菜销售,平均每667 m2收入1 500~2 000元;秋季收获韭菜籽作为药材出售,每667 m2产量100 kg左右,市场收购价30~60元·kg-1,每667 m2收入3 000~6 000元,且当地韭农与企业或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周至县则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降低流通费用。

2 陕西韭菜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 销售渠道少,难度大

销售难是陕西韭菜生产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卖难、滞销、压价收购等情况广泛存在。陕西省韭菜销售途径较少,合作社、代办处是韭菜销售的主要平台,在菜农和客商之间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但是韭菜专业合作社很少,即使在韭菜主产区也仅有几家,全省范围内建立的涉韭合作社不足10家。此外,产销信息不对称,韭菜价格波动大、供求关系失衡;产品中间流通环节过多、费用高,韭农负担过重;生产经营模式分散,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弱等也是造成韭菜滞销的重要原因。

2.2 老韭区面积缩减,韭农种植积极性下降

近十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郊地区耕地面积萎缩,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汉中市和西安市长安区韭菜种植面积骤减,分别从原来的逾66.7、40.0 hm2降到不足百亩、甚至十几亩。此外,人工、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增加;韭蛆为害严重,安全高效防控药、技缺乏;销售困难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地板”和“天花板”的双重压力下,渭南市白水县、大荔县等地韭农种植积极性下降。

2.3 栽培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陕西省种植的韭菜品种纷繁多样,品相、色泽、口感等质量参差不齐,窄叶韭品种寥寥无几,宽叶韭几乎占据了全部市场,主要栽培品种有791、99-1、平韭6号、平韭8号、平韭9号、独根红、久星、韭宝、汉中冬韭、太空绿霸、苔(薹)王等,其中平韭系列、韭宝、791均是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品种,在西安市、渭南市、商洛市、榆林市广泛栽培。宝鸡市陇县、千阳县等山区韭菜种子则来源于邻近的甘肃省武山县。还有相当一部分韭农通过网店、农资店、附近韭农或其他渠道购买品种及来源不详的散装种子。韭菜种子价格从每公斤几十元到600多元不等,除个别年份售价较高外,常年稳定在30~35元·kg-1。

2.4 田间管理水平偏低,新技术应用少

陕西省韭菜种植设施条件简陋,田间管理水平偏低。韭农的种植技术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其他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药剂的接触和应用较少,仅停留在投入低、见效快、产量高的短期效益上,不利于韭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仅有5%左右的韭田配有微喷、喷淋等节水灌溉设备,其他田块均为传统的大水漫灌;肥料施用以化肥为主,少量施用或不施有机肥;病虫草害防治依赖化学药剂,较少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一般年份全年收割3~5次,每茬次每667 m2产量1 000~2 200 kg,全年产量3 000~5 000 kg,露地栽培纯收入3 000~7 000元,设施栽培纯收入6 000~15 000元,不同地块、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大。

2.5 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

陕西省韭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除去浇水、施肥、培土、喷药等日常人工管理,在定植和收获时还需要投入高额的人工成本。一般情况下,定植667 m2韭菜需人工费1 500元,每茬收获需人工费300元左右,采摘1 kg韭薹需人工费1.4元。韭菜不同于其他蔬菜,收获时需要经过收割、去杂、捆绑、装袋、装车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工细作,否则严重影响韭菜的商品质量。在韭菜主产区,大量用工加剧了农村的“用工荒”矛盾,每到收割韭菜的“黄金期”,各地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工价每小时6~10元不等;再加上销售价格不稳定、生产风险高,韭菜的种植比较效益逐渐下降。

2.6 科技投入少,生产观念落后

在一些老产区,老韭农在田间管理上有一定经验,带动了一批新韭农,这在促进当地韭菜产业规模化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老韭农生产依靠经验而不采用新科技,新韭农盲目跟从,小农意识强烈,造成了整体生产观念落后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韭菜属于小宗蔬菜,没有得到生产者和科技人员的足够重视,全省范围内没有一个研究韭菜育种、栽培管理或者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标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也很少;另一方面,韭农缺乏有效的科技培训,对滴(喷)灌设施、土壤处理剂、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新技术、新产品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或者没有认识到这些现代科技产物带来的经济效益。

2.7 病虫草害严重,防控水平偏低

韭蛆是韭菜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也是阻碍韭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地块韭菜栽植2~3年就出现韭蛆,随着栽培年份的增加,韭蛆为害程度也不断增加。为了防治韭蛆,有的韭农使用剧毒农药灌根、用药土撒施,造成严重的农药残留。近几年,随着“毒韭菜”事件的频频曝光,以及韭农对韭蛆的不断熟悉,生产中的防治方法和使用药剂有所改善。虽然有些韭农已经尝试使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但是推广面积较小,目前最常见的防治方法仍是使用化学药剂毒死蜱、敌百虫等灌根。

灰霉病是陕西省韭菜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一旦发病将严重影响韭菜的产量和品质,重病田块可导致绝产。该病对湿度要求严格,特别是保护地栽培。周至县尚村镇马村韭菜规模化栽培已有十几年,至今仍全部为露地栽培。当地韭农也曾尝试发展设施栽培,但小面积试验并未成功,灰霉病连片发生造成绝产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杂草是影响韭菜生产的又一重要因素。陕西省韭菜田间杂草周年发生,以育苗期和夏秋季养根壮棵期最为严重,如不及时防除会造成“吃苗”现象。不同地区、不同田块的杂草种类和数量不同,就陕西省整体情况而言,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的杂草种类有:马唐、牛筋草、旋花、莎草、鳢肠、马齿苋、回头苋、狗尾草、羊胡子等。对于一、二年生杂草,可以结合浅耕、培土或收割进行清除,在开花结籽前拔除能大大减轻危害;而对于宿根性杂草和大草必须除根,只能人工逐棵拔除,费时费工(何永梅和贺铁桥,2017)。仅靠农事操作往往不能控制韭田杂草,在育苗期、移栽期、养根期还需要结合化学防治。此外,陕西省韭田杂草种类多,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韭农很难做到精准防治。

2.8 种植分散,标准化程度低

陕西省韭菜生产仍然实行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即使在66.7 hm2(1 000亩)以上的韭菜主产区,也很难见到成片的韭菜基地。全省只有1个6.7 hm2(100亩)以上的韭菜种植户,规模在3.3 hm2(50亩)以上的种植户也屈指可数。这种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种植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商品品质良莠不齐、农药残留普遍存在等现状,造成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陕西省韭菜产业的发展。

2.9 产品单一,深加工几乎空白

陕西省以销售鲜食韭菜为主,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阶段。韭菜的茎、叶、花、籽均可作为产品销售,但是除商洛市洛南县以销售韭菜籽入药为主外,其他地区的销售产品仍以鲜食韭菜为主,韭薹、韭花的销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陕西省韭菜加工业落后,全省范围内只有个别企业生产腌韭薹、韭花酱等产品,年需求量远远小于年生产量;韭菜深加工发展滞后,使产业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导致链条中断,严重制约韭菜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现代化供销信息平台

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消除传统交易方式时空障碍的有效手段,是陕西省韭菜产业发展摆脱客商牵制,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供销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韭菜销售,引导农户与市场对接。加入“一亩田”、“每日优鲜”、“农掌门”等现有农业服务平台,或建立韭菜专用电商销售平台,韭农、合作社、超市、院校以及其他生产和销售终端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或获取供求信息,从而实现韭菜的优质优价、跨区域、零距离供销。

3.2 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政府的积极介入是国内多地韭菜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胡彬 等,2013),也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应建立韭菜标准化生产体系。首先,制定系列标准,包括基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其次,建立完善的标准推广实施体系,韭菜种植模式分散,标准化推广工作周期长,需要政府出面组织,调动各级农技人员积极性,加强技术标准的示范和辐射;再次,加大标准宣讲培训力度,强化韭农标准化生产意识,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生产者使用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大农药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速安全高效药剂的产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制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引导菜农改变生产观念,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第三,应加强韭菜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特别是农药等投入品,要加大抽检力度和执法力度;完善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制定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保障韭菜消费安全。

3.3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围绕陕西省韭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陕西辛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为主体,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合作,进行联合攻关,通过韭菜良种培育、加工型韭菜品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绿色防控、高效栽培技术、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提高韭菜生产技术科技支撑能力,创新推广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效果。

3.3.1 合理施用基肥 中等肥力韭田每667 m2施用腐熟农家肥2~3 m3、硫酸钾型复合肥(N、P、K各15%)20~25 kg,同时深施碳酸氢铵25~30 kg,对韭蛆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张侨和修文彦,2015)。

3.3.2 实现水肥一体化 利用喷(滴)灌等设备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空气湿度,减少劳动力投入,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合理的氮磷钾配比可以提高韭菜的产量,幼苗期每667 m2可施用氮(N)13.71~20.33 kg、磷(P2O5)10.94~15.00 kg、钾(K2O)15.32~21.90 kg;营养生长盛期每667 m2可施用氮(N)22.74~33.22 kg、磷(P2O5)16.22~22.55 kg、钾(K2O)25.50~39.68 kg(郭明超,2012)。

3.3.3 采用日晒高温覆膜法 4月下旬至9月中旬,将韭菜割过露出地表,选择太阳光线强烈的天气覆盖0.10~0.12 mm厚的浅蓝色无滴膜,待膜内地下5 cm处温度达到40 ℃以上超过4小时(即当天上午8:00前覆膜,下午18:00左右揭膜)揭膜,土壤温度降低后浇水缓苗(史彩华,2017)。该技术安全高效,操作简单,在山东、安徽、甘肃、浙江等地广泛应用,对韭蛆的防治效果接近100%。

3.3.4 物理诱杀 利用韭蛆成虫的趋黄性和趋化性,在田间设置黄色粘虫板或安装杀虫灯,也可用糖、醋、酒按3∶1∶10(体积比)配制诱集液,每667 m2韭菜田设置20~30个诱集点,在韭蛆成虫盛发季节进行诱杀(张侨和修文彦,2015)。

3.4 外引内研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

韭菜生产机械化是实现节本增效的根本途径,务农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是推动韭菜机械化生产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通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已有韭菜精细播种机、收割机、清洗机、捆扎机等机械相继应用于生产。江苏省盐城市采用电动播种机,每667 m2可减少用工8个;采用粉草机清理韭菜残株,每667 m2可节约成本300元(袁冬梅 等,2016)。北京市密云区韭菜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采用小型韭菜收割机可提高工作效率3倍。

一方面,陕西省要加快韭菜生产机械的引进、开发、示范、推广步伐,以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尽快选用适应各产区种植模式、农艺要求的高效、稳定机械,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研究开发,制定购机优惠政策;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和规模化服务,提高韭菜作业机械的利用率,建立完善的机械化推广应用长效机制。

3.5 加快产业链发展,促进韭菜产业化经营

发展产业链是提升韭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陕西省韭菜产业链条短而窄,主要表现为上游产业缺乏品种培育和栽培机械,下游产业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要把上、下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从培育和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开始,创新组织形式、栽培模式和生产机具,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为确保产品能够长距离运输,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同步加强包装、贮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韭菜加工业,主要是韭薹、韭花制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产业区域优势更加突出。

郭明超.2012.韭菜高产优质化施肥技术研究〔硕士论文〕.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何永梅,贺铁桥.2017.韭菜田杂草防除技术要领.科学种养,(7):34-36.

胡彬,郑翔,姚丹丹,师迎春,王晓青,郑建秋.2013.北京地区韭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分析.中国蔬菜,(13):6-9.

史彩华.2017.“日晒高温覆膜法”在韭蛆防治中的应用.中国蔬菜,(7):90.

袁冬梅,陈正东,邹秀梅,陈华.2016.大棚韭菜机械化生产模式.农业开发与装备,(12):170.

张侨,修文彦.2015.绿色食品韭菜生产要求与关键技术.中国蔬菜,(9):94-96.

孙利萍,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栽培方面的研究,E-mail:wsistescom@126.com

*通讯作者:赵增寿,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推广工作,E-mail:815750637@qq.com

2017-09-08;接受日期:2017-11-08

猜你喜欢
韭菜陕西省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韭菜壮阳是真的吗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绿化草坪为什么不用韭菜?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莴苣和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