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行为保健运作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2017-01-21 20:53刘峻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疾病保健

刘峻峰

542899广西贺州市卫生信息(医学考试)中心

儿童心理行为保健运作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刘峻峰

542899广西贺州市卫生信息(医学考试)中心

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健康问题。近些年,全世界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医疗服务和保健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满足人们的要求,实施高效、快捷的心理行为保健运作模式是不少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也是保健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心理行为;儿童;运作模式;实施效果;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健康问题。事实上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3]。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也是千千万万家庭的未来。健康是指一种心理上、生理上及社会上适应的完美状态[4],一直以来,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均处于持续上升的发展进程中,国家对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政策实施力度均较大,但是重点却一直在于儿童身体上的健康,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儿童保健模式在逐渐向心理-生理共同发展转变[5,6],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就儿童心理行为保健运作模式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来自社会、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青少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轻生的案例。然而这归根结底在于儿童时期没有接受较为正规且完整、有效的心理保健,缺乏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时的良好的心理素质[7]。健康的理念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远超过身体健康,这世界存在不少身残志坚的成功人士,心理的强大足够弥补身体上的缺陷;健康的身体并不意味着健康的心理,但是只要心理是健康的,就能够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8,9]。

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抓好儿童的心理行为保健工作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心理素质强大的社会必需人才的前提,这对于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0,11],能够有效增强人的抗击打能力,培养面临挫折时的不屈服的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可从根本上减少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

我国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模式的发展现状

总结起来我国儿童心理保健模式的发展特征主要为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覆盖范围广、水平较低但成绩良好[12]。

我国的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模式发展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作用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少高等院校逐渐开设了心理行为学及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科目,为国家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不少医院也逐渐成立相关的门诊,为广大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13,14];心理疾病的防治、相关知识普及、相关科学研究、儿童潜能开发及国际相关项目的交流与发展逐渐提升日程。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策实施,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于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升高的同时,发病人群也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对儿童、家长及老师的心理相关知识的普及是大势所趋,势在必得[15,16]。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采取必要、简单的心理疏导措施缓解儿童不正确的心理行为,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监测与调整,可以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样的,我国在增强心理行为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疾病预防治疗的同时,也设立了不少的研究组织及分支,加强对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相关研究[17],主要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中国精神医学会儿童精神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儿童心理行为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神经学组及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等等组织[18],这些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就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发病机制、常见发病原因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增强诊断技术的快捷、方便性,不断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性[19],增加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经济,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增强并加深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和行为的了解。

事实上,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模式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总体水平较低,与国际一般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有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的水平,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发展阶段,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模式发展的效率,尽量减少在错误道路上的摸索[20],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保健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能够减少国家的经济投入,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他国经验时一定要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好我国的基本情况和政策,减少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进步。作者相信,我国的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将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未来几十年内赶超国际水平,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

我国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均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挑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我国的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模式的运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微观和宏观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模式运作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21,22]:①普及力度不足:家长和老师对于健康理念的认识较为不足,认为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就是健康,对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种种异常行为不够重视,总觉得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加大了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不仅如此,不少医护人员对于健康的概念和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患者的求医行为不以为然,对患者及其家长灌输了错误的观念,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②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学科的教育和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但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人民群众对于儿童心理行为的认识不足,总体来说我国研究治疗儿童心理行为的工作人员仍占少数,其中80%以上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于更深层次的治疗和诊断显得力不从心;在偏远地区或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落后的地区,基层医院甚至缺乏专业的门诊和机构。③我国儿童心理行为模式运作的发展处在稳步上升阶段,但是总体水平较低,对于复杂或是变异病症的掌握和了解不到位,诊断和治疗方面容易出现误差,造成误诊现象,在贻误患者病情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病情出现。

针对现阶段我国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提出下列措施:①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重要性的宣传,定期组织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通过在学校、公众场合及小区范围内张贴海报、放映相关影像、发放宣传资料等不同的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知识传播,增强人们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认知程度;学校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挫折教育,将培养的重点渐渐从学习成绩转移到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能力,重点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使其充分相信并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内涵;加强对儿童生命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其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尽可能减轻预后不良给家属带来的打击和痛苦。②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模式中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人数少且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不足的问题,作者认为国家在加强儿童心理行为健康重要性宣传力度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更多的学生及医护人员从事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工作的研究,增加其经济补贴和经费投入力度,对于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学生应该尽可能提供优惠,例如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给予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优秀的工作机会等,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其参加相应的知识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彼此的学习、工作经验,致力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操作;相关用人单位应该提高选拔标准,选择水平更高的人员,遵循“宁缺毋滥”的相关原则,逐步提升整体水平;对于落后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更应加强对医疗单位和儿童心理相关咨询部门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23],全心全意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教育的发展,加快发展速度,尽一切所能追赶发达地区。就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模式处在较低的水平这一问题,作者认为认真、完善地落实好以上两点建议,是努力提高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模式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当然,在相关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沟通,借鉴他国经验和发展模式进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完善诊断治疗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和进程[24]。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儿童及其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快速、有力地实现儿童心理行为运作模式的发展,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完善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发展,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小 结

由上文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逐渐增强的精神压力以及恶化的环境,为了使儿童将来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为了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必须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的保健,制定更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更高的工作人员,增设相关教育科目,成立更多的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的组织和机构,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多种行为共同影响、相互作用造成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不例外。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因素等都是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相关诱因,长期饱受身体病痛折磨、简单的人际交往及内心渴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等都可以引发心理疾病,有研究证明环境及家长的相关教育等外在因素对于儿童心理产生的负性影响远远超过遗传因素等内在条件。因此良好健康的外部环境和人际交往,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模式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相关工作人员及儿童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增加儿童的心理素质,加强挫折教育及面对困难挫折的应对能力,做好相应的预防、治疗及诊断的一系列工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保健是一项综合性强,实施较为困难的工程。儿童心理行为保健涉及方面广,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发育、儿童保健及儿童行为等学科,内容繁杂,只有相关工作人员真正热爱儿童心理行为保健事业,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理清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特点,正确地做好诊断和治疗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协调一致,将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纳入社会卫生保健发展的计划中去,总结、借鉴相关经验,加以推广,争取进一步的发展[24,25]。

[1]程敏,叶骏.县级儿童心理保健门诊运作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13,15(1):43-44.

[2]洪琦,卓秀慧,罗小杏,等.儿童心理行为保健运作模式及再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062-3063.

[3]转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J].中国乡村医药,2013(14):83-86.

[4]Honkanen M,Meri H,Hurtig T,et al.Teachers'assessments of children's mental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adolescents'subsequent self-reported mental health[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014,54(1):81-87.

[5]郭贞美,周淑丽,林爱兰,等.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保健门诊的应用[C]./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197.

[6]陈红.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264.

[7]何杏燕.儿童早期教育与心理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86-387.

[8]Kang-Yi C D,Mandell D S,Hadley T,et al.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program evaluation: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and acute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J].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3,83(7):463-472.

[9]闫承生,张英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心理保健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05-806.

[10]Floor Bevaart,Cathelijne L,Mieloo,et al.Ethnicity,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severity of problems as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care use in 5 to 8-year-old children with problem behaviour[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4,49(5):733-742.

[11]任路忠.安徽省儿童心理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现况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11-12.

[12]杨希琼,赵文坤,孙琴,等.浅谈儿童早期教育与心理保健[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283-283.

[13]李公正.儿童行为问题与心理保健[J].中国医刊,2000,35(10):12-13.

[14]McCueHorwitz S,Hurlburt M S,Heneghan A,et al.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investigated by U.S.child welfare agenc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2,51(6):572-581.

[15]张世义.国外农村儿童心理保健服务研究的特点与启示[C]./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委会第八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27-130.

[16]吕伟红.论心理保健与减压之路径[J].学术交流,2013(2):38-42.

[17]王素平,胡娅勤,黄梅库,等.以社区妇女保健为基础的外来女劳务工心理保健模式的效果[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3):267-269.

[18]陈书香,唐登华.家庭治疗在婴幼儿心理保健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61-62.

[19]Tao X W,Guan H Y,Zhao Y R,et al.Mental health among left-behind preschool-aged children:Preliminary survey of its statu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rural China[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4,42(1):120-129.

[20]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1):47-50.

[2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理保健与心理障碍新进展培训班通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7):750.

[22]李吉航.学龄前儿童心理保健探讨和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500.

[23]刘鹰,张凡.个性化心理保健阅读导引服务-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行模式[C]./《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15-320.

[24]Siegel B S,Davis B E.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children in US military families[J].Pediatrics: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3,131(6):2002-2015.

[25]郑毅.精准医疗时代的儿童精神医学发展[J].中华 精神 科杂 志,2016,49(3):129-131.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operation mode

Liu Junfeng
Guangxi Hezhou City Health Information(Medical Examination)Center 54289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ideas,th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ental health.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mental illnes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high all over the world.Mental health awareness gradually increased,medical services and health care demand is increasing.How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implement efficient and fast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operation mode is the struggle goal of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which is also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of health worker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Children;Operation mode;Implementation effect;Research and analy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5.2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疾病保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