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蛙纹铜鼓中的蛙崇拜文化探究

2017-01-24 06:17陆娇娇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鼓面壮乡铜鼓

陆娇娇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壮乡蛙纹铜鼓中的蛙崇拜文化探究

陆娇娇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壮乡广西是蛙纹铜鼓出土量最多的地区,其鼓面精美华贵的蛙立雕,寓意深刻,暗含着壮族人民深厚的蛙崇拜文化。笔者为广西土生土长的壮族人,通过亲身的所见所闻、走访调查及文献查阅来探究蛙纹铜鼓中的壮族蛙崇拜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蛙纹铜鼓的概述,透过直观的蛙纹铜鼓外形探寻壮族蛙崇拜的历史溯源,探究蛙崇拜文化的表现形态与特征。

壮族;蛙纹铜鼓;蛙崇拜文化

一、壮乡蛙纹铜鼓概述

据考古发现,从春秋战国以来,铜鼓便出现在我国南方诸多的少数民族中。就全国分布情况来看,岭 南是我国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约占我国铜鼓发现量的50%,其铜鼓极具特色,做工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众多铜鼓类别中,蛙纹铜鼓是岭南地区出现最多的铜鼓类型之一。鼓面铸有立体的青蛙形象,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中以壮乡广西蛙纹铜鼓最为典型。

(一)壮乡蛙纹铜鼓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中原青铜器技术传入岭南地区,当时的壮族先民——瓯骆越人随即也掌握了青铜器技术。因青铜文化的影响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壮族先民以稻作为主而产生的蛙崇拜文化逐渐应用于各类青铜器中。壮族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将蛙文化与器乐相结合,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蛙纹铜鼓。

(二)壮乡蛙纹铜鼓的形态

蛙纹铜鼓最显著的特征是青蛙纹立体雕像立于铜鼓的边缘,“蛙”成为最有趣的视觉焦点。在壮乡铜鼓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唯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以蛙立体雕像为特征,这代表着壮族先民对蛙崇拜的虔诚心态。北流型铜鼓是壮族最早的蛙纹铜鼓,其鼓面特征一般装饰有四只蛙(少数六只或八只),形态比较笨拙,排列形式分为三种,或逆时针或顺时针,或一顺一逆。另一种装饰的蛙形态为累蹲蛙,即为大蛙背着幼蛙,蛙身以薄皮弯成。灵山型铜鼓鼓面蛙的装饰多为三只单蛙与三累蛙间隔排列。蛙的特征为三足,后足合为一足,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官,代表着青蛙旺盛的繁殖能力,寓意着部落多子多孙的繁盛景象。蛙的背部装饰着稻穗的简化图案,述说着蛙与壮族稻作文化的紧密联系。冷水冲型的铜鼓较之前两种类型的铜鼓,蛙的雕塑形态有了较大的进步。鼓面的蛙纹装饰,形态更具神韵,体态更为硕大与丰满,蛙身的稻穗图案精雕细琢,更显华贵与精美。这些类型的蛙立面雕像,是壮族蛙图腾崇拜的物化珍品。

二、壮乡蛙纹铜鼓中的蛙崇拜文化探究

蛙纹铜鼓为何鼓面会有立体的蛙纹雕像?与其族群的蛙崇拜文化有何密切的关系?在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记载“其鸣蛤即鼓精也”,这是对岭南蛙纹铜鼓中蛙雕塑的描述,他认为“蛙”为鼓之“精髓”,是铜鼓的灵魂所在。而“蛙”即为壮族先民的图腾之一,蛙崇拜在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的时间最为长久。

(一)壮族蛙崇拜文化的历史溯源

壮族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其主要聚居在桂中、桂西一带。瓯骆越人生活在多山多林地带,交通闭塞,自然环境艰苦。天然的地理屏障同时也阻隔了外来文化,社会生产力低下,思想未开化,瓯骆越人并不能理性地解释自然现象,而是将自然现象归之为神灵的作用。太阳光照大地,给人以温暖,瓯骆越人称之为“日神”;月亮赠以人光华,瓯骆越人称之为“月神”;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瓯骆越人则将这一现象归之为“雷神”的作用,这即为壮族先民最初的自然崇拜。

随着时间的演变,壮民族图腾崇拜转变成崇拜多神,蛙崇拜是多神崇拜的表现之一。壮族先民对于蛙的崇拜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他们一直以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对青蛙的喜爱便是从这农耕的形式而起。稻田中的青蛙不仅是田中常见的益虫,鸣叫声还预示着降雨的来临。因此,他们认为蛙是雷神的儿子,将蛙称之为“蛙神”,蛙的鸣叫即为请示雷神降雨。这便是壮族蛙崇拜的由来。

(二)壮族蛙崇拜文化的表现

蛙纹铜鼓是壮族先民蛙崇拜文化的物化载体,作为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蛙”这一田间的生灵已深深载入了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中。蛙纹铜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主要为祭祀礼器与象征权利的重器,其中暗含着浓厚的蛙崇拜文化。

首先,铜鼓在壮族先民心中是与神灵沟通的宝贵法器,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蕴。壮族历史文献中载有:“夷僚……击壮族铜鼓、沙锣以祀鬼神”,这表明铜鼓在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祭祀神灵的角色,铜鼓作为宗教礼器,是与神灵沟通的神器。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祈雨保丰年是其族群惯有的祭祀活动,活动场面神秘而庄严,而铜鼓在壮族先民心中是雷雨的代言物,在蒋延瑜所编著的《铜鼓艺术研究》中写道:“祭祀雷神的活动中常常使用铜鼓,铜鼓的声音又像雷鸣,所以当地人(泛指使用铜鼓的人)又把铜鼓直接叫做‘雷鼓’”①。而蛙纹铜鼓鼓面饰蛙,壮族先民“铸鼎象物”,击鼓声即象征着蛙鸣雨下。探寻古壮人蛙崇拜的宗教印记,其族群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且稳定的宗教,最初是对太阳、月亮等自然物象的崇拜,最后慢慢发展形成了多神崇拜。饰蛙于铜鼓面上,即是壮民族多神崇拜的表现之一。

其次,蛙纹铜鼓是具有政治权利色彩的重器。如《宾阳县志》附朱昌奎《铜鼓考》记载:“铜鼓系苗族酋长宝物,大而重者为最贵。其四周所铸之青蛙,以表爵位尊卑,青蛙愈多,则爵位愈尊。平时用为乐器,有事则用集合信号。酋长死,则传子若孙,不啻传国宝也。如无子孙,则埋于土中,部众分头寻觅,如发现铜鼓,则击之,群苗闻声毕集环跪,共奉其人为酋长。如竟无人寻获,则另铸新鼓,公推年长有德者掌之,以为酋长。”。由以上文献可知,在古代壮族先民心中,铜鼓是神圣而稀有之物,不是壮族平民所能拥有的,只有部落酋长才能拥有此物,是身份权利的象征。而“蛙”饰于鼓面,代表着蛙在其族群中的崇高地位。

最后,蛙纹铜鼓因敲击而起的鼓声形成了独有的音乐。观其鼓,虽表面普通,但却匠心独运,鼓面厚度不同比例的分配能敲打出七个音阶。在壮族中独有的蛙神音乐中,其主要由颂蛙民歌曲调、诵蛙神经诗曲调及伴奏打击乐曲牌、蛙婆节铜鼓乐、蛙舞伴奏音乐四部分组成。其中颂蛙民歌并不涉及铜鼓,这是在蛙婆节上,男女互对情歌。诵蛙神经诗,而蛙舞伴奏音乐与蛙婆节铜鼓乐即以打击铜鼓为表现的音乐。

(三)壮族蛙崇拜文化的特征

蛙纹铜鼓中流露出的蛙崇拜文化,具有艺术性、宗教性、政治性、民族性等特征。

蛙纹铜鼓本身就是精美华贵的艺术品,代表着壮民族的艺术智慧及审美观。鼓面的蛙雕塑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淳朴与雕琢的统一。壮族醇厚朴素的稻作文化情结,孕育了以真实为美的审美情趣。蛙雕塑真实朴拙,但蛙身的稻穗纹、同心圆纹、复线半纹等精致出彩,堪称珍品。后期的蛙纹铜鼓,其“蛙”的装饰出现了三足蛙,后两足合二为一,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的写照,代表着青蛙旺盛的生殖力,流露出壮民族对于“蛙”的生殖崇拜及对于民族延续传承的愿望。

以历史为线,铜鼓最初为祭祀的法器,是与天上神灵沟通的器物。而蛙纹铜鼓无一例外,是壮族先民宗教祭祀的产物,具有神秘的宗教性。铜鼓的拥有者是族群的酋长,铜鼓便被赋予了政治色彩,而蛙装饰于鼓面,蛙数量的多与少分别代表着权利的大与小。

综合以上的特征分析,蛙崇拜文化汇聚着壮族独特的民族品性。青蛙正直、勤劳、勇敢、聪明、机智的品性特征同样也是壮族这一族群的性格特征写照。

三、结语

壮乡蛙纹铜鼓是壮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观其身,是精美华贵的艺术品,却蕴含着深厚的蛙崇拜文化。蛙崇拜在壮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壮族先民在祭祀、民俗等活动中都有着蛙崇拜文化的身影。蛙纹铜鼓是蛙崇拜文化的物化载体之一,蛙为鼓之精髓,象征着蛙在壮民族中的崇高地位。

注释:

①蒋延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张利群.铜鼓的民族文化身份辨析及其特征和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15.

[2]龙符.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7-22.

[3]胡飞.广西壮族蛙图腾装饰艺术研究[D].成都:四川美术学院,2014.

[4]舒翠玲.明清时期广西的铜鼓与铜鼓乐[J].歌海,2015(5):106-110.

[5]万辅彬.铜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6]欧宗启.蛙图腾崇拜与壮族审美意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1,83(5):34-35.

K892.3

A

猜你喜欢
鼓面壮乡铜鼓
壮乡美
幸福吉祥伴壮乡
壮乡三月春光美
梦飞壮乡
寂静(外一首)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巧搭实验脚手架,帮助学生把学习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