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桐庐实践”

2017-01-24 15:57邢永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基层

邢永亮

(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183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桐庐实践”

邢永亮

(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18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诚然基层治理现代化理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不难发现,大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由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浙江桐庐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做法具有启示性价值。

基层治理;桐庐县;做法;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省桐庐县党委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制度“断层”和空白点,创造了许多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行之有效的新做法与新经验,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

一、桐庐县基本概况

桐庐是杭州市13个区市县之一,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183个行政村、19个社区。桐庐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位于“三江两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距杭州市区60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特征,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中80%的实景地处桐庐,有“中国画城·潇洒桐庐”之说,是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快递业的家乡。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06.47亿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3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627元。目前产业结构调整较为合理:第一产业比重7.1%、第二产业比重56.6%、第三产业比重36.3%,其中第二产业以机械加工、箱包、医疗器具、针纺织品等为主要成熟产业集群;第三产业以电子商务、快递和旅游等为主要服务集群,2014年接待县域外游客千万人次,旅游收入101个亿,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经济发展支撑基层建设、基层建设服务经济成效”是桐庐基层社会治理与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实效实用”是桐庐基层社会治理与党建工作的主要特色。“产业党建的“润物无声”,使基层治理与党建工作厚积薄发,形成良好的县域政治、经济、社会生态。

(一)注重框架搭建,为基层治理、党的建设寻找模式路径

桐庐县党委和政府按照“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实效管用”的框架,搭建基层治理和党的建设的模式路径。一是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所有领域和全部进程;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引领,解决治理基层建设中的薄弱问题;三是立足实效管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化为基层理治工作的重点,把各种治理举措是否实用有效作为社会治理的最终落脚点,从过程、内容及方式等角度全方位研究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二)注重产业发展,为基层治理、党的建设赢得领跑先机

作为东部城市,改革发展的先机润泽了桐庐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当前桐庐基层治理和党的建设赢得了领跑先机。一是重实体、兴实业,把“美丽经济”打造成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版。水电装备制造业、镍铁产业、建材行业、针纺织品等已经发展为桐庐的主导产业集群,仅水电装备制造业2013年就实现全行业产值30.5亿元,达到发展高峰;二是重民生、兴民业,把“网络经济”打造成草根经济的智慧版。制笔产业是桐庐草根经济的金名片,已拥有700余家制笔企业和千余个品种,年生产66亿支笔,桐庐通过联合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杭州-马平川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带动草根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型发展。同时抓好百姓经济流通体系建设,启动20个民宿示范村试点,全县新增民宿经营户300余户、新增床位3000余张,农家乐接待游客220.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

(三)注重区域规划,为基层治理、党的建设润养文化认同

桐庐县党委和政府围绕“建设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将产业和文化两条线融入区域规划,为基层治理和党的建设润养了文化认同。一是将产业分类集聚与区域规划调整相结合。从1992年开始,桐庐历经四次行政区划调整,从34个乡镇调整到现在的14个,解决“低、小、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尤其注重产业相联、山水相依、人员相亲,实现了桐庐东西南北中产业块状特色发展;二是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区域规划调整相结合。桐庐为了避免传统文化随着区划调整而耗散,特别注重提炼和应用地方特色文化,将历史人文、山水生态、民俗文化和城市风貌与街巷肌理文化等融入各项规划,做到城像城,村像村,重点构建“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乡镇—中心村—特色村”的城乡空间结构。

(四)注重多元互动,为基层治理、党的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桐庐县党委和政府坚持多维互动、多级共建、多方共享,为基层治理和党的建设奠定社会基础。一是桐庐百姓日。5月6日是桐庐解放日,2012年桐庐县提出将每年5月6日定为“桐庐百姓日”,当天通过各项主题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共筑幸福桐庐梦、城乡互动共建中国最美县”的浓厚氛围;二是政府开放日。桐庐坚持每季度一次向市民开放政府办公场所,当天县四大班子领导列队迎接来自基层一线的200名各村和各行业群众代表,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同时邀请他们参观政府各部门日常办公,增强媒体、各类组织和普通群众等多元主体对党委政府工作理解与互信;三是“基层走亲”。县级领导通过白访夜谈,一月一驻村,乡镇领导干部包村走亲,一般干部包户走亲,同时开展“三诺三比电视助政”活动,要求主要部门乡镇负责同志亮相晒诺、镜头督诺、公开评诺。

三、主要思考与启示

(一)“格局”:好的布局是推进工作的关键

实现党的建设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关键是构架最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格局。桐庐县党委和政府将党的建设提升到区域发展互促共进的高度进行整体性布局,系统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以“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实效实用”的基层党建模式,形成了一套适应地域特色、满足现有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具体做法,为桐庐打破盘根错节的发展困境奠定了工作基础。桐庐的经验显示,不能孤立的推进基层党建,也不能简单的把基层党建定位为一个“筐”,承认个性化的基础上,处理好基层党建和产业提升、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等多元关系,通过沟通对话、谈判协商、互动调和、公开整合起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才能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破题”:做蛋糕是分蛋糕的前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只有遵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规律,才有“底气”,才能“从容”。过去几十年桐庐县党委和政府抓住改革开放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做强县域经济,形成了机械加工、箱包、医疗器具、针纺织品等为主要支柱的产业集群;近几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又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快递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集群。产业的长足发展与良性循环不仅充分解决就业,保障地方税源,还为基层稳定、社会治理奠定了“分蛋糕”的前提,更重要的是把党的建设嵌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让基层党建既有载体,又结硕果。

(三)“传承”:文化认同与价值回归是善治的基石

把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建立在民众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会产生“事半功倍”,“四两拨千金”效力。桐庐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美誉,自古就是一个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的小城。古时的桐庐,有不少赞美淳朴民风的诗词佳作,民国的《桐庐县志》也记载了不少善人善举。近年来,桐庐县党委和政府结合浙江“美丽新村”建设项目,根据不同乡镇、村(社区)地域、历史、文化等特点,恢复了有传统伦理道德色彩的“宗族祠堂”、“诗书屋”、“孝子牌坊”、“夫妻匾”等,让外出的“游子”有“脉根文化”的归属;让成长的新一代有“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夫妻、邻里有“榜样文化”的比照。在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桐庐推出的“桐庐百姓日”、“政府开放”、“基层走亲”等党建活动,就是对桐庐良好社会民风的传承与回应,这种文化认同与价值回归是构成地方善治的基石。

(四)“融入”:深度参与是“内生动力”和“高度自觉”的核心

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工作不能是党委政府“自娱自乐”,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深度参与,作为“主人”见证这项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并分享成果,是避免党建、社会治理与其他工作“两张皮”的核心。桐庐的成功在于:一方面把党建、社会治理贯穿整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全过程包括争取成为中央、省、市“土地改革”、“全域旅游专项改革”、“农村电商”、“非遗保护”、“民间融资”、“美丽新村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多领域改革创新试点,让社会各界、各层面有深度参与“主流、中心”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集聚的大量改革红利,又回应了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有融入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和高度自觉。

(责编:李 园)

C912.8

A

1008-8431(2017)03-0062-02

2017-03-12

本课题系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福建农林大学、杭州市委党校与成都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成果。

邢永亮(1985-),男,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教育科科长、讲师。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基层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操场上真热闹
基层在线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桐庐:全力促进快递产业回归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