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医疗救助制度实践、特点及启示*

2017-01-24 20:48聂爱霞胡思洋
中国民政 2017年17期
关键词:津贴新西兰元残疾

◎ 聂爱霞 胡思洋

新西兰医疗救助制度实践、特点及启示*

◎ 聂爱霞 胡思洋

新西兰由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初级卫生保健制度、ACC制度等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好的保障体系之一。为缓解自付费用所带来的生活负担,新西兰在国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嵌入医疗救助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一、新西兰医疗保障体系

(一)政府资助的医疗和残疾服务

新西兰大多数医疗和残疾服务都是由政府出资的,对于符合条件的弱势人群可以免费获得住院和门诊服务、处方药补贴,并享有许多专门为社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

1.在公立医院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在公立医院的急诊中心、专科门诊和住院部得到的医疗服务、以及在医院内进行的X-光、超声波、CT等影像检查和医学化验检查等服务都完全免费,在医院住院期间的住宿、用餐、护理等也完全免费。18岁以下的全日制学生和儿童享受每年一次的在校免费牙科检查。在新西兰境内的所有儿童均可得到免费的疫苗注射服务。女士从怀孕开始所有的检查,就医和接生的费用全免;另外,产后护理和婴儿照顾,还可以向新西兰非营利机构PlunketSociety申请免费资助服务。

2.政府补贴全科医生门诊费、化验检查费和药品费

在新西兰,全科医生诊所和医疗中心多数属于私营医疗机构,去诊所看病的诊疗费用不属于公共医疗的范围,需要自己支付诊疗费,但新西兰政府会提供门诊费补贴,一般成人可以得到10~20新西兰元的补贴,低收入者看病时可得到最多35元的政府补贴。如果主治医生开化验单做医学化验检查时,相关费用由政府支付。

对于符合公费卫生和残疾服务标准的群体,政府会对目录内的2600多种药品支出给予补贴,不同药品的补贴标准不同。13岁以下儿童药费全免,在初级卫生组织注册国的患者,全科医生开出的处方药按照“种类”收费,每种仅收费5新西兰元,每年需要20次处方药以上的家庭可获“药品补贴卡”。

3.免费ACC意外事故赔偿

新西兰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伤害保险制度,为所有在其境内的自然人提供全天候24小时、全面的、不追究过失的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事故赔偿局(The 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 简 称ACC)为所有人提供个人伤害保险。ACC不要求个人缴费,每个在新西兰境内的人都自动得到意外伤害保险,只要达到ACC赔偿的标准,就可以得到伤害赔偿。ACC的赔付范围有:意外事故伤害保险包括支付受伤者的医疗和康复费用、赔偿由于病假造成的工资损失、对于造成永久性伤害的受伤者给予一次性赔偿金等各种福利。

(二)医疗补助和津贴

新西兰是在一般税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全体国民享受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但个人仍需承担在全科医生诊所或者医疗中心的费用,如处方费、牙医费用、药品费等。新西兰并没有单独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而是通过补助政策的倾斜,对弱势人群实施医疗救助。

1.医疗津贴

(1)住院照护补助(Residential Care Subsidy)

住院照护补贴是由卫生部通过区卫生局资助的补贴,用于患者在医院长期住院护理或居家护理费用,主要是面向65岁及以上或者50-64岁没有子女的老人,需要通过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医院或者居家长期照护,并评估家庭资产。2016年4月1日的标准是,普通者每周43.45新西兰元,享有新西兰超级年金或者退伍养老金的每周48.49新西兰元,服务津贴每年272.5新西兰元。

(2)残疾津贴 (Disability Allowance)

残疾津贴是支付给永久残疾或因疾病、伤害致残严重限制工作的居民。为了能够获得残疾津贴,患者必须进行收入测试 ,并且残疾可能持续至少6个月或者身患绝症,每周最多支付61.69新西兰元的残疾津贴。

特别残疾津贴(Special Disability Allowance):正在接受新西兰退休金,老兵退休金,因为伤害或残疾接受生活支持,求职者支持或相关紧急福利,且他们的配偶是医院或居家护理的病人,每周可以获得38.48新西兰元补助。

儿童残疾津贴(Child Disability Allowance):儿童或年轻人不满16岁,有身体,感官,精神或智力障碍,由于残疾需要不断的关注,可能需要长期护理,或需要照顾12个月以上。每个孩子的残疾津贴为每周46.49新西兰元,这是一个固定的金额,不取决于收入和资产。

2.医药补贴卡

虽然对很多人来说,看全科医生寻求医疗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支付诊费和药费,但对于需要经常看医生或者需要大量药品的低收入者,可以获得政府医药补贴。

二、新西兰医疗救助的特点

新西兰充分利用全民免费医疗卫生体系优势,针对现有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救助方式和内容,对弱势人群实施医疗救助。

(一)充分体现政府责任

在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下,政府自然承担着对弱势群体进行医疗救助的主要责任。对低收入者、高龄人、残疾者、儿童等特定群体,提供普通群体的免费医疗服务外,还给予一些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补贴。从政府支出来看,2003-2013年间,新西兰用于疾病、残疾和职业伤害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均高于OECD平均水平,2013年为GDP的2.509%,OECD平均水平为GDP的2.003%。

(二)医疗救助项目广泛,注重前期保健和门诊救助

新西兰医疗救助项目广泛,包括门诊费、药品费等,残疾人可以获得免费的居家援助,长期病号或者患有慢性病的人看全科医生可以获得一定补贴等等,达到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需求。除了门诊和住院救助外,还包括计生服务、儿童免疫、产前保健、常规保健等。注重前期保健和门诊救助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保健意识,防止“小病变大病”和“因病致贫”的现象,弥补事后救助和大病救助的不足。

(三)经济和需要原则相结合,建立严格的医疗救助对象审核机制

新西兰的医疗救助既考虑人群的经济情况,又注重人群的医疗需求。另外,对医疗救助对象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达到国家的弱势群体标准才可享受医疗救助,同时,政府通过全面调查来判定申请者是否应享受以及享受多大程度的医疗救助。若申请者能够支付自费医疗费用则不予救助,能够支付部分自费医疗费用则可获取一定的减免。

三、新西兰医疗救助制度的启示

(一)强化政府在医疗救助中的主导责任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医疗救助项目,政府应承担起主导责任并严格监管。新西兰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是其医疗救助制度获得成功的关键。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强调个人责任、商业运作的美国和新加坡,还是强调政府责任的英国和新西兰,都将医疗救助视为政府的主导责任,由政府出资,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应当更加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和托底作用,尽快立法,推进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医疗救助对象受益的公平性

与新西兰医疗救助体系相比,我国医疗救助对象范围较窄,救助对象资格认定也基本以低保线为标准,不同地区医疗救助情况各不相同,现行医疗救助倾向于重大疾病救助,将来应更加注重门诊救助和预防工作,提高弱势群体的预防保健意识。因此,应当改变我国医疗救助服务依附于低保制度的模式,为包括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人群建立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救助制度。

(三)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探索事前医疗救助方式

新西兰将国民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基层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实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医疗救助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泰国)的医疗救助,都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疗救助服务包,防止“小病变大病”和“因病致贫”的现象。我国医疗救助主要还是以住院救助为主,对于初级健康服务、门诊服务、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救助十分有限。建议医疗救助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将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例如预防、门诊治疗、康复治疗)和特殊人群医疗服务(如长期照护服务、慢性病、精神病的治疗)纳入医疗救助服务范围,提高弱势群体风险抵御能力。

(聂爱霞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胡思洋系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本文系“厦门大学繁荣计划”项目资助课题

猜你喜欢
津贴新西兰元残疾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图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发放高层次人才年度津贴52万元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