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释放中国慈善新动能

2017-01-24 20:48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7年17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依法慈善

◎ 本刊编辑部

用法治释放中国慈善新动能

◎ 本刊编辑部

一年前颁布实施的慈善法正在改变中国慈善公益的发展格局。有调查显示,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慈善法律意识增强,公益慈善理念提升,慈善组织有序发展,慈善信托扬帆起航,慈善募捐更加规范有序,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得到完善。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表明,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正在迈向依法行善、依法治善的新时代。公益慈善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成效,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和方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法者治之端。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参与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的公众越来越多。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16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达1346亿元,当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6亿小时。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因慈善法实施而迸发的公益热情。然而,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假借慈善之名而行不法之实的“伪慈善”也如影相随,既有“诺而不捐”“诺而少捐”“诺而缓捐”的诈捐;也有故意混淆慈善和商业界限,进行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假慈善;甚至发展到借助新型传播方式进行洗钱、非法集资、传销、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公然以慈善的名义欺诈敛财。矫治这些乱相,保护真正的善行爱心,惟有将慈善纳入法治的轨道。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既让求助者能够有章可循,也让欺诈行为受到惩处,才能为真正的慈善和爱心保驾护航。可以说,法治不仅是有效激发社会群众的公益爱心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引领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仔细研读慈善法,便会发现这部开放、务实、创新的法律对慈善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部法律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将给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慈善法采用“大慈善”概念,适度扩大慈善募捐主体范围,有效动员和吸纳社会慈善资源,鼓励人人参与慈善,使慈善事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慈善组织可依法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慈善组织年度检查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设立慈善信托由批准改为备案,确立网络募捐法律地位,使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更为便利;慈善法对开展慈善应当遵循的原则,对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和关联交易、慈善募捐和捐赠、慈善财产管理使用、慈善服务等作出规范,各类慈善活动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使慈善活动更为规范;慈善法设立专章规定信息公开,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慈善信息公开方面的责任,慈善组织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原则、范围、平台和时间要求,使慈善行业更为透明;将弘扬慈善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慈善法,将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培养慈善专门人才作为有关机构的法定职责,将每年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等规定,使慈善氛围更为浓厚;专章规定促进措施,明确政府及其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如对慈善组织和捐赠人的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对慈善事业的土地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为慈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等,使促进慈善措施更为完善;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责权限,包括对涉嫌违法的慈善组织可以采取的措施、建立慈善组织信用制度和评估制度等,规定了慈善行业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确立组织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大格局,使监督管理更为有效。

徒法不足以自行。慈善法的实施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法治框架,这是中国慈善事业走向规范、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但是要让慈善法真正落地,让法律的效力得到充分发挥,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慈善法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敬畏法律、践行法治的自觉性,让“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深入人心;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提升慈善监管的水平和能力;要按照“依法、透明、专业、高效”的要求,全面加强慈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社会公信力;要加快完善包括慈善组织认定登记、慈善事业税收优惠在内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全方位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发展慈善事业的良好环境,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大的正能量。

(联系:cgeditor@yeah.net)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依法慈善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