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建设应处理好3个关系

2017-01-27 04:18徐青森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院系智库决策

■ 徐青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北京 100816

高校智库建设应处理好3个关系

■ 徐青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北京 100816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党政智库、党校和社科院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民间智库一道,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和要求。201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中,多家高校智库入选。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体现高校优势和特点的高校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机制决定了各类智库发展模式和特点,客观地说,党政智库仍然是我国各类智库的“领头羊”,坐在决策咨询服务的“第一排”。这是因为很多党政智库及研究机构事实上就是政府决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重大政策调研和评估、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起草等任务,其研究成果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地影响着各级政府的决策,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具有其他智库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党校和社科院智库的人员队伍高度集中,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易于形成团队攻关效应、持续发力,同时,这2类机构人员有着较强的咨询服务意识和较为丰富的资政经验,在智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和企业智库研究领域专业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反应速度快,资金相对雄厚,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民间智库是一支方兴未艾的力量,其机制灵活,主动性强,特别是一些民间智库及其人员脱胎于官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较好的知识储备和人脉资源,在国家重视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此外,近年来,外国智库以其国际视野、丰富经验不断扩大影响,参与决策咨询、调研评估、搭建中外交流平台等各种活动,是智库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

与上述智库相比,在高校建智库,有四大优势:一是人才密集,高校有63万人的社科队伍,这是我国智库建设最为庞大的一支生力军。二是知识储备雄厚,高校拥有最为齐全的学科体系以及几乎涵盖所有重大问题的研究基础。三是科学客观,与党政和社会智库相比,大学与决策部门保持着适当距离,使得高校智库更易于对政府决策作出客观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四是体制灵活,与党政智库和党校、社科院智库相比,高校在创新智库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方面具有更多操作空间。高校是一个相对复杂但又灵活的系统,体量也足够大,能容得下不同类型机构的并存与发展,可以在高校内部创造智库管理“特区”,为新型智库成长创造更为适合的、有力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说,在现代中国,没有哪类智库拥有如此齐备的基础和灵活的体制机制空间,高校最有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前,要发挥高校的这些优势,建设更高水平、更加专业的高校智库,必须处理好以下3种关系。

一是从宏观政策引导上,处理好专业智库机构建设与发挥好高校智库作用的关系。在高校建智库,绝不能等同于建一批专业智库那么简单,高校63万人的智力优势如何发挥?不能认为智库建设只是一小批智库专家的事,实际上,每一位教师、每一个项目团队、每一家科研机构、每一个院系,乃至每一个学科、每一所高校都可以“资政启民”,发挥智库作用。在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智库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重视调动更为广泛的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支持他们参与智库建设或是发挥智库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把高校智库建成高校的“孤岛”,一小批人在干,其他人都在看,甚至看的人还不理解,不配合,如果这样,高校智库就真的成了“孤岛”,也就谈不上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各类评价考核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这种主观评价色彩很强的评价领域,如果校内外学术同行们对智库研究成果不理解不认同,会对高校智库人员作用的发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推进专业化智库建设必须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发挥智库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局面,为智库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智库建设的“标签化”,搞“贴牌运动”,把任何发挥了智库作用的个人、团队、机构都贴上“智库”的牌子,混淆专业化智库与具有智库作用的机构之间的区别,一个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资政服务只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项,我们可以鼓励和支持它发挥好智库作用,但不一定非要把它改造成专业智库,更不能给它随便挂一块“牌子”,把所有成果都贴上“智库标签”,搞出一批“四不像”,这样泛化的智库建设不能说是一种好的倾向。专业智库要“专”,要“少而精”,可以实行“小平台、大网络”的运行模式,在保持适度专门智库人员的同时,建立与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的协同机制,联合开展资政研究,提高综合研究水平。

二是在组织运行上,处理好智库与原有科研机构的关系。从近年来高校智库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有一批是新建智库,但更多的高校智库脱胎于原有的科研机构。通过对原有科研机构的转型和改造来实现智库建设的目标,有的成功转型,新旧机构之间“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但不成功的也有,就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转型成不成功,关键是个“专”字,也就是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专”首先体现在专业定位上,专业化智库应专注于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专攻公共政策研究,专心研究政府关心、人民关注的现实问题。其次,“专”还体现在成果产出上,专业化智库不刻意追求论文和著作的发表,而主要以决策咨询报告和舆论引导报道为主要成果形式,力求影响决策,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三,“专”还体现在专业化的组织形式上,构建适合资政研究需要的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团队汇聚、项目运行、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宣传推广等新机制,这套新机制要明显区别于老机制。总之,改造老机构,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要在机构定位、组织管理、成果产出方面有全新的理念和切实的举措,发生质的变化。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处理好专业智库与依托院系的关系。院系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各项功能的基本载体,也掌握着经费分配、教研考核、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绩效奖励等多种资源,作为高校专业智库的机构及其研究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和相关依托院系发生紧密关系。理想状态的智库与院系关系是“相对独立”,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搞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的智库与原来的教学科研组织分工模糊,自身定位不清,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没有特色,人财物管理没有任何自主权,甚至平时无活动,写报告时临时凑人干活。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智库不能被称为专业智库,只是具有智库功能的团队而已。专业的智库应当是相对实体化的,有明确的定位和任务、有稳定经费、有专职人员,有特殊的评价考核体系,与院系中一般的教学科研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是要相对独立,不能搞成绝对的独立,如果让智库专家完全独立于院系活动和教学科研安排之外,不上课,不指导研究生,不参与学科建设等相关活动,这样的高校智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做不强,也走不远。在这方面,国外有的高校智库实行的智库和院校双聘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2017-01-23

2017-02-06 本文责任编辑:吕青

徐青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E-mail: xqs@moe.edu.cn。

猜你喜欢
院系智库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民居智库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