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经济演变史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评析

2017-01-27 06:13□文│潘
中国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时期

□文│潘 鹏

(作者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程连升耗十余年之功撰写的《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本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国计划经济史的专著。

本书以计划经济思想源流和早期实践作引,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环境、发展任务和条件,围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计划的制订与执行、经济运行的初期效果、“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变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计划的修复、“文革”时期的经济混乱、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初步融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双轨制”下的计划经济以及抛弃计划经济的深度转型等方面,对计划经济形成演变的过程进行认真梳理,系统阐释计划经济在中国“登场—表演—退场”的历史逻辑。作者回答了中国为何会走上计划经济道路,究竟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发生了哪些失误,为何最终会转向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的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学界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争论从未停歇。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一些人将计划经济当作盛装罪责的“垃圾筐”,对计划经济做简单化或片面化解读,对计划经济历史全盘否定。在经济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历史的价值也许变得令人怀疑。或出于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或出于改革时政的需要,主流经济学似乎更热衷于对改革开放、市场化、国际接轨等时髦问题的研讨,而对计划经济往往局限于反面化理解,甚或作为“失败”标本一笔带过。概源于此,对在中国发挥功用近40年的计划经济,一直缺乏客观公正的理论与实践梳理。

计划经济隐退20多年后,才有长跨度通盘考察的著作问世。从这个意义上说,《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无疑具有开创性和补白价值,堪为中国第一部计划经济演变史。与主流观点比较,作者体现出了良好的“整体史观”和动态的多元视角。在全面研究文献和最新材料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考察20世纪的中国人与世界主流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重新审视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和军事问题,并结合执政党意志、国际环境、社会思想基础等因素,置身于其生成的具体历史语境进行考察,最终展示出一幅中国计划经济史的综合性画卷。无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本书都是对中国计划经济这一主题的首次全面研究,为理解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历史,是为了映照现实、启迪未来。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拒绝与过去的所有联系和延续显然是徒劳的。作者在全书最后还大胆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非议和责难,明确指出:计划经济是历史的选择;计划经济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要作用;历史的逻辑是计划经济功成身退、市场经济继往开来。早在2013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即已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著名论断。只有客观看待、科学评价中国计划经济史,才能弥合人们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主观割裂,准确认识计划经济时代的奠基作用,进而为当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经验和借鉴。这或许就是这部有分量的经济史力作深远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时期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开心一刻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清代时期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