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庆龄20世纪20-30年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基于1925-1932年宋庆龄致杨杏佛书信的考察

2017-01-28 06:11
苏区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宋庆龄孙中山国民党

浅析宋庆龄20世纪20-30年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基于1925-1932年宋庆龄致杨杏佛书信的考察

凌霄

宋庆龄1925-1932年致杨杏佛的书信,集中反映了宋庆龄在20世纪20-30年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通过对书信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可大体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五卅运动期间,宋庆龄高举孙中山革命旗帜,与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对国民党尚存一些希望;流亡海外期间,她与多方人士接触,探讨中国革命前景,努力寻找救国之策;归国以后,她积极投身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事业,营救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政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宋庆龄;杨杏佛;书信;政治思想;三民主义

宋庆龄被誉为“20世纪伟大女性”和“国之瑰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其70年的革命实践形成了重要的宋庆龄思想。宋庆龄的政治思想是宋庆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实践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杨杏佛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民主主义者,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共同的政治理想,使他与宋庆龄来往密切。本文拟研读1925-1932年宋庆龄致杨杏佛书信中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浅析这一时期宋庆龄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以求教于众方家。

一、五卅运动期间,宋庆龄高举孙中山革命旗帜,与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对国民党尚存一些希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曾一度陷入悲伤之中,但很快便化悲痛为力量,毅然站起来充当孙中山革命遗教生气勃勃又富于号召力的战士。*伊斯雷尔·爱波斯坦著,沈苏儒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158页。此后,宋庆龄成为继承孙中山遗志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

孙中山逝世后两个多月,五卅惨案发生。随后,由上海而波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爆发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正在病中的宋庆龄对帝国主义的屠杀和污蔑极其愤慨,拟发表声明以示抗议。*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她于6月7日致国民党左派杨杏佛一封英文函,内附两件英文稿,包括她就五卅惨案接受记者采访的新闻稿,以及代上海学生联合会起草的控告英巡捕房暴行的致美联社电。在信函中,宋庆龄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的暴行,分析了五卅惨案的真正性质及其教训,指出“最近的上海惨案不过是帝国主义又一次扑灭中国革命精神的企图”,“最近的暴行是不平等条约的必然结果”,“控告英捕房的罪恶暴行……用卑怯和不人道的手段……表示最强烈的抗议”,“如果容忍这一事态继续下去,祸害和灾难必将降临我们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啼痕——杨杏佛遗迹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206页。宋庆龄呼吁:“吾人应共起奋斗,为民族争独立,为人权争保障。外间对学生主张打倒帝国主义颇有误会,不知此即孙先生四十年革命目的之一。”*《为“五卅”惨案对上海〈民国日报〉记者的谈话》(1925年6月),《宋庆龄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从宋庆龄针对五卅运动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中,不难发现宋庆龄的这些言论,是她跟随孙中山斗争多年的研究结晶,也是她坚定捍卫孙中山思想的集中表现。

宋庆龄还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支持和援助五卅运动。6月9日,为了援助失业工人,宋庆龄和于右任、徐谦、戴季陶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宋庆龄年谱》上,第285页。,发表《招募启事》,并从6月18日至8月30日在《民国日报》公布21次“募捐进支表”*具体募捐进支表,可详见《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6月18日至8月30日所载内容。,募捐所得对失业工人的救济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宋庆龄还委托当时和她最亲近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杨杏佛为五卅运动创办一份报纸——《民族日报》。报纸以抨击帝国主义罪行、宣传孙中山反帝思想作为办报宗旨,于6月10日在上海出版。

五卅运动期间,面对帝国主义的罪行,宋庆龄一方面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号召以孙中山之主张和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积极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体现其反帝思想;另一方面暂时还没有与国民党彻底决裂,还是以国民党员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表明这时的她还对国民党尚存些许希望。

二、流亡海外期间,宋庆龄与多方人士接触,探讨中国革命前景,努力寻找救国之策

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汪精卫也正式作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叛变革命。以蒋汪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然走上反革命、反人民的叛变道路,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面对此时的中国革命形势,宋庆龄和国民党内的左派人士、中国共产党人一起,通过多种形式与国民党右派展开斗争,坚决地与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右派决裂。*张洁明:《宋庆龄流亡时期思想发展初探》,载《孙中山宋庆龄资讯网》,网址:http://www.sszx.org.cn/songyjView.aspx?id=2922。

1927年8月底,宋庆龄前往苏联,开始了她的流亡生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为苏联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她倍受鼓舞,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她多次发表演说和声明,试图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代替变质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季鸿生:《论三十年代前期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宋庆龄基金会重庆市分会编:《宋庆龄诞辰百周年学术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然而,斯大林敷衍搪塞的态度以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宋庆龄又陷入迷茫之中。

宋庆龄于1928年5月4日移居德国柏林。*参见邵雍:《宋庆龄与苏联关系新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05-108页。流亡德国期间,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特别是土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她在与邓演达就孙中山关于“耕者有其田”、解决土地问题的有关论述中,*刘家泉:《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宋庆龄彻底的反封建思想,为她以后支持并拥护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土地革命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张洁明:《宋庆龄流亡时期思想发展初探》,载《孙中山宋庆龄资讯网》,网址:http://www.sszx.org.cn/songyjView.aspx?id=2922。

此时的杨杏佛因于北伐军攻上海时支持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国民党右派所不满,旋被解除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总干事职。*杨小佛:《宋庆龄与杨杏佛的友谊》,《世纪》1997年第4期,第37页。杨杏佛也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逆转感到不满和痛苦,后作文《烦闷和觉悟》和诗《牺牲与堕落》,表达了其热情于革命而又无奈的矛盾心情。*刘斌:《杨杏佛政治言论(1927-1933)浅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5年第4期,第46页。对政治的悲观使杨杏佛将注意力转回教育方面,他认为要改造中国,首先应当改造教育。1927年大学院成立后,杨杏佛就任该院教育行政处主任职务,不久,改为副院长。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杨担任研究院的第一任总干事,这一时期杨杏佛主要致力于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罗彩云、陈梦然:《杨杏佛思想活动演变论析》,《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72页。宋庆龄1928年8月21日致杨杏佛的信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此信是宋庆龄在与宋子安游历巴黎、瑞士、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回柏林所写。信函中宋庆龄对杨杏佛提道:“柏林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自在感觉,远比上海自在。”这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宋庆龄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及其状况的认同,并且认为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对中国革命前景有利的内容。信函中提道“既然你已最终认清了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革命的组织,那你与它越快断绝关系越好”,*《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08页。这反映了杨杏佛之前对国民党态度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宋庆龄对国民党右派的绝望。信中还提道“可能共产党员是对的——只有他们的党能实行孙博士的主义”,反映出宋庆龄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所推行的思想和主义,并为其以后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奠定理论基础。

在10月7日致杨杏佛的信函中,宋庆龄得知杨杏佛继续在中央研究院工作,认为:“这对你的观察立场和个人自由都是非常不幸的。只要你与南京当局的工作有联系,你的思路不免或多或少受保守思想的影响。”*《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0页。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宋庆龄一方面继续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德国当时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的某种认同。宋庆龄在10月7日的信中,还提道:

我准备去哥廷根参观一个有趣的学校,它是由几个具有康德——“来自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哲学顾问的科学家建立的……他们的外表是最最革命的。

我急于看看这所学校,因为我对它极感兴趣。如果我发现它接近我的理想,我将安排我国一些聪明的男女孩子来该校就读。

这个哥廷根学校是我长期梦寐以求的学校。我希望你也能来看看。或者我们也能在中国设立一个具有同等标准的类似学校,开始时规模小一些。训练好这种青年是值得我们费时费心的。它将为中国和人类高举孙博士理想的火炬。*《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0-211页。

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宋庆龄的“理想”其实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她设想通过选派优秀中国青年前来哥廷根学习救国之策,并在国内也设立类似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929年2月6日,总理奉安委员会第三次大会决议改6月1日为奉安之期。宋庆龄在得知葬礼延期的电报后,于2月26日告诉杨杏佛,“很可能我会在五月中旬启程”*《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3页。。但对于这次回国,宋庆龄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她认为,这是需要“立刻决断的原则问题”*尚明轩主编:《孙中山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未竟事业》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5页。。她与邓演达等商量后,决定回国前要发表一个声明。她在声明中明确表示:“在国民党的政策完全符合已故孙逸仙博士的基本原则之前,我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该党的任何工作。”*丁道广主编:《中国革命史纲要》,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不久,在1929年5月致杨杏佛函附件中,宋庆龄再次重申了她的声明。她写道:

为避免任何可能产生的误解,我必须声明,我仍然坚持于1927年7月14日在汉口发表的声明,即:鉴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动,我宣布不再积极参加国民党的工作。*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48)》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在这封信里,宋庆龄进一步写道:

只要国民党的领导人继续违背孙博士的三大政策,即积极的反帝政策,联合苏联和工农的政策……当这些政策作为革命的动力时,我们在实现党的主义中取得了迅速的进展。现在三大政策已被抛弃,我们的党又成为军阀和反革命的工具,从而使我们更加远离党的目标了。*《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48)》上,第224页。

由此看出:宋庆龄一直高举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以是否遵循三大政策为标准,称为革命或者反革命。她指出现在的国民党“又成为军阀和反革命的工具”,“更加远离党的目标了”,进一步表明她对国民党的失望和决裂态度,并以实际行动证明她的主张和言论。

早在1927年蒋、汪相继与中共分道扬镳后,宋庆龄即表示要与之决裂。1929年3月15-28日,国民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宋庆龄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但宋庆龄并未出席会议,此刻她还在海外。5月15日,宋庆龄抵达东北满洲里车站,回到了阔别两载的祖国。*《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第94页。回国后,蒋介石为了使宋庆龄对自己控制的国民党政权表示支持,对其使用诸多手段,如承认宋庆龄享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席位,企图使之保持沉默;派人送去丰厚津贴;派戴季陶以豪华住宅游说宋庆龄到南京做官等。

这些“诱人”的条件,并没有丝毫动摇宋庆龄决定与其决裂的决心,遭到宋庆龄的严词拒绝。*孙永猛:《女中之杰宋庆龄》,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宋庆龄回应“我对于政客的生活不适合”,严正指出:“使我不说话的唯一办法,只有枪毙我,或者监禁我,假如不然,这简直就是你们承认了你们所受的指摘并不冤枉。”*《痛斥戴季陶》,《宋庆龄选集》上,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9页。宋庆龄决定再出国门,流亡海外,以证明自己在革命原则上毫不妥协的坚定立场。*《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第134页。

1929年11月中旬,宋庆龄再次来到柏林。一星期后,宋庆龄于11月26日致函杨杏佛,就国外报纸经常散布对我们不利的新闻的情况,倡议“在欧洲设立一家中国新闻机构的必要性”,再次提出“希望你和杨夫人一起到欧洲来帮助我做这件事”,*《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4页。以纠正外国报纸对中国时势的歪曲,并要求杨告诉她国内的大事。此时宋庆龄虽身在国外,但对国内的政治形势依旧关注,她试图通过在国外建立新闻机构,以便向国外传播来自中国国内真实的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支持中国革命。这反映了宋庆龄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其政治思想最直观的体现。

1930年4月1日,中原大战爆发,国内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宋庆龄在4月17日信函中,和杨杏佛谈论到此时中国的局势:

这当然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会结束敌对军阀之间的永远争斗。战争和灾荒又来了!看来中国人只能以这种可怕的状况生存下去了。*《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7页。

紧接着,宋庆龄又在8月30日的信函中,再次对中原大战爆发后国内众多政治势力的重新组合发表评论。对汪精卫加入北方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主持党务,从而成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的一面旗帜一事,宋庆龄表示了不屑,认为汪精卫“像溺水者一样,为了救命而抓住身旁任何一根稻草”*《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3页。。

而此时,趁南北之乱,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召开了由各地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成立。宋庆龄对第三党成立有自己的评论,在8月30日的信函中,她提道:

至于第三党,称之以它将来的名字,能不能成事颇多取决于南京和北京之间争吵的时间长度。只有在此阶段,邓等才能够保持活跃。我看这一团体希望不大,因为它对南京和北京以及共产党都要斗争。*《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19页。

宋庆龄对邓演达建立的第三党没有持乐观态度,相反,她认为第三党既要与南京和北京作斗争,又要与共产党作斗争,感觉“希望不大”,这反映出她敏锐的政治触觉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她知晓在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树敌众多终将难以生存下去。一年后邓演达被秘密杀害证实了这一推断。

宋庆龄再度来到德国,依旧坚持不懈地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方法。1930年夏,何香凝由廖承志陪同到了柏林,和宋庆龄相会,住在胡兰畦寓所。6月至9月,宋庆龄、何香凝常常在一起交谈中国革命前途问题,有时也谈论德国革命的历史。*张洁明:《宋庆龄流亡时期思想发展初探》,载《孙中山宋庆龄资讯网》,网址:http://www.sszx.org.cn/songyjView.aspx?id=2922。此时的德国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和破产猛增。1929年失业人数只有200万,1932年增加到600万。与西方工业国家不同的是,德国经济危机导致了国家的政治生存危机。*[联邦德国]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著,高年生等译:《德意志史·第四卷·世界大战时期(1914-1950)》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8页。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加深,魏玛政府的无能便明显地暴露出来。德国越来越多的垄断资本家将希望寄托于国内的极端右翼势力,纳粹党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纳粹党自1929年以后发展异常迅速,1928年9月党员人数为8万人,1929年9月升至15万人。不久之后,在1932年7月,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刘显娅:《30年代经济危机对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作用》,《武陵学刊(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60页。

宋庆龄准确预测了德国未来的政局走向,在1931年2月17日致杨杏佛的函中提道:

“纳粹”或称民族社会主义者(法西斯党徒)已变得很强大了。一场革命在德国最近的将来已不可避免,而法西斯党徒将占上风。*《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21页。

对德国形势的正确预测,反映了宋庆龄对德国局势的密切关注。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快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宋庆龄初来德国,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之后她又研究德国的革命历史,欲以德国一些成功做法,对中国革命前途提供某些有利的借鉴。但纳粹的上台打破了她的设想,使得宋庆龄不得不继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归国以后,积极投身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事业,营救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政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1931年7月23日,宋母倪太夫人在青岛病逝。宋庆龄决定立刻启程回国。*《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第180页。8月13日,宋庆龄抵达上海,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当时蒋介石政府再次陷入政权危机之中:反蒋势力再次倒蒋,宁粤双方出现对峙局面。南京方面此时试图利用宋庆龄、陈友仁等与广州方面的关系作宁粤关系的调解人,在报上造谣称:“宋女士回国以后,目击党内各同志因故分离,痛心万分,兼之全国遍地匪患水灾,又为疾首,遂于蒋总司令日前来沪执绋时会晤详谈一切,现宋女士拟出面斡旋京粤两局,以期一致对内对外。”宋庆龄就此接受了德国《法兰克福报》美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采访。

宋庆龄1931年8月21日致杨杏佛信函中专门提到此事:“请告诉艾格尼丝勿发表外文文稿,因我要亲自重写”,“只是为了否认我作为调解人的谣言”。*《啼痕——杨杏佛遗迹录》,第226页。8月23日,宋庆龄致函《申报》《大公报》,发表辟谣声明:“庆龄此次因母丧回国,誓拟留沪休养,外传和平运动,绝未参预。”8月24日,宋庆龄会见德国《法兰克福报》美籍记者史沫特莱,回答所提问题,并重申个人的政治见解。*《宋庆龄年谱》上,第451页。宋庆龄明确表示不参加宁粤双方的任何一个政府,也不会为双方调解。她在否认自己是第三党成员的同时,再次强调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之前发表的有关声明。由此可见,宋庆龄的政治观念依旧是继续坚持和捍卫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做斗争。

1931年8月,在宋庆龄回国后不久,她的朋友和同志邓演达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同时,宋庆龄又连续收到众多电报,这些电报主要是德国、法国、美国著名教授、作家、艺术家等发来的,内容均是请求宋庆龄能够援助时任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牛兰及其夫人。随后宋庆龄迅速投入营救,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工作。这在她于1931年9月致杨杏佛的函中有所反映,“由于我对邓和牛兰夫妇案的关注,已收到许多卑鄙的信件(可是这些信并不能阻止我为争取释放他们而努力)”*陈兆丰:《宋庆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为营救邓演达,宋庆龄亲自面见蒋介石。在得知邓演达已经被秘密杀害时,宋庆龄十分愤慨,奋笔疾书写下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宋庆龄之宣言》,公开宣布“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宣言还提道:“惟有以工农政策为基础的党才能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才能粉碎军阀势力并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我更不忍见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的中国,因国民党背弃自己的主义而亡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1931年12月19日),《宋庆龄选集》上,第52-53页。。之后的宋庆龄便一直留在国内,不再背井离乡,一方面与国民党继续作斗争,一方面联合国内爱国仁人志士,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为挽救民族危亡、推进复兴中国革命的大业,做一番切实的工作。*《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第190页。

发起和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便是典型。为了适应历史的要求、斗争的需要,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于1932年夏秋间便开始筹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2月17日筹委会发表宣言,正式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2月29日,蔡元培在上海华安大厦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姜华宣编著:《宋庆龄一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上海作为该同盟总会所在地,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宋庆龄,副主席为蔡元培,总干事为杨铨(杨杏佛)。同盟的宗旨“在于支援为争取结社、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第191页。。

援助在监狱中的大量无名的政治犯,是同盟成立后首先关注的问题。宋庆龄、杨杏佛等人随后便积极展开了众多营救活动,保护和营救了许多革命的爱国的政治犯,如廖承志、陈赓、罗登贤、丁玲、侯外庐、许德珩等。其中,在1932年12月宋庆龄致杨杏佛函中所提到的由于《上海时报》发表的使蒋介石震怒“那个传闻”,并使得蒋介石“正安排侦探去调查何处泄密”,指的便是许德珩等被逮捕,后又被报刊揭露的事情。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时间虽不长,但在伸张民权、争取民主、揭露国民党独裁统治、团结爱国民主力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庆龄回国后,其政治思想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她一方面继续与国民党划清界限,揭露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另一方面与爱国进步人士一起,积极从事民主民权和社会进步事业,保护和营救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政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这些为她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1925-1932年宋庆龄致杨杏佛的信函解读和研究,并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书信本身所透露出的个人真实情感,可以较清晰地看出在20世纪20-30年代宋庆龄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在五卅运动期间,面对帝国主义的罪行,她一方面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号召以孙中山之主张和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积极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体现其反帝思想;另一方面,宋庆龄暂时还没有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她还是以国民党员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这时的她还对国民党尚存一些希望。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流亡海外,看到了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取得的成就,两次到过深受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影响的德国。宋庆龄通过对这些欧洲主要国家的考察和生活实践,与多方人士的接触,探讨和研究中国革命计划和土地革命纲领,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于是坚决与国民党决裂,坚定捍卫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主义,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31年回国以后,其政治思想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她一方面继续与国民党划清界限,揭露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另一方面与爱国进步人士一起,积极从事民主民权和社会进步事业,保护和营救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早期思想的演变和最终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为以后宋庆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Abstract:Soong Ching Ling's letters to Yang Xingfo during 1925-1932,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Soong Ching Ling's political thought during the 20-3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etters' content, the proc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May 30th Movement, Soong Ching Ling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Sun Yat-sen's revolution, fought with imperialism firmly, and remained some hopes for the KMT. During her exile overseas, Soong Ching Ling contacted with people in many ways, discussed the prospects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tried hard to find a way to save the nation. After returning home, Soong Ching Ling actively joined the cause of people's democracy and social progress, rescued the democrats and communists. After that, Soong Ching Ling's political thought has undergone a qualitative leap.

Keywords:Soong Ching Ling; Yang Xingfo; letters; political thought;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责任编辑:魏烈刚

AnalysisoftheEvolutionofSoongChingLing'sPoliticalThoughtinthe20-30yearsofthe20thCentury——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SoongChingLing'sLetterstoYangXingfoduring1925-1932

LingXiao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5.009

凌霄,男,南京出版社编辑。(江苏南京 210016)

猜你喜欢
宋庆龄孙中山国民党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快过关了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宋庆龄与养女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属虎未必出生于1890年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