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7-01-28 09:59雷,王
职教通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留学生

朱 雷,王 毅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朱 雷,王 毅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不同国家间的交往、合作,语言互通是基本前提。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语言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提出构建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语言能力、挖掘“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语言教育功能等对策建议,以实现高职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外语专业;语言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习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并称为“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亚投行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2016年,党十的八届六中全会将“一带一路”战略写入全会《决定》,“一带一路”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为中心,贯通南亚、中亚、西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涉及60多个沿线国家,44多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合作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战略为“走出去”战略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基础。“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通”,即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语言是人类交往的主要信息载体。语言能够跨越文化藩篱,促进人文交流,真正实现民心相通。所以说,语言互通是实现“五通”的基本保障,语言服务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家战略所需要的语言人才是关键。经过几十年发展,高职语言专业无论从专业数量还是学生数量上已经占据中国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构筑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建设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语言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已逾三年,已实现顶层设计到现实机遇的顺利转圜。大批双边、多边合作合作机制业已落地。据统计,三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战略作为长周期国家战略,目标在于构建堪比欧盟与北美自贸区的新型跨洲际、跨区域经济区域,实现中国经济体系外迁常态化。目前,国有企业强势出击,中国高铁先后拿下印尼、泰国高铁订单,中方建设的埃塞尔比亚亚吉铁路已全线通车。民营企业“一带一路”海外拓展紧随其后,海外并购蓬勃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仅2015年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0.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3%;双边贸易额为4 853.7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25.8%。[1]伴随着中国企业对于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语言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实施的是“引进来”的语言战略,“引进来”语言战略聚焦于英语的普及和国民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国为发展英语教育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英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也造成英语一家独大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过分突出英语教育的“引进来”战略无法适应国家战略转型的需求,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短缺的尴尬情况。目前,中国能够开设的外语语种约有五六十种,经常使用的也就十来种,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语种专业目前尚无法开设,部分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只能由北外、上外、广外等少数外语类专业院校进行培养,而且每年招生和毕业人数很少。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高歌猛进的海外拓展所产生的语言人才需求,与战略沿线国家语言人才匮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承担着化解这一矛盾的重担。

二、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目标

密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关系、推动中国过剩产能输出是“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主要目标。“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重点是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日欧等中国传统出口市场国不断萎缩。英国脱欧、美国政局变动所形成的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带一路”经济战略通过转移过剩产能,开拓非洲、中东欧、东南亚以及拉美等潜在市场,可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离不开语言人才的支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金融通、各类投资贸易合作都离不开语言人才。政策沟通、民心互通的确立更是离不开语言人才搭建沟通桥梁。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既服从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又深受国家战略影响。由此可见,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克服语言沟通障碍,确保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顺利实施。

三、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旨在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通过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运用SWOT分析法有助于深入剖析高职语言教育资源,廓清机遇和挑战,构建体现中国高职语言教育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所面临的机遇

1.高职外语专业机遇。受经济危机影响,欧美日等中国传统出口市场不断萎缩,外贸类英语人才需求低迷。“引进来”语言战略造成高职外语专业学科同质化,形成英语专业“一家独大”,英语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就业市场语言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2]“一带一路”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战形成了对语言人才的旺盛需求,为高职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职外语专业应该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所赋予的新机遇,重构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职外语专业可持续发展。

2.高职留学生教育机遇。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据统计,2014年,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7.7万名学生来华留学,留学生人数占全球留学生总额的8%。[3]高职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留学生人数现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考核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宁波,积极打造“留学宁波”教育品牌,在甬高校留学生总数突破3 500人,高职院校留学生占有半壁江山,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收马里、赞比亚留学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格鲁吉亚、拉脱维亚留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在高职主要接受汉语语言教育,一些留学生接受语言教育后入职中资企业充分发挥其双语特长,成为架设在中资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桥梁。

3.高职教育国际化机遇。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带一路”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合作方式从打造综合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到建立院校合作办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当前,宁波高职院校与中东欧国家的30多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联盟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桥梁,使宁波高职院校能够有计划、系统性推进全方位教育合作。该联盟将推动师生双向流动和人才的联合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多语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宁波外事学校与德瓦艺术中心合作,建设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波兰克拉科夫大学筹建海外分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了贝宁国际培训中心。高职学生进入沿线国家学校进行学习能够浸入当地的语言环境,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习得当地语言,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未来有望成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激发了高职外语人才的强劲需求,高职留学生教育的兴起能够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储备更多的“知华本地通”,高职教育“一带一路”海外拓展为学生提供国内所不具备的外语环境,为培养精通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语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一带一路”战略为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弱势

1.语言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严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外语缺乏语种规划导致我国的现有“非通用语种”人才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可教授的语种有115个,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能开设70多种外语课程。目前,与中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仅通用语种就有95种,而我国仅能开设67种语言课程,无法完全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官方语言。除了官方语言,中国企业实施“一带一路”海外拓展还需要掌握非官方语言,熟悉当地的通用语言。以非洲为例,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是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富拉尼语、豪萨语、祖鲁语和曼丁哥语则是具有通用语价值的语言,而富拉尼语和曼丁哥语我国尚未开设。[4]高职外语专业设置也同样有英语“一家独大”,非通用语种专业稀缺的问题。

2.沿线国家语种师资缺乏。高职外语专业师资主要来自于综合类大学的外语专业,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的“引进来”战略影响,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主要以通用语种为主。北外、上外、广外等外语专业院校的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往往是“一将难求”,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往往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综合型本科院校就职。师资缺乏成为高职开设“一带一路”语言专业的瓶颈。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价值的错误社会认知。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价值的认知误区是影响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专业的招生的主要原因。受出口市场导向、媒体宣传、国际交往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群众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知十分缺乏。有关沿线国家认知的缺乏形成家长与考生优先报考通用语种的思维定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语言专业招生造成不利影响。毕竟学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代价不菲的人力资源投资,涉及到机会成本问题。已开设“一带一路”语言专业的高职院校因专业设置时间比较短尚未有学生毕业,无法提供就业数据以供考生进行参考形成招生专业信息缺失。思维定式与招生信息缺失是形成有关语言价值的错误社会认知的主要原因。

(三)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

1.人才聘用机制。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强调实践经验,对于师资聘用不受职称和学历限制,聘用机制更加灵活,可以实现“不拘一格聘人才”。高职师资聘用的灵活性有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师资缺乏的困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中资机构资深员工、来华留学生以及沿线国家国民皆可作为师资充实进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华侨精通当地语言和汉语,顺利实施双语教学。中资海外机构员工深耕当地多年,熟黯当地政策法规,精通当地语言,实践经验丰富。来华留学生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来华的沿线国家国民经过筛选可以作为外教开展口语教学。“百花齐放式”的师资聘用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语言师资匮乏问题。

2.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人才培养应用性的属性决定高职院校更容易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高职外语专业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充分就业。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解决语言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高职院校还可以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项目课程,使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四)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外语教育培训产业方兴未艾,新东方、沪江等著名国内培训机构敏锐的觉察到实施“一带一路”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的旺盛需求。国内培训机构针对特定企业需求,为企业员工开设各类语言培训。由于做到市场细分,依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做语言培训服务,短期的语言培训获得了“一带一路”企业的认可,使得民间语言培训机构成为高职外语教育体系有力的竞争者。

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之本,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企业人才语言培训。高校以及民间教育机构开发出的各类“一带一路”语种网络课程,在满足企业和个人对于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对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挑战。

四、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通过SWOT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实施“一带一路”海外拓展形成了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的强劲需求,为高职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和高职教育国际化共同构建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征和校企合作特点,统筹好各类分散资源形成合力,构建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体系。

(一)构建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高职外语人才培养形成了“英语一家独大”、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该问题积弊已久,需要进行国家语言战略的顶层设计,决定了不能采用激进式的盲目上马语言专业方式进行解决。此外,高中(中专)毕业生和家长对于“一带一路”沿线语言价值的认知存偏差,心存顾虑。笔者认为,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专业建设不宜冒然打破现有高职语言培养体系,而应当对现有体系进行改造和重构。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包括四项内容,即“一带一路”区域语种规划、企业需求导向、“英语+沿线国家语言”培养方式、多元化师资构成。

1.分省“一带一路”区域语种规划。“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总体部署中,“一带”战略包含三个走向:(1)欧陆走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2)波斯湾走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3)印度洋走向: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战略分为两条走向:(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中国不同省份根据自身地理、历史、经贸特点对应“一带一路”不同走向的沿线国家,并据此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分省“一带一路”区域战略规划。分省“一带一路”区域语种规划对接各省“一带一路”区域战略规划,目的是消除具体身份对应战略沿线国家之间的语言障碍,发展该省份所对应的“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语言专业。例如,中国东北地区所对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俄罗斯、日本、韩国,所以,应重视俄语、日语、韩语人才培养。浙江地区对应的是中东欧国家,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实施语种规划的主体应该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需求,对高校开设各类语种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师资配比进行调控和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语种规划要求,开设新语种专业或者设立“英语+沿线语种”双语专业。

2.企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海外拓展的语言人才需求是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高职外语专业建设应与当地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拓展的企业,广泛实施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某语种人才培养数量和语言技能水平的要求,与企业共建动态的企业语言人才需求信息资源库,依据语言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一带一路”拓展企业的业务骨干合作共同开发各类项目课程。

3.“英语+沿线国家语言”培养模式。通过笔者对宁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企业访谈发现,“一带一路”国家政府部门和商贸企业普遍使用英语与外界沟通,英语在“一带一路”国家(尤其在中东欧区域)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长期以来,我们突出强调英语的中心地位,构建了规模庞大的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非通用语种专业弱化和英语“一家独大”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观。此外,社会对于英语与其他语种重要性的认知业已固化,形成了对非通用语种认知的“刻板效应”,如果贸然开设“一带一路”沿线语种可能无法保证招生数量和质量。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非英语语言专业所实施的“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本专业语言证书”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语言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掌握两门外语是可行的。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专业可采取“英语+沿线语言”的双语模式,做到在精通一门沿线国家语言的同时掌握好英语。

4.多元化师资构成。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开设明显不足,至今尚未完全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官方语言,即使已开设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也多集中于北外、上外、广外几家专业性外语大学。由于这些高校的非通用语种招生数量有限,毕业生通常选择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以及本科以上高校。高职院校很难从此类高校招聘到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所以,建设高职“一带一路”外语专业不能依靠传统的高校招聘模式,要广开渠道,实现师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侨、中国留学生是比较稳定的师资来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和来华务工人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机构资深员工可作为师资建设有益的补充。最重要是实现部分英语教师的非通用语种教师转型,变师资来源依靠外来“输血”为内部“造血”。(1)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机会,向留学生学习沿线国家语言,实现“教学相长”;(2)英语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堂”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利用当地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了解当地文化;(3)以高职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化为契机,将英语教师转变为国际交流教师,派往“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院校在协助中方学生在合作国学习期间掌握该国语言,了解该国文化。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高职英语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完全有能力习得某一沿线国家的语言。

(二)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语言能力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开发沿线各国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5]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在语言文化方面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知华”“亲华”“友华”力量。企业人才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中国“一带一路”企业培养精通汉语的“知华”外籍员工,更有利于克服中国企业的语言文化障碍。相关“一带一路”留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是高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重要组成部分。

(三)挖掘“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语言教育功能

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趋势,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是实施职业教育联盟,即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机构开展各类合作项目,宁波外事学校与德瓦艺术中心合作建设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多国实施的“百千万教师和学生交流计划就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范例。选派中国学生赴海外合作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还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外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沿线国家语言,熟悉当地文化。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的最主要特点是从“引进来”定位转变为“走出去”定位。“引进来”战略强调学习西方先进国家,语言战略方面体现为重视英语等通用语种教育。“走出去”战略强调中国国家利益的海外拓展,语言战略转变为重视非通用语种。由于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坚持“引进来”战略,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设立面临师资、教学资源等一系列困难。高职院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带一路”外语人才、留学生人才、国际化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发挥高职教育优势,整合各类资源,为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做出应用的贡献。

[1]丁小巍,李惠胤.“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管控[J].政法学刊,2015(5):123-128.

[2]阳光美文网.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2016-06-27].http://www.sundxswk.com/news/60132.html.

[3]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4]沈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安全战略[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0-25.

[5]新华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EB/OL].[2015-06-08].http:// 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责任编辑李漪]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语言教育规划研究”(项目编号:ZDA125-2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浙江‘一带一路’跨文化沟通障碍应对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JDGH04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宁波外语教育规划研究”(项目编号:G16-ZC06);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基金项目“高职文科专业教师批判性思维现状研究”

朱雷,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人才培养、语言战略;王毅,男,江苏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G717

A

1674-7747(2017)08-0022-06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留学生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