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工科技能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2017-01-28 09:59
职教通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精英技能人才

牛 杰

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工科技能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牛 杰

现代精英教育既包括尖端科研人员,也包括社会各领域的高层次应用、管理和服务型人才。随着现代职教理论的深入,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在高职院校开展分层式技能精英教育成为了可能。提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三层递进式”,即“兴趣小组—工作室—项目团队”三个层次的高职工科技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各阶段学生、教师、企业的角色定位及实施要点。

高职教育;工科;精英人才培养;工作室模式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年招生数、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基层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传统观念看来还是属于一种大众教育,与精英人才教育大相径庭。高职教育由规模性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如何提升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职教体系日趋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已不再是层级的差异,而只是类型的不同。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英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少数具有天赋和较高潜质的人才,使其成长为各领域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是少数人的游戏。现代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了从尖端科研人员到高层次应用,管理和服务型各个领域的人才。随着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社会各个行业出现了大量技能应用型关键岗位,这些岗位需求的业务素质、品德修养、创新能力都需要技能型社会精英的出现。并且,精英最终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现代精英教育也必须建立多样性的质量衡量维度,因此,在精英人才选拔上也需要有多种方式。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也是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有着独立的体系结构,其必然也应该由顶端的高、尖、精人才和底端的大众化人才构成,形成完整的层级与结构。[1]

根据职业变化趋势理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行动纲领的实施,产业技术的升级导致职业岗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事规则性体能劳动的职业人有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趋势,而从事非规则性智能劳动的职业人则最不易被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后者就包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精英。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的成长。各个高职院校也采用诸如现代学徒制改革[2],工作室制[3],政行企校联合培养等方式来提升人才的职业竞争力[4],力求打造技能精英式的职校毕业生。基于此,笔者在充分研究工作室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能精英人才的定义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工作室模式的高职工科精英人才进行探讨。

一、工作室制的内涵

“工作室制”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式”教学模式。工作室制由于其更加符合高职教育提倡的“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要求而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认可。常规的工作室设置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有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等形式。[5]从实施过程上看,目前的工作室制主要集中在IT或者艺术类专业中,这类工作室普遍都具备企业的运行架构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存在实施过程需要较强专业背景及实施方式杂乱和扩大化倾向。

二、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技能精英人才培养途径

(一)高职工科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口单招,自主招生,或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方式,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的起点不一致。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对于专业毫无学习兴趣的,缺乏目标,没有动力;(2)对所学专业有兴趣,有学习愿望,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基础不扎实;(3)对于所学专业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专业目标明确且学习的主动性强的学生。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区别型教育方式,教师往往会关注中间的大多数,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放任自流,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关注不够,使得他们上升的途径被阻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专业视野不够开阔,停留在职业教育的经验主义当中,不利于精英主义职教的形成。

(二)工作室制培养技能精英人才实践探索

工作室制可以根据高职工科类学生的特点,划分培养阶段,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将工作岗位训练与技术技能教学衔接起来,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做出创新性成绩。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出多种载体形式,并在技能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6]

1.工作室的设置。工作室的设置需要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区域经济情况。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具备较强研究、设计、开发经验的专业教师为教学团队,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入手,联合企业开展实训培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专业设置,开设了诸如“自动化系统集成”“电子产品设计”“无线网络应用开发”“RoboCup机器人”和“嵌入式系统”等一批特长生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学生通过强化技术水平,参与省内外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实际企业项目等方式,开展技术研究与创新。

2.工作室制的实施形式。工作室制从组织形式上包括“兴趣小组—工作室—项目团队”三个层次。(1)兴趣小组阶段,主要面向大一新生,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选拨人才。该阶段主要由工作室的高年级学生主导,工作室指导教师起到一个引导和把关的作用;(2)工作室阶段,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经过选拨之后,根据其意愿与特长,加入各类工作室。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主导,带领学生定时定点的开展活动。以各类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或者教师以及企业的实际科研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技能精英人才与普通人才的一大区别就在于精英人才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相比较于普通人才只关心如何完成工作,技能精英人才往往更能发现问题,在做到“精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艺、学识和思考深度;(3)项目团队阶段,工作室学生利用前期比赛或者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成果,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在此阶段,由工作室学生在本工作室或者跨工作室之间自主组织成立项目团队,引入公司运行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该阶段对于技能精英人才的教育主要体现在行业的“深奥性”培养方面。经过工作室阶段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然而,要想成为行业的技能精英,还应该在行业“深奥性”上走的更远。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利用企业化管理和运营模式,与行业专家进行频繁互动,从而进入更深奥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3.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工作室制的技能精英人才培养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障工作。(1)需要对工作室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时间投入有较高的要求。工作室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核心部分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注入更加多的心血,形成具有自我色彩的创新元素;(2)需要学校的支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配套,以及牵头联系企业技术专家,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3)需要在政府层面上重视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工作,对职业院校培养技能精英人才形成支持。同时,制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环境,纠正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升职业技能精英的社会认同感。

三、工作室制实施精英教育的思考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人才分层培养的概念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技能精英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精英人才的出现,可以奠定高职教育在人才市场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笔者提出的工作室制平台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明确了工作室在不同培养阶段的主体对象及任务,并给出了实施要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课题组将在实践中优化改进该平台,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精业、尚德、创新,激发出高职杰出人才的成长潜能。

[1]陈霞.高职教育精英化:必然与可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55-157.

[2]胡新建.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02-105.

[3]王治雄,彭晨.高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1):115-116.

[4]郑永进,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7-110.

[5]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6]王丹中.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5(33):27-30.

[责任编辑李漪]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工作室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880149);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牛杰,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

G717

A

1674-7747(2017)08-0031-02

猜你喜欢
精英技能人才
人才云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