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7-01-28 10:31曾琦斐
职教通讯 2017年9期
关键词:创新性化学教学方法

曾琦斐

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研究与实践

曾琦斐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分析了弊端存在的三个根本原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的意义。从精讲启发与问题研讨相结合、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和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四个方面,讨论了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性改革,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高职;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改革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前提下的教与学的统一。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总结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及其原因,讨论在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三种形式:“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和“教师板演、学生模仿”模式。这些模式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施教者、灌输者、指挥者和控制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施教、灌输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教材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些弊端的存在,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不了科技发展的需要。

上述弊端存在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点。(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同样的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师生间缺乏积极主动的交流。(2)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当作传递知识的工具,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间是“灌”与“被灌”的关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致使学生缺乏生动的学习过程。(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缺乏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缺乏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支持创新性学习的心理环境,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质量低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设化学课程的一般为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材料和冶金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药品、食品、材料和石油产品的研发、生产、检测,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环境保护和“三废”处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状况息息相关,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都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和积累。化学学科的发展及上述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创新性改革。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运用问题研讨、问题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补充、矫正,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案、新措施和新技术,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创新性改革,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敢于逾越陈规、富于想象、大胆猜想、善于设想和敢于标新立异,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能力,产生创新性成果。事实上,化学上很多成果,如氮气的发生、苯的结构及杂化轨道理论等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所有纳入对象平均年龄为(61.6±10.0)年。按年龄分组,分为<50岁、50~60岁、60~70岁、≥70岁,其肺功能指标FEV1%为54.6%±22.7%、57.3%±22.7%、51.8%±21.5%、51.7%±17.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04,P=0.028)。

课堂教学中,大胆运用多媒体、网络和大学城空间等手段,能大大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讲“蛋白质”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蛋白质的结构及水解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到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及蛋白质水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准确把握一级结构和空间的特点、形状。实践表明,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形象直观,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实践

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一)精讲启发与问题研讨相结合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采用精讲启发与问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做法是:把课堂45分钟分成三个时段。一是精讲。利用25分钟,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基本操作要点等主要内容;二是研讨。利用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4~5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言,教师巡视、启发引导,讨论结束形成书面讨论结果。三是讲评。利用10分钟,各组长报告小组讨论结果,全体同学共同纠正、补充和完善,然后教师总结讲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结论。

例如,在“炔烃”教学中,先重点讲授炔烃的结构特点、命名原则和主要化学性质,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主要问题是:炔烃与烯烃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炔烃系统命名原则是什么,与烯烃有何异同;炔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与烯烃有何异同?炔烃在工业、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最后教师讲评。各小组报告讨论情况及结果,相互纠正、补充、完善,直到全班同学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再进行讲评,作出完整的结论,促使每位学生清晰完整地掌握知识。

(二)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1]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果评价四个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主动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蛋白质”教学中,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蛋白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蛋白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空间结构对维持蛋白质生物活性有何作用;蛋白质有哪些主要理化性质;蛋白质有哪些生理功能;我国在蛋白质研究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驱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其次,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再次,各小组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各小组讨论情况及答案进行讲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讲解。可见,问题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和调控者,教师与学生构成互动、互助、互相启发的态势,驱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把案例资料印发给学生,或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讲评,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实践表明,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在帮助高职学生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把握行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由于教材建设具有滞后性,新的研究成果、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不能及时进教材,这就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最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本行业信息的获取。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相关教学素材,又要结合教材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实现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的有机结合。

例如,讲“胶体分散系”时,课堂教学中重点介绍溶胶的基本性质、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但高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够的,满足不了科技发展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的需要。为此,以“胶体化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系统介绍胶体化学的研究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当前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及其在军事、工农业、医药、电子技术和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这样,有利于了解胶体化学的最新动态、发展前景及其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又能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把握专业发展现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课堂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进行选择,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一方面,只有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讲“多糖”时,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述多糖的物理性质、来源及生理意义,而多糖的结构用讲授法难以表达清楚,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糖的结构,特别是多糖结构中糖苷键的类型、连接方式以及多糖水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等。这样既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能避免在讲授时语言表达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教学内容正常完成,又能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通过视觉、听觉上的生动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表明,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和比较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但适应不了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及信息时代的需要。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适应了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及信息时代的需要,但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精准地掌握知识。因此,在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改革中,只有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令锋,傅守忠.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19-23.

[责任编辑蒋云柯]

曾琦斐,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纳米金属制备、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09-0051-03

猜你喜欢
创新性化学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