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历史及布局演变

2017-01-28 21:02李岚
山西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区太原市太原

文 / 李岚

1950年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历史及布局演变

文 / 李岚

太原是在解放初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其规划特点与建设模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太原市解放初十年的城市规划实践,对比建国前的基础建设状况,分三个建设分期总结太原城市布局之演变及城市建设之改进。通过对太原市规划历史的总结及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在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认识。

太原;解放初;城市规划;城市布局

太原于1949年4月解放,解放初期的太原,由于战争的缘故,碉堡矗立,沟壕纵横,灰渣堆砌,城市照明与供水已近瘫痪,大批房屋、河道坝堰也遭到严重破坏,这给整个城市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是一个衰微破败的小城市。当时,全市辖区面积只有39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仅3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7.1万人,城市人口21.5万人,城市人口聚居在城关十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历代修建的各种房屋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3071949年5月,人民政府拨款165600元投入城市建设(占当时市属基本建设费用总额的95.4%),通过拆除危险栋宇、恢复民众基本生活等市政建设措施,以重整市容、恢复生产、清除战迹,初步在太原城内形成新的生机。

一、数个规划草案奠定城市建设基础

(一)建国初至1952年,形成太原城市规划的雏形

由张桂山总工程师带领制定了初步计划:“1.太原旧城区内的柳巷、钟楼街等地区定为商业区;2.河西太原工学院(现在太原工业学院)及坞城新建学校为教育区;3.北郊太钢和河西万柏林工厂占地为工业区;4.其它居民的居住街巷定为住宅区;5.海子边文瀛湖、迎泽公园为娱乐区等几条”[2]316。此五条规定上报华北行政委员会。

(二)人民政府于1949年6月19日制定了改造旧城区的第一个计划

太原市城关各街道建筑线界暂行规划,恢复时期,新建和改建的五一路、柳巷、南肖墙等街道,大体上都是按照这个规划执行的。

(三)1949年7月拟定了《太原市都市建设计划大纲草案》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29日批复,其要点有二:人口按百万人为较宜,建设重点应以重工业为目标。随文附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企业处及清华大学梁思成主任意见书各一份。梁思成指出:“旧城沿着汾河东岸,在发展上隔河向西本极不合理;沿河两岸自成绿带,如大公园,在设计上示为良好条件,但如由南至北仅有三座桥梁,相隔过远,交通实有不便。”[1]309虽然只是大略的规划,但对恢复时期整个城市建设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随后依据此草案,在中央建筑工程部的领导与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太原城市发展的初步控制规划》,正式确定河西北部、南部和河东郊为工业建设的新发展区。此外,颁布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还有:1950年颁布的《太原市建筑管理办法》,1952年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四)《太原市城市建设发展20年总体规划》

这个太原市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而制定的,人口规模确定为80万,规划期限为20年。1954年呈报国家建委,1955年正式批准实施。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实施:城市性质、发展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道路框架、城市轴线,确定了太原城市发展的基本轮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实践意义。

二、建国初期太原城市布局之变化

(一)五片工业区的形成

1954年太原的总体规划强调功能分区,以汾河为界,将河西北、中、南和城北及北郊确定为五个工业区和相应的生活区,分别是:河西北部机械工业区、河西中部精密机械和轻纺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学工业区、北郊国防工业区、城北钢铁工业区。太原城北、北郊为旧工业区,将城市东北部和西南部定为新工业区。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故在厂房建设时以扩建和改造为主。原工业区位于城区上风向及汾河上游,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为了响应建国初期的生产号召未改变此工业区位置,将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等老企业扩建后投入生产。但其他四片工业区基本上做到了选址合理。如北郊工业区离市区较远,用较多的绿化防护隔离;河西北部工业区以重型机器厂为主,临近通往西山矿铁路专用线;河西中部工业区则因为轻纺工业污染较小,故选址靠近市中心;河西南部工业区为化学工业区,污染严重,考虑风向,故选择在市区西南边缘。这五个工业区与生活区截然分开,并用绿化防护带作为隔离,减轻“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和居民生活的威胁。

(二)房屋建筑与公共场所

1950年起政府拨款,并在各厂矿企业资助下,三年内共新建房屋536984平方米,厂房57198平方米,住宅275530平方米,仓库27562平方米,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影剧院、办公室、医疗机构、商场等)136956平方米,其他39738平方米[2]11。各类大型建设项目也陆续展开,如1951年修筑太原市第一个广场——五一广场,还修建八条道路辐射周边,此地亦成为当时全市交通枢纽。广场周围相继修建公共建筑(商场、影剧院、银行、饭店、旅行社、办公楼等)。再如1955年建成太原市最大的剧场——湖滨会堂,1958年改建,结构复杂,全部采用钢屋架。至“大跃进”时期,“全市民用建筑发展大致情况为住宅、学校、行政建筑、医疗建筑、影剧院、文化宫等建筑竣工总面积两年内达到1285000平方米”[2]46。

(三)城市交通

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血脉,是公共建设事业的首要任务,太原市的城市道路系统是在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依托旧城,向外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在旧城的基础上,把8个城门相连形成井字型,然后利用城墙外的护城河,规划了迎泽大街、新建路、建设路、北大街形成囲字型棋盘式向外辐射延伸的格局”[1]344城市道路的框架基本确定,将城市街道定为棋盘式框架,彻底改变了宋代以来太原城市内“丁”字型道路的框架结构。将迎泽大街和新建路分别定为主次轴,相继建成五一路、并州路、府西街及柳巷南路,直通大道的形成,促成了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发展。1959年,开辟了全市主要干道之一的解放路,既延续了原市区内南门街、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师范街、大北门街一线的原貌,又使得城市交通进一步顺畅。新建与翻修道路亦推进了城市旧城区改造。同时,限定各级道路宽度,如迎泽大街宽度定为66米,为今后太原城市规模的扩大留有余地。

建国初期桥梁之建设,1952年,中央对太原市政建设的首次投资建设了城市的主要干线、横跨汾河上的迎泽大桥,全长480.5米,宽15.04米。还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51年新建北涧河桥,1952年新建北沙河桥,将城北工业区交通及运输有效打通,以通往来。至1959年全市共新筑桥梁十座,与公路穿插改善城市交通。

城郊公路也有显著发展。城郊公路建设,例如从西铭至古交工矿区公路,包括西铭至河口的干线,以及从河口至解家塔、鱼龙角、马家滩等几条支线,长55.4公里,宽4.5至8米;1959年修筑从古交到狐偃山铁矿区的古狐公路,以开辟古交工矿区。

对机场、火车站的位置也重新进行了规划。1951年底,由原城北的新城机场改至城南的亲贤机场,避免了因原机场临近太原钢铁厂,烟雾弥漫影响飞机航行的问题。后因太原亲贤机场靠近市中心,城市建设和民航飞行净空要求产生矛盾,故1959年中央军委批准武宿机场交由民航使用。此外,妥善安置火车站,将其位置从正太街迁到迎泽大街东端,“改近端式为通过式”[3]36。解放前的火车站在南门外的正太街,将旧城和南门外的烟草厂、面粉厂及大片居住区分隔,到达车辆需要绕行增加了线路长度还使车站发展受到限制。新选址的火车站位于市中心和城市主要干道,大大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四)园林绿化

太原城园林绿化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旧有园林进行改建与扩建,二是新建公园。第一类公园如玉门河公园,是利用不宜建设的玉门河滩地进行规划整治,改建而成的综合性公园。解放初期新建公园最大的绿化工程当属太原市森林公园,此公园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太原市的主导风向——西北风向,以汾河两岸摊地建设的防风林带为基础,在太原旧城西北方,从迎泽大街以南至太钢西北的新村,约5平方公里建设了此公园,防风减沙,保护水土。于市区内也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小的公园,如迎泽公园、晋祠公园、太原动物园与五一广场的街心公园等,以丰富居民生活,调节市内气候环境。这些建设仍然影响着今天太原城市的市民生活与道路规划。

除公园建设外,植树造林在城市建设中也起到积极作用,恢复时期全市种植树374800株(包括行道树1100株),绿化面积30.9公顷。“一五”时期呈稳固增长,至1957年,达到182.9公顷(是恢复时期的5.9倍)。“大跃进”时期,太原市园林绿化飞跃式发展,仅1958年全市植树15317118株,1959年植树30810000株,行道树栽植日益增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三、城市建设之改进

(一)注重城市分区

解放初期,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功能分区明确,矿区、工业区、住宅区和旧城区有效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工业区与生活区截然分开,改变了之前城市各功能区分散、混乱的状况。并在城市整体上确定发展三座卫星城市,分别是城北的黄寨、城南的北格和西郊南部的清徐,也为太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地。而在解放前的太原城市,都市规划设计仅仅集中在小范围的城市核心地带,缺乏向周边区域的拓展,故此规划在先前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形成交通网络

通过开拓直通的街道、制定棋盘式的交通格局、拓宽路面宽度、提高路面等级等措施适应机动车辆形式与时代变化的需要。改造了太原旧城区东西不通、南北不畅的道路系统。火车站、飞机场的选择,不再只是服务工业生产,而是与交通线路相配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人流与车流的便捷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使交通站点、线路真正活化,为市民提供了方便。

(三)注重市民的文化生活

加强城市公共建筑设施的建设,兴建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学校等,改变了解放前学校、医院集中在城内东南方向,城西、城北一带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大量基本建设费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和文化生活空间,美化了城市形象,也受到市民们的普遍拥护,适应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四)重视环境保护

建房前由于工业区选择位置不当对城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在新工业区的择址上避免了重蹈覆辙,其余四个工业区的选择都顾忌了城市环境的影响,如彭真在视察时曾指出:“太原河西化工区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游,离城十几公里,对城市的污染小,甚至无甚污染,这样的布置很好,北京的化工区在东郊,离城太近,污染问题不好解决。”[4]30在当时全国城市建设中树为典范。建国初的十年中,各种形式的树木种植逐年都有大的飞跃,行道树、绿植隔离带、荒山造林等等,使城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结语

太原市解放初期的十年建设,根据三个阶段不同的任务目标,分期确定了这座城市的总体特征。虽然在这十年中的三个阶段,由初期的过渡到中期的平稳增长,再到后期的起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这十年城市建设之功绩给城市带来的改观是不可否认的,逐步形成了一种长远的整体规划思路,在工业、教育、娱乐、商业、交通、生态、水利等方面为太原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历史的借鉴亦是对今天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的再认识,我们对它的关注与认识,融入到今天太原城市的保护规划中,使保护得以持久进行。

[1]乔含玉.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史话[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胡从桂.有关太原市的城建规划和地震问题[M].太原:太原文史资料,1992.

[3]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巨变中的太原(城市建设和交通部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

[4]胡伟功.六十年代初彭真同志对太原城市建设的一些评语[M].太原:太原文史资料,1992.

TU984;K271

A

1005-9652(2017)01-0165-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李岚(1986-),女,山西太原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

猜你喜欢
工业区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除夜太原寒甚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