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增强语文课堂实效的思考

2017-01-29 08:08袁健
课外语文·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联想质疑想象

袁健

【摘要】质疑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在阅读中就会自觉地遵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质疑原则,采取科学的质疑策略,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联想;想象;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阅读教学,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教法,强化学生默读、朗读实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习惯;要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文本信息;要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围绕文本內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将思维引向深入。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标注策略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教学离不开标注,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标注策略。首先,在初读环节,要求学生标画出重点词语如生字、新词等,标画出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在学习的时候提出质疑。其次,还要标画出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等。再次,要标画出能够体现文章脉络的词语或句子,比如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黄果树瀑布》等游记,就要标画出反映作者游踪的词句;阅读《烟台的海》《夹竹桃》等写景状物类的课文,就要标画出反映事物特点的词句。总之,标画应该有的放矢,而不是漫无目的。

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符号进行标注的习惯。比如说画线标注,可以用直线或波浪线在相关句子乃至自然段下面进行标注,这些线条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以表示信息的主次、轻重;还可以用双斜线标注段落层次等。再比如符号标注,可以在一些重点字词下面加点或者画圈,可以用透明有色的记号笔直接在句子或短语上涂抹,也可以用三角符号、五角星对文本内容进行标注,以引起阅读理解时的有意注意等。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允许学生自创一套适合自己阅读的符号系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及其运用场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标注策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深度、广度会不断拓展,教师应允许学生增加、改造、创新符号,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自己阅读习惯的相对稳定的符号系统,牢固掌握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标注策略。

二、搜集或提供背景知识,为理解文本作好铺垫

在篇章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涵,克服学生因相关知识缺乏所造成的文本阅读阻碍。比如教学季羡林的《夹竹桃》这篇经典的散文,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朗诵音频,借助多媒体手段,简明扼要地给学生提供了关于作者季羡林的一些事迹材料及散文的相关知识,巧妙地拎出“散文”“对话”“倾听”等关键词语,这样设计可以为学生主动、积极地筛选文本重要信息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方向。

关于写作背景,除了介绍作家的作品之外,还应依据课时目标的需要,向学生及时呈现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渐让学生领会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方法。尤其是文体知识更值得关注。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区分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时应该选择适合该种文体的策略方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不同,选择重要信息的立足点自然就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应该体现同中求异。比如说记叙文,侧重于记人的,就应该把信息重点定位在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肖像描写上面;侧重于记事的,则应该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上。

三、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推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文本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进行相关的联想或大胆的想象,在头脑中构建生动、具体的形象。在语文篇章阅读推理中借助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推理,其结果可以是对原文故事情节的延伸性补充,也可以是对原文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刻画,还可以是对原文景物特征更为具体细腻的描写、说明等。比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倔强的呐喊”,可以说浓缩了阿炳一生坎坷的人生遭遇及其切身感受。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艺术性地再现了阿炳的几个生活片段,让文本中的阿炳显得更具体、鲜活、形象。这既是对“叹息”“哭泣”“激愤”和“呐喊”所作的连接推理,使得“叹息”“哭泣”“激愤”和“呐喊”有了依据和着落,也是对《二泉映月》这首经典之作的内涵所作的科学、合理、艺术性的阐释,让人对阿炳敢于征服悲慘命运、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肃然起敬。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文本推理的效果。学生的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推理过程的思维逻辑性越强,推理的结论也就越丰富、越科学、越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就极容易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极善于在阅读推理中积极主动地构建文本信息。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迈开质疑的步伐

教师要善于打消学生顾虑,使之由畏疑向敢疑转变,进而焕发阅读动力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首先,教师要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畏疑的心理障碍,敢于提出问题,养成质疑习惯。这一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在阅读中就会自觉地遵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质疑原则,采取科学的质疑策略,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其次,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持认可的态度,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热心答疑,耐心地点拨或让别的同学发表意见,以实现生生交流与分享,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的胆量和热情。此外,教师还要交给学生质疑的钥匙,使之善于质疑,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可以提出课文的内容结构可以分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的结构顺序与一般文章比较有什么特殊之处等问题。比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提出课文是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质疑,将关注的目光引向了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从中借鉴到实用的写作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总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不要进行生硬、枯燥乏味的灌输,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借助核心、有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真正把质疑问难、探究发现的时空还给学生,让他们做阅读实践的主人。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联想质疑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