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酷吏列传》看西汉酷吏产生的原因

2017-01-30 07:32马莹莹康雪宾
山西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酷吏黄老皇权

马莹莹 康雪宾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从《史记·酷吏列传》看西汉酷吏产生的原因

马莹莹*康雪宾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13位酷吏。酷吏现象始于西汉,影响深远。本文以《酷吏列传》为切入点并结合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分析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史记》;酷吏;原因

酷,《说文》语:“酒厚味也。”司马相如《上林赋》云:“芬芳沤郁,酷烈淑郁。”形容香味之浓烈。《白虎通》曰:“酷,极也。”酷吏,是封建社会专事严刑峻法、武健严酷的官吏。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中共记载酷吏十三人,除侯封、晃错于篇首略提带过,余十一人均有传。

一、政治制度

(一)统治思想

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中央集权帝国。秦国凭借法家思想气吞山河,一统六国,结束割据时代。秦国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是因为以法家思想立国,其优越处在于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而秦国的灭亡,则无疑宣布单以法家思想的“严刑峻法”为治国方针计划的破产。这让汉朝的开国者清晰地认识到,一味地实行暴政、横征暴敛,只会激化各阶级之间矛盾,让王朝加速灭亡。与此同时,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国家满目疮痍,百姓亦是疲惫不堪。“天下初定,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些也都是当时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写照。此时的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安宁的太平盛世。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也恰好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施行,也确实使汉初民生得到了一定改善。文景之后,至武帝初,“国家亡事,非通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凛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对刚刚饱受战火荼毒、居无定所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福祉。然而在这一大好的景象背后,却有着巨大的隐患。地方行政上的不作为,导致中央行政涣散。诸侯王开始崛起坐大,日益威胁皇权统治。对外一向采取“和亲”政策,反而使匈奴更加强大。面对内忧外患,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困境,关系到大汉王朝的兴衰成败。

黄老思想,已不能再适应现实社会需要。新的历史条件,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操控大局。从汉武帝自身而言,他的雄才大略也需要平台来施展,但在全国上下,黄老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汉武帝即位之初,窦太后是黄老思想的强有力拥护者,直到窦太后去世,武帝才开始着手准备转变统治思想。武帝想要彻底转变黄老思想,就必然要有其强硬的特殊手段,因此酷吏便应运而生。

(二)威胁统治的内部势力影响

为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汉朝废除秦朝郡县制,实行分邦建国制度。汉高祖刘邦一边大力剪除异姓诸侯王,一边分封刘姓诸侯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下,这些诸侯王占据全国大部分土地,逐渐羽翼丰满,与中央分庭抗礼。例如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因诸侯王的骄奢淫逸,自成王国,对中央的政令也不再言听计从,直接影响到中央集权统治。想要解决此问题,酷吏也就成了汉武帝解决诸侯王割据问题的左膀右臂。

除各诸侯王势力膨胀外,汉朝外戚势力也不容小觑。在平叛“七国之乱”过程中,立下大功的窦婴和国舅田蚡都是外戚的代表。田蚡曾“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再加之立幼子刘弗陵为帝,赐死其生母钩弋夫人,很明显也是汉武帝忌惮外戚势力干政的表现。任何有碍皇权的势力,都将会被统治者极力扼杀。

汉初不作为的黄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许多关于富商大贾的记载。这些富商大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谓富可敌国。而当时的中央政府,在财政上屡屡捉襟见肘。为解决财政问题,富商大贾们自当首当其冲。为此西汉王朝制定一系列针对富商大贾的打击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酷吏便是执行这些法律政策的最佳人选。

据《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关记载,地方豪强势力也是酷吏们的重点打击对象,他们在地方上形成一种恶势力,左右官府的判决,甚至妨碍中央政策在地方上的具体实施。“济南目间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郅都被景帝任为济南太守后,“至则族灭目间氏首恶”。由于地方豪强“财赂自营,犯法不坐”,有时百姓对他们的畏惧、痛恨,已大大甚于政府官吏。豪强地主甚至会在自己的领域内建立一套新的秩序,与中央相对立。无疑严重影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无论是诸侯王、外戚、富商大贾、还是地方豪强,他们都严重威胁了西汉王朝的内部团结和长治久安。酷吏的产生则顺应了时代潮流,更是政治需要。

(三)法律自身的特殊性

酷吏的存在是汉代特殊法律的产物。秦汉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的全面确立时期。从法律的内容看:汉代的法律多沿秦制,但随着皇权专制的日益强化,在法律制度方面相应的增加了许多新的罪名、刑名、并在刑法原则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有关削弱中央集权方面的罪名就有“阿党与附益罪”、“左官罪”、“非正罪”、“出界罪”等。再从法律条文的数量来看:宣帝时于定国为廷尉,将法、律、令等作了一次大汇集,“集诸法律凡九百六十卷,大辟四百九十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比……”。如此繁多的法律条文,估计就连经验丰富的老吏,也会望而生畏。所以酷吏的产生并非偶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总是复杂多变的,单凭汉初淳朴的“约法三章”,很难达到统治效果。在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的地方,要靠严厉的官吏维持秩序,仅靠道德教化也很难解决问题,正需要酷吏来还一方百姓安宁。

二、经济政策

文景时期对外主要采用温和策略,很少有战争经费的支出,国库充盈。武帝时期,形势有所变化,时常有战争爆发,长期的战争支出,使国库空虚,出现财政危机。造成财政赤字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自由铸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内部各种腐败,致使民间的盗铸风潮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财政危机进一步恶化。富商大贾、地方豪强还破坏对匈奴的战争,企图以外部战争失利来复辟旧制度。另外他们还会隐瞒财产、资本、营业额,偷税漏税,钻财政空子。

面对如此状况,统治者势必要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实行盐铁酒官营,使工商业者暂时失去在这三大行业中的控制权。均输平准法是桑弘羊于元鼎二年在大农丞任上提出来的。平准则是为了国家调控物价。实际的操作结果,也使汉王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政策制定出来,没有合适的人去实施,终究只会是一纸空文。而所有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行,面对的都是诸侯王、富商大贾、地主豪强,自然需要强大国家机器的支撑,朝廷也必定会选用一批忠心耿耿,能够坚决执行各项措施的官吏。就以张汤为例,身为廷尉。“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他认为,诸侯国图谋反叛必须严惩,私交诸侯者也必须严惩不贷。如果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国家便不可治。对待豪强、富商,不能用寻常之法,只有酷吏才可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皇权保驾护航。

三、外交政策

浸染不作为黄老思想的汉代初期,对外多采取温和政策,以和亲来维护边疆稳定。随着汉朝休养生息,国力日益增强,到武帝时期,他对形势认识十分清楚,反对墨守陈规,提倡“变”。对国家政策也作出适度调整。

但由于多年政策使然,黄老思想深入人心,朝中大臣多半安于现状,反对战争。“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数动……”这充分说明武帝想要对外用兵,必然需要支持他的臣子来推波助澜,此时的酷吏恰好扮演这一角色,迎合武帝心意。

随后武帝对外用兵,内外兴作,庞大的军事费用,需要有巨大的财政收入,也需要内部的安稳,亟需酷吏制裁宗室贵族、打击豪强兼并之家,以维持其统治。大批酷吏的出现,无疑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更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任何时代必将有与之相适应的事物产生。酷吏的产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皇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汉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虽然酷吏是皇权统治的鹰犬,有时手段极其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总体来说,其积极的一面远远大于消极方面,酷吏在抗击匈奴、削藩抑商、摧折豪强、巩固中央集权方面所起的作用突出。可以说酷吏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延慧.西汉酷吏产生之原因探析[D].福建:社会历史学院,2010.

[5]秦进才.汉武帝时代的皇权与酷吏[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6]姚鲁元.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与酷吏政治[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7]李晓宇.司马迁作《酷吏列传》为“法治”还是为“吏治”[J].河北:衡水学院学报,2014.

[8]马文贤.探析汉代酷吏存在的历史必然性[J].河南:决策探索杂志社,2008.

马莹莹(1993-),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K

A

猜你喜欢
酷吏黄老皇权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胸怀
“核潜艇之父”的简单生活
古代酷吏“打黑”只是个传说
不寒而栗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酷吏酷吏,都是酷毙的节奏
武则天的酷吏政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