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

2017-01-30 11:51
教学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哲学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

徐晓美,潘忠宇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017年7月23-25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在宁夏银川召开。该会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室联合主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协办,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创新的使命、视域和方法论

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是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此,学者们首先从整体性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使命、视域和方法论等若干重要问题。

1.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使命。梁树发教授在开幕式上提出,要重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扮演的角色不仅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是领头羊、基础、指导,甚至在21世纪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中,都应该起引领作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哲学本质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问题。张奎良教授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两个任务:一个是向前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另一个是往后看,不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切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博大精深。任平教授强调,真正的时代理论总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与解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就是坚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和资本创新,把它推广到21世纪对资本的逻辑批判,重启21世纪唯物史观和重写后资本道路。

2.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视域。郝立新教授提出,要将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到一个多维性、矛盾性的时空中观察现时代、观察世界历史进程、观察全球化,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许全兴教授提出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断者,而是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我们传承的、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忘记优秀两个字;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双重性,讲文化自信要科学、要理性、不能盲目。丰子义教授提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挥好哲学的功能,特别是问题导向的功能、分析批判的功能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一部马哲史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历史,所以要特别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国经验的总结、中国道路的探索。吴晓明教授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核心就是研究中国问题,切中中国的社会现实。

3.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方法论。学者们主要从经典解读、现实批判和方法论原则等进行了探讨。魏小萍研究员认为,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手稿和著作中看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客观、严谨、求是的精神特征,其出发点是现实社会。哲学研究的思路是伴随着来自于现实社会的问题、问题意识而发展的。郝立新教授提出,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问题导向与体系导向的关系;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文本研究同现实研究的关系。董德刚教授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坚持实践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经院主义、坚持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刘博文教授认为对马克思研究不能够教条主义、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和浅尝辄止,他主张应该由政治思想家和学院派专家共同来推进,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张金祥教授提出要在变与不变中发展,要发展就要坚持。廖和平教授提出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要吸纳西方丰富的思想资源,兼容并蓄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魏胤亭教授提出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批判,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应该有自己的方式,要用理论的逻辑来概括现实的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曹锐教授提出马克主义发展必须要与社会思潮的主题相契合,要将时代的精神概括出来,然后进行引导,为世界贡献中国独特的智慧。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1世纪的时代特征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哪些重要问题?

1.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张奎良教授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一是必须回归文本,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粹形态;二是通过实践活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本体论和辩证法,摸清马克思主义的命门。安启念教授认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关注21世纪的时代特点,如人口、气候等都在变化。王东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给21世纪提供新的哲学、新的人生事业观、新的价值观。21世纪哲学创新应该给人类活动提供两个前提:一个是世界观前提,一个是价值观前提。陈学明教授提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作为马克思批判的对象,资本逻辑不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个前提是作为资本主义的阶级基础也就是阶级分层,贫富差距不应该存在或者是扩大;第三个前提是人类社会要能够按照马克思指引的方向发展。薛秀军教授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逻辑,要摆脱狭隘的分工理论,使经济的发展能够由资本的牵引转为国家的牵引,以使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解读更加自信。隽鸿飞教授提出21世纪的马克主义的发展主要面对怎么样评价资本和怎么样改变资本运行逻辑的问题,中国既不能够采用纯粹的资本主义模式,也不能采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要改变世界的格局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合作共赢。汪行福教授则提出21世纪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理解“进步”,他从“生存论”、哈贝马斯的“反思进步观”、国家、“悬浮市场”等理论要素阐释21世纪的进步概念,同时要注意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吴向东教授提出价值问题是21世纪的重大问题,其中包含着科技进步怎么进行价值评价。

2.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鲁品越教授认为,现在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僵化了,成为僵化的公式化的唯物史观。它缺少两样东西:一是两种生产的缺位,资本论是讲物质生产的,资本论更重视人的生产;二是物质文化的缺位,文化关系是非常基础性的关系。李楠明教授提出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辩证法问题,认为无论从理论哲学的思考方式和理论哲学的目标上来看,辩证法与实践哲学之契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劳动和实践关系进行理解。王峰明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突破了单纯的分配正义,走向了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的有机统一。马天俊教授认为,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并非是有意地去建立一种新哲学或者说新主义。韩东屏教授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王东教授提出,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两个“相结合”,就是我们的立足点、出发点。丁立群、康渝生教授提出要重视哲学实践问题。李华教授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借鉴西方的思想才有高度,另外一个原则高度,就是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理解。董德刚教授提出要关注现实中权力逻辑的问题,要按照马克思对权力逻辑的批判建立劳动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谭旭教授提出唯物史观的解释是马克思的一个解释特点。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关联,解释世界往往追求一种完美,但是改造世界必须要面临着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要解决他们之间的落差,实现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和谐。李淑梅教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文明理念,一是超越征服性的文明,建构合作共赢的文明;二是消除心里的偏见和隔阂;三是化解文明的冲突,增进文明的认同。李长成教授提出重视唯物主义中的应该问题也就是价值问题,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问题,主张把经济哲学与政治哲学结合起来,把向前看与向后追索结合起来。卜祥记教授提出,发展21世纪哲学应该注意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早期手稿里,对哲学追问是直接成为马克思后来的资本论的哲学前提。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

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学者们主要从文本研究、历史经验的考察和对21世纪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等视角作了探讨。

1.通过文本研究厘清马克思的思想轨迹。聂锦芳教授提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研究,采取有预测研究目的的解读经典,这种研究不会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颠覆性的影响。张立达副教授论述了边际学派与马克思资本论的关系。周嘉昕副教授通过青年马克思问题的文献史的梳理和分类分析,认为文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中介,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这样思想史历程,我们从中可以以更加现实的方式在理论上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姜海波副教授根据马克思1844到1847年的杂记本,介绍了马克思提纲的地位,而且他认为生产力的改变具有双重含义。杨洪源副研究员从文本的角度来对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际问题。王金林教授通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黑格尔并不是只知道抽象的精神劳动,其实黑格尔对于物质劳动谈论得非常多。王莅博士从经济、政治、宗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晚年笔记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历史总结不仅包括理论资源的历史,比如文本的研究,还包括社会实践的历史。刘文军教授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认识,探讨社会史观和近代史观。

2.通过历史经验的考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宫敬才教授提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种风险,就是用西方哲学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避免重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覆辙。乔瑞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正是在英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英国启蒙思想乃至法国启蒙思想的批判性的分析,从人性社会交往关系、社会内部矛盾、历史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认识,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马俊峰教授提出,要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经验,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资源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张立达副教授提出将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鲍金副教授提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实际上是根源于社会存在的虚假性,因此不能只批意识形态,不批社会集团。陈胜云教授回应了吴晓明教授的实践的在场,突出分析了问题意识为缘起。任平教授提出来了实践反思的九种范式。王晓升教授提出不仅要关注显在的这个现实,还要关注非显在的现实。

3.通过对21世纪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梁树发教授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是面对21世纪问题、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理论发展元素、发展的多方面展开和理论层次的提升、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任平教授提出,要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抓住21世纪的重大的时代问题——对资本创新模型批判——来展开。孙承叔教授认为,我们已经到达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也就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历史阶段,必须要通过国家,建立真正的人民国家,我们才可能引导资本,驾驭资本,使资本为我们的人类社会服务。何萍教授提出,当代金融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复兴提供了一个契机,探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革新,二是要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变化当中,去寻找到今天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孙伟平教授认为,新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给我们提出了大量的有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新型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王晓升教授认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关注现代性对我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后现代出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即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已经无法区分了。马拥军教授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三点看法:对中国经验的认识,要上升到原则高度的现实,即实践;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把马克思那些观点还原出来;抓住经济过剩、民主短缺、文化短缺、生态短缺、社会短缺等21世纪重大现实问题。

此外,学者们还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刘卓红教授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的新突破的研究;张秀琴教授把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学派放置到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的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张双利教授关于在当代中国路径中重新展开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对话的研究;谭培文教授提出如何面对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学科的挑战;许俊达、程平教授提出立足生态文明来找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立足点;等等。

综上所述,这次会议主题明确,议题丰富,与会代表交流热情高涨,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在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会议在如何继续保持对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直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境界,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主张,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责任编辑孔伟]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世纪赞歌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My School Life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