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茶诗英译策略研究

2017-02-05 05:14海娜
福建茶叶 2017年1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跨文化

海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跨文化视角下的茶诗英译策略研究

海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基于跨文化的理念,译者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英语诗歌的表述形式,按照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将我国茶诗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译诗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本文首先就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与茶诗英译的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就我国古代茶诗的特点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跨文化理念;古代茶诗;特点表现;英译策略

唐代《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茶文化是我国文化海洋中的一条支流,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其他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起初,饮茶这件雅事成为文人雅士的“标配”,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香逐渐飘向千家万户。文人雅士也将自己的豪情和雅兴寄托于饮茶之中,并将自身的所想所思宣泄于笔墨上,进而也写出了得以流芳百世的茶文学作品。其中,茶诗就是与饮茶相关的诗歌内容,这些诗歌中流淌着颇具生命力的茶文化,将其翻译成英文不仅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 跨文化概述

1.1 跨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源于英文“cross-culture”,其是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witchell Hall所提出的观点。跨文化理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人们应该采用包容的态度接受他国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随着人们的深入研究,跨文化的理念也得到丰富。美国学者Larry A.Samovar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该理论,并认为:人们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互沟通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而跨文化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此类困难。部分学者认为跨文化与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存在关联之处。比如,“入乡随俗”(do as the romans do)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人们在对待其他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表达、谈话方式等)时不应该据其于千里之外或“冷漠”处理,而应该站在坦然地接受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够给对方传递出友好的讯息。

1.2 跨文化与茶诗英译的关系

在一些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看来,翻译这种“双语转换”行为也应该归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要想使目的语受众读懂和领会译文的内容,译者需要采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将源语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内容进行“编码”(理解加工),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译者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会按照自身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解读,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译者与读者的“沟通”过程。这就好比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人们会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出发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进行解码,这就会涉及到“信息修改”。如果谈话者的文化背景差异越大,那么也就意味着信息修改(“扭曲”)的程度也会越高,跨文化交际的难度也会越大。茶诗是传统茶文化与诗歌的结合,其中寄寓着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性化”、“自由”等追求有着很大的不同。将我国茶诗翻译成英语时应该注意考虑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按照“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将译文呈现在外国受众面前,这样可能会使西方读者真正欣赏到我国茶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之处。

2 我国古代茶诗的特点表现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巅峰时期,后世对唐诗有着极高的赞誉。古代文人墨客以饮茶作为“高雅之事”,他们将对茶的喜爱写进诗句中,并借此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追求。茶诗泛指与茶有关的诗歌,阅读茶诗作品后不难发现茶诗主要有着以下特点:

2.1 意境美

古代诗人写诗时往往会考虑诗歌意境,这样才能够使诗歌有着更高的文学价值。“意境”的字面含义是“意蕴、境界”,而事实上其主要指可以使人产生无穷意味且难以言表的一种境界。诗歌的意境通常与意象的营造相挂钩。我国古代茶诗有着“意境美”的特点,文人雅士通常采用“托物言志”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借此打动读者,甚至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唐代诗人徐寅在《尚书惠蜡面茶》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其中,“月圆”、“新芽”、“飞鹊”、“啼猿”、“溪”、“船”共同描绘了一个春天夜晚的美景,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作者借这些大自然中的意象将读者带入自己的诗中,并将自己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

2.2 音律美

我国古代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音律美”,当然这在我国诸多茶诗中都有所反映。诗歌读起来富有一定音乐的节奏,这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音律。汉语字正腔圆,平仄的读音变化仿佛音符的律动,诗句末尾的押韵仿佛敲响的鼓点,种种因素都使得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这正是诗歌音律美的具体表现。比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夏日闲居》写道:“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不难发现,诗句的末尾“年”、“煎”以及下半段的“天”、“边”在读音上押尾韵[ian]。再比如,唐代诗人郑谷在《峡中尝茶》写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其中“光”、“尝”、“香”以及下半段的“黄”和“长”都押尾韵[ang]。

2.3 形式美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包括诗歌在内的我国古代诗歌作品还存在“形式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上下句的对仗上。对仗不仅仅是字数相同这么简单,诗人通常还需要考虑词性、句法、词义、节奏等内容。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代诗人写诗都是思前想后,下足功夫。比如说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写道:“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在前半句中,“亢亢寄形”与“陶陶任性”不仅在词义上相呼应,而且还在形式上保持一致(皆采用“aabc”的表达);在后半句中,“抛官”与“读书”相对,“春多醉”与“老更闲”相对;除此之外,上下两句都按照七言律诗的要求写成,同时诗句以[ian]这个读音押韵。

3 跨文化视角下的茶诗英译策略分析

据上述分析,我国古代茶诗有着三大特点,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译者需要加以注意。当然,对比英汉诗歌我们也会发现二者在形式、韵律和意境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跨文化的理念,译者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英语诗歌的表述形式,按照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将我国茶诗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译诗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从跨文化理念出发,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茶诗英译策略:

3.1 注意意境的转换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文化也影响到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读者在理解我国茶诗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译者应该留意到这一点,并在我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将茶诗的意境转换成西方人可以接受的形式。我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之处,比如我国古代茶具偏向于陶瓷茶具,而西方茶具则偏向于银制茶具;我国更乐于接受纯自然的泡饮方式,而西方喜爱混饮方式(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等),这些不同之处不一而足。比如,“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夏昼偶作》)中的“溽暑”表示“暑湿之气、盛夏”,但是如果单纯将其译为“midsummer”(盛夏)则可能会使原文中的意境之美丧失,译者可以采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将其译为“humid summer”(潮湿的夏天)可能效果会更好。

3.2 注意韵律的变动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发音方式不同,因而英语诗的韵律也不同于汉语诗。汉语诗主要依靠平仄变化、押韵等来表现韵律的变化,而英语诗则需要通过发音形式、轻重音、音节数量等表现诗歌韵律,因而将传统茶诗翻译成英语时译者应该加以注意。英文诗的押韵形式包括头韵(第一音节的押韵)以及尾韵,其中以尾韵居多。通过研究诸如莎士比亚等文人的诗歌后,我们发现英文诗中的尾韵又可以采用“aabb”、“abab”、“abba”、“abcb”等多种形式。有时候,如果正常表述无法押韵,可以考虑“倒桩”处理。比如说,“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陈志岁《客来》)就可以将“细论文”(discuss the poem carefully)与“烹茶”(brew tea)押尾韵[i]。

3.3 注意形式的改变

与英语诗相比,汉语诗的表述更为灵活。汉语诗讲究对仗工整和形式对仗,当然英语诗也有类似的要求,比如十四行诗(每行诗句由11个音节构成,同时按照“4-4-4-2”或者“4-4-3-3”的结构形式写成)。在将我国茶诗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也应该注意多对英语诗的表述形式进行研究,从英语诗中汲取相关的表述技巧,并将其应用到翻译中。为了与英文形式相对应,译者应该对音节数量等加以考量。当然,译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英语单词虽然形似三音节,但是其读音却是二音节,这在翻译时同样不容忽视。

[1]汪玥月.基于跨文化角度的宋代茶词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1):358-359.

[2]郑鹤彬,张琼玉.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汉互译归化异化策略——以《茶艺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16-117.

[3]卢颖,肖家燕.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3):68-73.

[4]卢颖.从诗歌意象的蒙太奇特征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以《望庐山瀑布》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0,31(6):72-75.

[5]王盈燕.古诗英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以跨文化比较为视角[D].南京大学,2007.

2016年贵州省省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160号。

海娜(1977-),女,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跨文化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