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镇水洪泽湖江苏淮安高堰关帝庙的考古发掘

2017-02-09 01:59褚亚龙
大众考古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关帝庙洪泽湖铁牛

文 图/褚亚龙

关羽死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而在民间成为财神的化身,同时在沿海和大运河沿线地区,关羽还是镇水之神。

高堰大庙“威震湖濡”

高堰关帝庙位于淮安市淮阴区陈集镇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洪泽湖大堤高堰段上,根据文献记载,原关帝庙有钟楼、鼓楼、大殿、西廊房等建筑,琉璃瓦屋面,金碧辉煌,门楼上书有“威震湖濡”四个大字。高堰当地村民黄瑞鹏口传一副原关帝庙的对联: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据传大殿中间本有关帝铜像一尊,高约丈余,旁边有关平、周仓、廖化塑像。《续纂山阳县志》卷二中提到:万历间(1573~1620)于甘罗城掘得古钱二穴,形如风钟,以铸神像,今所供是,又庙前有铁犀一。

这里的以古钱铸造的神像应该就是关帝铜像,现已不存。《民国淮阴县志征访稿》中有一篇有关于高堰关帝庙的诗词:“淮阴镇下一里许,荒城寥落河之浒。忽起零星秦制钱,土花剥蚀风锺古。此钱遗失当何时,欲问居人人不知。通神妙喜有灵爽,全身铸入关公祠。钱兮钱兮今已失,行人犹说甘庶子。郑重宣扬战绩多,名传不觉钱能使”,也记述了用甘罗钱铸造关帝庙神像的传说。

高堰洪泽湖大堤“×”字救生桩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距今1800多年。陈登始筑,初为土堤,古称高家堰、捍淮堰等,唐时增筑唐堰,在今天洪泽县周桥闸一带。汉魏隋唐时期的洪泽湖大堤,它的主要功能是捍淮和屯田。宋、元时,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与安全,在现洪泽湖区的淮河东岸先后开凿了洪泽河和龟山运河,在白水塘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屯田353万亩。明清时期,洪泽湖区域及淮安清口是治河的关键地段,是治河与漕运的重要保障工程,因而成为洪泽湖大堤大扩建时期,扩建的原因是黄河全流入淮,致使清口泥沙增加,淤塞逐渐加重。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万历六年(1578)总理河道的潘季驯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为了实施这一方略,从而揭开“大筑高家堰”的工程,大筑的内容为加高和延长大堤,堵塞沿堤决口。万历八年(1580)十月,始筑高家堰石工墙3000丈,从武墩南至高良涧北。

关帝庙前的铁犀实为铁牛,今天我们在高堰洪泽湖大堤上确实也能见到一座铁牛。《续纂清河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河道总督张鹏翮在黄河、淮河、运河各险工处共分置铁牛16头。现淮安境内仅存5头,除了高堰这头外,2头在洪泽区,2头在三河闸管理处,高堰铁牛是仅存于洪泽湖大堤原址未作迁移的一头铁牛,“铁牛镇水”迎合了人们祈求根治水患的心愿。铁牛身长1.7米,宽0.75米,高0.68米,卧伏于一块长方形的铁板之上,双角残缺,脊、腹部各有一洞。躯干部分现已锈蚀斑驳,肩胛处的铸文有三分之二已模糊不清。

高堰铁牛

肩胛处的铸文

堤上挖大庙

2012年8月14~23日,我们对高堰关帝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先对发掘区域进行了半个月左右的钻探工作,发掘地点位于高堰村东侧的洪泽湖大堤上,其南面有民房和渡口。最先勘探的是距离渡口北侧房屋约10~35米的区域,钻探发现靠近民房的一些地方在距地表深20~70厘米处有砖石分布。此外在民房北侧20~25米处也发现有砖石分布。通过此次钻探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该遗址的范围为南北70米,东西25米。

根据钻探所掌握的信息,考古发掘共布三条探沟:TG1东西长25.5米,南北宽2.5米;TG2南北长36.6米,东西宽2.5米;TG3南北长30.4米,东西宽2.5米。发掘深度70~120厘米,按照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的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三个层位,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近现代扰土层,第三层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层。

考古发现的遗迹有墙基、大殿台基、柱础、木桩地钉、地基、火灶等。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如黄色琉璃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脊瓦;灰陶瓦当、筒瓦、板瓦、滴水、花纹砖、素面砖、楔形砖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青花瓷片、酱釉瓷片,清代铜钱币,面文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以及3根铁钉。

高堰渡口

本次考古试掘出土遗物的年代大多在清代到民国之间,钻探发现的在该遗址下方距地表2.5米的深度还有一个建筑平面,这可能印证了高堰关帝庙多次重修的传言。据当地居民的口传信息以及淮安地方志的资料可以得知,高堰关帝庙被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后来再也没有被重修。1949年后,关帝庙旧址被改建成高堰乡政府办公楼,关帝庙遗址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在关帝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会出土有大量的近现代实物。现在的高堰关帝庙遗址已经被规划建设成遗址公园。

黄色琉璃龙纹瓦当

黄色琉璃筒瓦

灰陶虎头纹瓦当

灰陶滴水

灰陶花纹砖

木桩地钉

墙基

水患频发敬二神

高堰关帝庙始建年代在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有学者提出高堰关帝庙原先是防水瞭望台,后改建为亭,晋时改称为“汉寿亭”,直到宋代以后才改建成关帝庙。也有人认为其始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

清人梁章钜的《楹联续话》中记有:孙柳君孝廉《辛庐随笔》云:“前明嘉靖间,湖州潘时良司空最敬关帝。督南河时,有二蛟为患,公梦帝许助以神力遂斩之。今蛟首一在高家堰关帝庙中,一藏公家。”清人赵吉士所著《寄园寄所寄》中也有类似记载:万历间,尚书潘季驯治河筑高家堰,屡溃。一夕梦赤面长髯者告曰:“吾汉寿亭侯也,河有毒龙是崇,吾念公勤于王事,当为公斩之。”翌旦,白昼昏晦,风雷交作,河浪掀天,少顷,风雷并息,波面尽赤,得断蛟二,而堤以就。尚书表其事于朝,天子敕建祠淮上。

新城右营关帝庙碑拓片(淮安文史资料网提供)

虽然假托关帝转世斩杀蛟龙的传说不足为信,但是潘季驯曾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万历二十年(1592)的二十七年间,四次主持治理黄河的工作,而且高家堰又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区域,所以高堰关帝庙是由潘季驯倡导所始建应该是较为可信的。淮安三河闸管理处现保存有一通题有“重修高家堰汉寿亭侯关帝庙碑记”的石碑,碑文绝大多数清晰可辨。该石碑“康熙壬申年冬余奉命总督河道”立于高家堰关帝庙中,碑文的主要内容与治水有关。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是沟通国家南北经济的大动脉,漕粮运输是大运河的最主要职能。明朝建立之初,对于运输到京师的漕粮数量并无定额。至成化八年(1472), 始定漕运定额为每年400万石,其中来自山东、河南的 “北粮”为75.56万石,来自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南粮”为324.44 万石,再加上民运部分及损耗部分, 年漕运粮储达518万余石。清朝入关之后,于顺治二年(1645)户部即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

淮安地处黄淮平原,历史上水患频繁。据《江苏省近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记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年)至宋绍熙五年(1194)的1040年间,淮安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26年,平均8年一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以后,南宋83年间,共有7年发生较大洪灾,平均12年一次;元代88年间,共发生较大洪灾18年,平均4.9年一次;明代276年间,发生洪涝灾害111年,平均2.5年一次;1644年清王朝建立至1855年黄河北徙的212年间发生较大水灾149年,平均1.4年一次。黄淮为害的统计表明,其中黄河为害22年,占14.8%,淮河为害77年,占51.6%,黄淮共同为害50年,占为害年份的1/3。

所以无论是官方漕运还是民间漕运,都最敬二神,一是天妃,二为关帝。天妃起源于福建地区的海神崇拜,后传播至江南地区,又顺着大运河北上传播,在近海、沿海以及大运河沿线影响力巨大,淮安码头镇就有惠济祠遗址,供奉天妃娘娘,在当地俗称“奶奶庙”。楚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新城右营关帝庙碑,右营是漕运总督掌管的一支军队,常驻淮安府新城。新城中原有关帝庙,为漕军所祀奉。这些都可以说明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期盼“关帝”可以镇水。

中国大运河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高堰关帝庙遗址和洪泽湖大堤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关帝信仰也是大运河文化中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信仰涵盖漕运文化、宗教文化和商业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同样值得后人去解读和保护。

猜你喜欢
关帝庙洪泽湖铁牛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关帝庙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研究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