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主义”关键词解读

2017-02-14 01:53白艳霞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自然性本体论本体

白艳霞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否定主义”关键词解读

白艳霞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否定主义”理论是吴炫教授原创的一个理论体系。文章立足于“否定主义”理论语境,从“本体性否定”“离开”“不同而并立”“自然性”“人为性”几个关键词入手解读该理论,试图纠正和辨析对该理论的曲解和误读。

本体性否定;离开;不同而并立;自然性;人为性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吴炫教授的“否定主义”理论,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精心构建的唯一集哲学、美学、文艺学和文学批评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其观点之独特、逻辑论证之严密,保证了该理论体系的成立。“否定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世界的理论和创造的方法,极富启发性和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学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持走原创之路的坚定信念。

自从吴教授的《否定本体论》和《否定主义美学》以及相关文章出版、发表之后,在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实践上皆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余年间陆续在报刊上出现一百多篇评价、引用和运用性的文章。”①因此,更见出该理论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

在吴炫教授的著作中,《否定主义美学》是他“否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力作,曾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文学艺术理论著作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但是,由于部分读者以传统的否定观念和学术观念为尺度解读这部著作,对“否定主义”的理解因没有进入其理论语境而多有误读,导致其思想不被深刻领悟,学术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原创意义也未能产生应有的影响。

出于对中国当代原创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否定主义”理论语境,从“本体性否定”“离开”“不同而并立”“自然性”“人为性”几个关键词入手解读该理论,试图纠正和辨析部分读者对该理论的曲解和误读。

一、“本体性否定”的内涵

《否定主义美学》是吴炫教授“否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部颇有深度和独创性的著作,其创新和深刻之处首先表现为赋予一些概念独特的内涵。

在《否定主义美学》中,“本体性否定”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否定观、又区别于西方否定观的“否定本体论”,“本体”在“否定主义”中是一个“程度”概念。人和动物比较,因为有理性思维、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成果而具有一定的“本体性”。但这种“本体性”很弱,由于在人类全球化的语境中,如果将人与人作比较,“本体”实现的“程度”就有明显的差异。《否定主义美学》这种关于“本体”的思维方式,明显区别于中西方既有的本体论思维。

“本体性否定”被作者赋予中国化和当代化的独特含义:“本体性否定”,是由于“不满足于既定现实”,希图建立另外一个性质不同的世界。“不满足于”是以“尊重、承认现实”为前提的。因此,“‘本体性否定’的‘否定’内涵,不是将‘打倒、克服、取消’这类传统否定观‘取消’了,而是在其‘空虚’之‘局限’处,产生不满足于生存世界的否定冲动,通过创造一个独特的思想性世界来获得自己的‘心安感’的。由‘打倒、克服’所构成的‘生存世界’,便成为‘本体性否定’的否定‘对象’。而‘本体性否定’自身,便成为连接‘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快感世界’和‘美感世界’的‘桥梁’。”②6“否定主义”所说的“既定现实”是指“生存世界”和“快感世界”,也指“已有的文化思想”现实,要建立的世界是“存在世界”和“美感世界”。所以说,“本体性否定”是“批判与创造”的统一,即“穿越、改造对象的性质和结构”②19,进而“离开对象的性质和结构”②19从而“导向创造性的对世界的理解”②19的过程,而且其“否定”由于是对全部既定(文化性)的理论现实的“改造和穿越”,这就要求“本体性否定”者要对中西方所有理论均保持审视和改造的态度,使其“创造”具有“原创性”。这种“否定”不仅区别以“打倒”“克服”“取消”为性质的传统否定观,从而告别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和中国传统的“同构逆反”思维(如“大公无私”和“自私”),而且也区别于黑格尔材料意义上的“扬弃”“否定中包含肯定”等辩证否定观和中国人习惯的“变器不变道”的技术性否定观,为中国现代文化从理论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树立起中国的“自主性创新”形象,向我们提供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必须统一才能真正创新的启示。

吴炫教授的“否定本体论”作为一种有特定价值内涵的人本本体论,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的本根论哲学和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本体论“双重局限”分析基础之上的。“否定主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源流合一”哲学的改造和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在”、萨特的“自由”施行的中国学者的改造。西方现代哲学——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基本本体论”和萨特以“自由”为本质的“主体中心论人本主义”的理论局限,在《否定主义美学》中表现为:一是海德格尔的“在”和萨特的“自由”,都因为强调意向和体验而具有“非理性”的性质,所以创造问题即便内涵其中,也是不能言说的。而“本体性否定”的“双重局限”分析,则借助理性参与,使之突破了“非理性”的限定,体现出在创造性问题上,中国学者不同于西方学者的努力。二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在”与“自由”都没有将个体的创造性突出出来:因为“沉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是“在”的一种方式,“选择不自由”在萨特那里也是一种“自由”,这种“存在”和“自由”,在中国语境下不能面对中国人的“满足于从众性”这一最大的文化问题。所以萨特的“过去的模式”“将来的模式”和“当下的模式”,只可以区别人与动物的特性,但是,“在揭示人与人的区别时,就显得比较困难。”③15所以,《否定主义美学》认为,由于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内涵过于宽泛、而方法也过于诗化,就不能真正将‘个体’区别于群体的特性揭示出来。”③15因而,也不能体现出个体通过“独特理解而存在”的价值,加之“无理性化的方法可寻,其结果也就是不能完成的。”③15

吴炫教授在性质和结构上没有把前人的观念作为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依凭。不仅“本体”的意义与传统的自然本体论和人本本体论相异,而且,“否定”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否定”以及黑格尔和阿多诺哲学中的“否定”观亦有明显不同,是一种到达创造的方法。这种不同的明显标志是:“本体性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但包含着创造。“不包含肯定”的意思是:黑格尔的“肯定”不能区别一般的创新和原创,也不能区分“材料的肯定”与“性质和结构的肯定”,这使得“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肯定”大而无当。而“本体性否定”由于强调的是“性质与结构的改造”导向“原创”。

“否定中包含肯定”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观。在《否定主义美学》导言中,吴炫教授对“否定主义”与黑格尔和阿多诺的否定观的不同做过明晰的区分,那就是:“本体性否定”以“创造的否定、平衡的否定、本体性否定”穿越了阿多诺的“绝对的否定、对抗的否定、反本体性的否定”和黑格尔的“肯定的否定、互渗的否定、本体中的否定”的否定观,成为一种只有在对世界的理解上有创见时,才能具有“不可重复性的存在”的否定哲学。

二、“离开”“不同而并立”的内涵

在《否定主义美学》中,“离开的世界”与“创造的世界”之间是“不同而并立”的关系。但是,“否定主义”的“离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离开”,“不同而并立”也不像字面的意义那样简单。

关于“离开”,吴教授对其的界定是:“‘离开’——人类是在对自然性运动的‘离开’中以文化性理解成其为自身的,也是在对既定的文明理解之循环的‘离开’中创造新的文明的。”②18在这里,“离开”是“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奔赴”建立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精神家园,即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存在。由于“文明”是建立在一种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的“性质和结构”,所以,“离开”原来的文明对世界的理解,是这种理解已经不能成为当代人的行为准则和心灵依托。这种“离开”之所以不是对原来世界的“弃绝”,一是因为两种理解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不是“相克”的关系,所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互相取代,你可以以“西方文化”为价值依托,但你应该对“中国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反之亦然。二是因为,即使中国当代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当代哲学和价值观,传统哲学和价值观依然会制约我们的“生存世界”,不会完全消失。所谓“心灵依托”,在《否定主义美学》中是指人的“存在世界”,这两个世界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不同而并立”,成为一种“张力”性存在。所以西方现代人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或海德格尔的哲学、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但这不等于柏拉图和牛顿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无用——他们依然会对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必须予以尊重。

“不同而并立”是《否定主义美学》中一个内涵深邃的命题。“不同”既指不同的文化/明、不同的思想观念、艺术作品,也指科学史上对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科研成果。“否定主义”批判“文明割裂思维”,认为不适宜用“好”“坏”来评价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关系,“好”与“坏”不是对这种文明及这种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的整体把握,而是对材料和某种功能的把握,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两种文化、文明及两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然也不可能理解“不同而并立”的真正含义。

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长河中,艺术家的作品、哲学家的思想不能互相“否定”,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也不能相互“取消”,虽然它们都各有局限,但是,正是因为“任何一种存在(文化、文明、体制、思想)都有局限性,并因为这种局限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存在。”③330例如,“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④而并立。在人文科学领域是这样,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本体性否定”。“相对论”穿越了从牛顿以来对空间、时间、引力三者互相割裂的认识以及运动规律不变的看法,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克服”“取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不仅没有“否定掉”牛顿,他也没有“否定”牛顿以后到他之间的一些物理学家,如提出星云说的康德、拉普拉斯,发展了分析力学的拉格朗日、哈密顿等人。各位科学家之间不可互相取代,也不是否定被否定的关系,而是“不同而并立”。

吴炫教授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比其他人更早地洞察此中道理,从而提出“不同而并立”这一传统否定哲学所不包含的命题。

三、“自然性”与“人为性”的内涵

“本体性否定”中的自然,既包括外在于人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的本能、欲望等内在自然。自然性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但是,这些自然“否定现象”“无论产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是文化上的、思想上的、体制上的、科学上的、艺术上的创造, 也不可能由这种创造生发出‘美感’, 而只能是一种循环并由这种循环而产生的快感。”②6不存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以对世界进行独特理解为前提的“原创”。

人以“人为性”形成和自然界的“自然性”的区别,是对“自然性”的超越。“‘人为性’至少包括‘创造性’‘否定性’‘可能性’‘认识性’‘体验性’等有差异的范畴。”②8也具有依附的性质,所以,《否定主义美学》特别强调“什么样的人为性”之追问。人类创造的文化产品不是一般的人为性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性的结果。在“本体性否定”中,不仅人的创造性使不同的文明和思想“不同而并立”,而且也可以把自然与作为人创造自身的产物的人类文化的关系,看作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世界”而“并立”。

更重要的是,“否定主义”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而不是说原始人或古人要懂得“本体性否定”才能创造。人类最初对“自然性”的“本体性否定”,主要表现在“不满足于现实(自然)”的价值冲动,使人成为与自然相区别的类,开创出一个人为性世界,这是一个历史性事实。在《否定主义美学》中,人“不满足于动物”性的生存状态,才能有火的发现和保存,才能有工具的使用并逐渐成为“会劳动的存在物”,这是把“本体性否定冲动”看作先于劳动行为的一种新的“人何以成为可能”的哲学性看法。而在由劳动构成的人为性世界中,否定者可以继续保持“本体性否定”冲动,从而“穿越”人类既定的文明现实,创造新的文明现实和文化产品。所以“现实”在人之初是指自然界之现实,而在人类文化形成之后,“现实”则包括既定的文化现实。

结语

吴炫教授的“否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学术提出了“本体性否定”“穿越”“离开”等全新的概念。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创造的不仅是它的内容,也包括它的形式。如果说一种理论具有创新性,除了思想上具有新意外,还必须创造一些新的概念用于表达新思想,因为旧概念很难准确表达新观念。所以,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实践”“异化”,海德格尔哲学离开了“此在”“烦”“澄明”,他们的理论新意将无法表达。

“变器不变道”“万变不离其宗”导致中国学者在世界观上始终具有依附性,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始终在中西方既定的观念间徘徊,不能在基本原理上产生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观。在中国学人面对西方学界集体失语的情况下,吴炫教授创建的“否定主义”理论弥补了中国学术界自近代以来原创的缺失。

《否定主义美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出版至今18年过去了,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其被学界经常误读的境遇。“否定主义”理论的境遇暴露了学界在接受一种新理论时显出的某种思维惰性,这是比单纯的误读更值得忧虑的问题。语言的传统意义成为人们理解作品的内在障碍,而以习见面对理论创新,难以对中国学者艰难的理论自主创新产生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学术史上,没有经历过以“原理独创”为目的的“体系化”时代,所以,中国学术呼唤更多像吴炫教授这样不畏艰辛、不惧误解、勇于创新的学者加入到原创队伍中来!推动中国理论原创走出危机的困境,也愈加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给予理论创新、特别是理论原创以理解、鼓励和支持。■

注释:

①吴炫.穿越群体[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5.

②吴炫.否定主义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③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思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④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9.

[1]吴炫.穿越群体[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吴炫.否定主义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思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The Key Words on Negationism

BAI Yan-xi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Negationism is an original theory system that professor Wu Xuan create. This article stands at context of Negationism to explain its main concepts: ontological negation, departure, difference and compatibility, naturality,artificiality. And manage to correct and distinguish misinterpret and misreading that some readers have on Negationism.

ontological negation; departure; difference and compatibility; naturality; artificiality

B835

A

1008-2832(2017)09-0026-03

检 索 :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自然性本体论本体
眼睛是“本体”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