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2017-02-14 12:12徐金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问能力实践

徐金芳

摘 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笔者开发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做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围绕内容自由提问、展开联想和借助经验提问、在综合实践中对问题反思评价等,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数学真问题和真思维,再进一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问能力;小学数学;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小学数学课标专家对小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笔者走进众多教师的数学课堂,发现很多数学课堂上学生没有提出自己真实的数学问题。因此,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做法,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利用开放性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数学界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开放的情境内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围绕主题图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通过主题图提出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学知识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就出示了课本中的主题图(如图1),放手让学生自由提问。

师(在电脑上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动脑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军和芳芳一共穿了多少个彩珠?

生2:小军比芳芳少穿多少个彩珠?

生3:芳芳比小军多穿多少个彩珠?

生4:小军再穿几个就和芳芳一样多了?

生5:一串手链要20个彩珠,小军还要穿多少个彩珠?

生6:那么芳芳还要再穿多少个彩珠呢?

生7:芳芳把彩珠给小军多少个后,两人的彩珠就一样多了?

……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地动脑筋,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已经能解决这里的哪些问题了,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提出问题主要是指提出了课本中未曾出现过,或者老师没有提示过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或者新途径,然后带着这些以前未曾知道的新东西去研究,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所以,小学生想要在数学课堂上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非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恰当地引导和鼓励,以此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提出加、减、乘、除的数学问题,就会限制学生的数学思维,阻碍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降低对数学提问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围绕所研究的内容自由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提出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发性行为。当然,提出数学问题时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出更多具有价值的问题。

当然,提出数学问题的环节不仅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后。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学生就围绕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内容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下个星期我们就要学习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了,今天请你们在练习纸写下你想研究的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圆柱,什么是圆锥。

生2:我想知道圆柱和圆锥是怎么测量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柱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圆锥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生3:我想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周长、面积分别是怎么计算的,我们要怎么把它们推导出来。

生4:我想知道圆柱可以分成哪几类,它是由什么图形变化而来的;圆锥可以分成哪几类,它是由什么图形变化而来的。

生5:为什么把这样的图形叫作圆柱,把这样的图形叫作圆锥。

生6:如果在圆柱中间截取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这会是什么图形呢?如果圆柱的表面积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样大,它们的容积和体积会一样大吗?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后,笔者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还想继续研究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而且我们还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了。如果让你继续研究,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学习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用处?

生2:有没有一个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几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生3:我们现在知道了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的数字特征,我还想知道4的倍数、6的倍数、7的倍数、8的倍数、9的倍数这些数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4:哥德巴赫猜想是研究什么的?我们应该怎样来运用?

生5:短除法是怎么计算多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的?

生6: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没有最小公因数、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通过上述的教学案例,我们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机会,学生就会提出很多精彩的数学问题。当然,为了进一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为“提问角”,不仅鼓励学生把想到的问题随时写到那里去,也鼓励他们对自己的问题“组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三、展开联想和借助经验提出数学问题

当今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来到我们教师的课堂上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联想”的策略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时,笔者出示了8个桃子(如图2),很多学生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图2

师(课件出示8个桃子):小朋友们,看着8个桃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如果1个桃子1元钱,那么8个桃子是多少钱?

生2:再买来6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生3:我吃掉8个桃子,还剩下多少个桃子?

生4:把这些桃子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桃子?

生5:把这些桃子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桃子?还剩几个桃子?

生5:把这些桃子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桃子?

生6:这些桃子的进价是5元,卖出是8元,老板能赚多少钱?

教师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地运用“联想”策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视角,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数学问题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联想既可以根据学生以前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或者体验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的策略,并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反思,能促进数学问题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四、在综合实践中对问题进行评价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标规定:“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开设综合与实践课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表达等过程,在交流学习中发现和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民主地制定评价标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内容“简单的周期”时,笔者出示了一组彩旗、一些有规律的盆花等(如图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简单的周期”一课,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

生1:什么是周期?

生2:图中的盆花、彩灯和彩旗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3:想要知道图上第34面彩旗是什么颜色,除了用数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周期?

生5: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周期这节课?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来分分类?

生6:生1解决的是“是什么”,生2、生3、生4解决的是“怎么样”,生5解决的是“为什么”。

综合与实践课上,当学生提出一些数量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比较,再把比较好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当然,问题评价的标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在讨论中制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审美标准,还能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什么是好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需要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尽管笔者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与反馈形成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更多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实践中去开发与总结。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提问能力实践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有效提问能力培养的探究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地域手绘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